<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09 20:50 原文鏈接: 腦干的內部結構觀察實驗

    觀察人腦干切片,并結合觀察腦神經核模型和神經傳導通路的模型來了解腦干的內部構造,掌握其主要核團和纖維束的位置,并根據平面上所見的結構建立起立體的概念

    實驗材料

    腦干標本腦神經核模型神經傳一導通路模型人腦干切片

    儀器、耗材

    實體顯微鏡顯微鏡

    實驗步驟

    觀察切片時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首先要搞清每張切片是經過腦干的哪個部位切的,參照腦干標本和模型辨認切片四周的形態,再考慮此切面應有哪些重要結構,以此尋找和識別主要的神經核及通過本切面的上、下纖維束的位置,考慮它們之間的聯系。觀察時要隨時思考,以建立腦干內部結構的立體概念。

    切片是用Weigert法染色的,神經纖維被蘇木精染成藍色,神經核被藻紅(erythrosin )染成紅色、觀察時,先用肉眼看清切片的整個形態,再用實體顯微鏡辨認各神經核和纖維束的位置。各纖維束的位置要根據纖維的方向、直徑的粗細及髓鞘著色的深淺來辨認。觀察到神經核的位置后,再換用低倍顯微鏡觀察神經核內的神經細胞。

    觀察下列切片并給各圖填字(參閱有關的人體解剖學圖譜)

    一、延髓的內部構造

    分上、下兩部。在下部,中央管位居中央,在結構上與脊髓相似,但此部出現錐體交叉和內側丘系交叉后,延髓的灰質便不像脊髓灰質那樣在橫切面上是呈“H”形,而是被分割成各個神經核。在上部,中央管擴大成第四腦室。中央灰質成為第四腦室底的神經核團。

    (一)平錐體交叉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5):

    1. 錐體交叉 是由錐體束纖維交叉而成。

    2. 薄束、楔束 是脊髓同名束的延續。

    3. 薄束核、楔束核 在此切面上剛剛顯露。位于薄束結節和楔束結節的深面。

    4. 中央灰質 圍繞中央管的灰質。

    5. 網狀結構 在中央灰質兩側,由灰、白質交織而成。

    6. 脊髓小腦前束及后束 位于延髓外側的表層,在切片上兩束無明顯分界。

    7. 三叉神經脊束及三叉神經脊束核 在楔束的外側,有三叉神經脊束,該束內側有半月形的三叉神經脊束核。


    (二)平丘系交叉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6):

    1. 錐體 為下降的錐體束聚集而成,位于前正中裂兩側

    2. 薄束、楔束 兩束纖維已減少。

    3. 薄束核、楔束核 在此切面上兩核已漸增大。

    4. 丘系交叉 是薄束核、楔束核所發出的纖維繞中央灰質的外緣相互交叉至對側而成的。

    交叉后的纖維稱內側丘系,緊靠中線兩側上行。

    5. 三叉神經脊束及三叉神經脊束核 在楔束的外側。

    6. 舌下神經核 在此切面上,僅在中央管兩側可見一小核團,由此核發出的舌下神經根斜向前外。

    7. 網狀結構 位于中央灰質的腹外側。

    (三)平橄欖中部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7):

    1. 錐體束、薄束核、楔束核、三叉神經脊束及三叉神經脊束核 這些結構在此切面仍可見到。

    2. 下橄欖核 為橄欖深部皺縮的袋狀核團。

    3. 中央管 已敞開成第四腦室。

    4. 舌下神經核 在第四腦室底的中線兩旁。舌下神經根斜向前外。

    5. 迷走神經背核 在舌下神經核的背外側。

    6. 孤束及孤束核 位于迷走神經背核的腹外側。

    7. 前庭神經核 位于上兩對核的外側。

    8. 內側縱束 在舌下神經核深方,緊靠正中溝兩側的縱行纖維束。

    9. 內側丘系 在錐體束的背側靠中線處。

    l0. 小腦下腳 是三叉神經脊束背外側的粗大纖維束。

    (四)平橄欖上部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8):

    1. 錐體束、下橄欖核、網狀結構、小腦下腳、孤束核這些結構在此切面仍可見到。

    2. 前庭神經核緊貼第四腦室底的下方,位于小腦下腳內側背方。

    3. 蝸神經核 位于小腦下腳外側的前、后方。

    4. 前庭蝸神經 在小腦下腳外側人腦,一與蝸神經核及前庭神經核相連。

    5. 疑核 位于網狀結構中。

    二、腦橋的內部構造

    (一)平腦橋下部的切面

    在平腦橋下部(通過展神經根及面神經根)的橫切面(圖9) 上,腦橋可分為背側的被蓋部和腹側的基底部。兩部之間以橫行的敘方體為界,在斜方體的橫行纖維中有縱行的內側丘系穿過。

    1. 被蓋部 背側是第四腦室底。

    (1)展神經核 位于界溝內側,面神經丘的深面。其發出的展神經根斜向腹側行進,從腦橋下緣穿出。

    (2)面神經核 位于展神經核腹外側的網狀結構中。面神經根繞展神經核后,由腦橋腹外側發出。

    (3)內側縱束 在被蓋部正中縫兩旁中央灰質的腹面。

    (4)斜方體和內側丘系 位于被蓋部和基底部之間。

    (5)外側丘系 斜方體的纖維越過中線折向上行,即為外側丘系。

    2.基底部

    (1) 錐體束和皮質腦橋束 二者均為基底部內縱行的纖維束。

    (2)腦橋橫纖維 為基底部內橫行的纖維。

    (3)腦橋核 為縱、橫纖維之間的灰質團。

    (4)小腦中腳 由橫行的纖維交叉到對側的背方,聚集成小腦中腳。

    (二)平腦橋中部的切面

    在平腦橋中部(通過三叉神經根)的切面上,除可觀察到上述結構外,還可見到下列結構(圖10)

    1.三叉神經腦橋核 位于被蓋部網狀結構的外側。

    2. 三叉神經運動核 位于前者的內側。

    3. 三叉神經根 位于基底部和小腦中腳的交界處。

    4. 小腦上腳 位于第四腦室上方的兩側,由小腦至中腦的纖維束組成。

    三、中腦的內部構造

    (一)平下丘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11):

    1. 中腦水管 第四腦室到中腦縮成中腦水管,管的四周圍以很厚的水管周圍灰質,中央灰質背側為頂蓋,腹側為大腦腳。

    2. 下丘 是背側的一對小隆起。

    3. 下丘核 位于下丘內的神經核團,外側丘系的部分纖維進入此核。

    4. 滑車神經核 位于中央灰質腹側靠近中線處。

    5. 滑車神經根 在有些切片上,可見滑車神經纖維圍繞中央灰質行向背側。在下丘下方,左、右兩根交叉,交叉后出腦。

    6. 內側縱束 和滑車神經核嵌在一起。

    7. 小腦上腳交叉 在內側縱束的腹側。

    8. 大腦腳 位于切面的腹側,分成兩部分,背側是被蓋,腹側為人腦腳底以黑質為界。

    9. 黑質 呈半月形含有黑色素的神經核團。

    10. 大腦腳底 由皮質下行的縱行纖維束組成,自外向內為頂枕顏橋束、錐體束和額橋束。

    11. 內側丘系 位于黑質的背側。

    (二)平上丘的切面

    辨認下列主要結構(圖12):

    1. 上丘 是背側的一對小隆起。上丘內的細胞成層排列,為上丘灰質層。

    2. 動眼神經核和動眼神經副核 位于中央灰質的腹側

    3. 動眼神經根 是動眼神經核和動眼神經副核發出的纖維,它走向腹側,又由腳尖窩出腦。

    4. 紅核 是位于被蓋部的一對圓形核團。

    5. 被蓋腹側交叉 位于被蓋腹側,是由紅核脊髓束的纖維交叉而成的。

     

    6. 被蓋背側交叉 位于被蓋背側,是由頂蓋脊髓的纖維交叉而成的。

    7. 內側丘系位于紅核的外側,黑質的背側。

    8. 網狀結構主要位于紅核的外側和背側。

    9. 黑質和大腦腳底與下丘平面相同。

    展開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