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方法原理 | 人體瘧原蟲有四種,即間日瘧原蟲(P.vivax),三日瘧原蟲(P. malariae),惡性瘧原蟲(P. falciparum)及卵形瘧原蟲(P. ovale)。間日瘧原蟲及惡性瘧原蟲較多見,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較少見和罕見。瘧原蟲需要兩個宿主才能完成其生活史,在人體內進行裂體增殖,包括紅細胞外期、紅細胞內期,在蚊體內進行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一、間日瘧原蟲薄血膜染色標本 (Thin Blood Smears of Plasmodium vivax )
間日瘧患者血涂片,瑞一姬氏染色,鏡下觀察。 先在低倍鏡下確定血膜平面,血涂片薄而均勻或紅細胞呈單層均勻排列的部位(通常為血片近末端),加油后,轉油鏡觀察。在紅細胞內找瘧原蟲,經瑞一姬氏染色后,瘧原蟲的細胞質染成藍色,細胞核染成紅色、瘧色素(malarial pigment)為黃褐色。注意與血片中的其他細胞、染料渣等區別。
1.環狀體(Ring form) 此期被寄生的紅細胞尚無改變。瘧原蟲的細胞質呈環狀,紅色的核為點狀,在環的一邊,很象一個寶石戒指。環狀體的大小約占紅細胞直徑的l/3~l/4左右。
2.大滋養體(Large trophozoite) 環狀體進一步發育的形態,此時被寄生的紅細胞脹大,色較淡,紅細胞上常有許多紅色小點即薛氏小點(Schuffner’s dots)。原蟲的細胞質增多有偽足伸出。紅色的核也顯著增大,細胞質上有黃褐色的瘧色素顆粒。
3.裂殖體(Schizont) 有未成熟與成熟兩種形態。此時細胞質較致密,偽足已消失,核先分裂,然后細胞質分裂,未成熟裂殖體(unmature schizont)的核尚未分裂到一定數目,細胞質尚未分開。成熟裂殖體(mature schizont)的核已分裂到一定數目即12~24個(平均16個),細胞質圍繞每一個細胞核形成裂殖子。此時黃褐色的瘧色素顆粒集中在蟲體中央或一側。
4.配子體(gametocyte) 經過3~5代裂體增殖后,有一部分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后發育為配子體。此時被寄生的紅細胞脹大。雌雄配子體均呈圓形,瘧色素顆粒則均勻地分布在細胞質中。雌配子體(macrogametocyte)的核與細胞質均較致密,染色后細胞質為蘭色,核為紅色偏于一邊,即為核小、致密、在一邊。雄配子體(microgametocyte)核與細胞質較疏松,核較大,位近中央,即為核大、疏松、在中央。

圖一、Fig. 1:正常紅細胞 Normal red cell; Figs. 2-6:小滋養體 Young trophozoites (ring stage parasites);Figs. 7-18: 大滋養體Trophozoites;Figs. 19-27: 裂殖體Schizonts;(19-22 unmature schizont;23-27 mature schizont) Figs.28 and 29:雌配子體 Macrogametocytes (female);Fig. 30: 雄配子體 Microgametocyte (male).
二惡性瘧原蟲薄血膜染色標本(Thin Blood Smears of Plasmodium falciparum)
觀察方法與間日瘧原蟲標本相同。環狀體較間日瘧的小,占紅細胞的1/6左右。環小,常在一個環上有一個細胞核,有的環狀體貼于紅細胞邊緣,尤如飛鳥狀。一個紅細胞內常可見二個或更多的惡性瘧原蟲環狀體。惡性瘧原蟲的大滋養體與裂殖體在周圍血液中一般不易查見。配子體所寄生的紅細胞常被脹破而不見。雌配子體呈新月形,兩端較尖。雄配子體呈臘腸形,兩端較圓。細胞核都在蟲體中央,核的周圍有瘧色素顆粒。

圖二、 1: 正常紅細胞Normal red cell;Figs. 2-18:滋養體Trophozoites (among these, Figs. 2-10 correspond to ring-stage trophozoites); Figs. 19-26: 裂殖體Schizonts (Fig. 26 is a ruptured schizont); Figs. 27, 28:雌配子體 macrogametocytes (female); Figs. 29, 30: 雄配子體 microgametocytes (male).
|
---|
儀器、耗材 | 感染鼠;載玻片消毒棉球乙醇剪刀蠟筆吸管蒸餾水培養皿姬氏或瑞氏染液緩沖液 |
---|
實驗步驟 | 1. 薄血膜(thin blood film)制作方法
(1)采血:臨床上取病人耳垂或指尖血,本次實驗用感染瘧原蟲的小鼠尾尖血。
(2)操作方法:剪去小鼠尾尖取一潔凈載玻片,左手持玻片兩端,另選1張邊緣光滑平整的玻片作推片。用推片一端的中央從鼠尾端取1小滴血(約米粒大),置載玻片的中部,使推片和玻片保持30~40度夾角,將血滴在推片邊緣展開后,勻速向前推動,即形成舌狀血膜。
2.厚血膜(thick blood film)制作方法
(1)采血同薄血膜法
(2)操作方法:厚血膜可置于薄血膜的另一端。用推片的一角從鼠尾取血2一3滴,自里向外順著一個方向徐成直徑約1 cm大小,厚薄均勻的血膜。厚、薄血膜間用蠟筆畫線分開。充分晾干后,滴加蒸餾水于厚血膜上溶血,將水傾去,晾干后與薄血膜一起染色。
3. 固定、染色
(1)瑞氏染色:先用蠟筆在血膜兩端劃上線,以防染液外溢。瑞氏染液為甲醇溶液,血膜不需預固定、此染色法快速,適于臨床檢驗,但較易褪色,保存時間不長。
滴加瑞氏染液數滴,使之覆蓋血膜,約1~2 min后血膜被染液中的甲醇固定,再加與染液等量的緩沖液或蒸餾水,輕搖載玻片,使染液與稀釋液混勻,3~5 min后用緩沖液或自來水從玻片一端沖洗,晾干后鏡檢。
展開 |
---|
注意事項 | 1. 玻片要潔凈,無油脂。血量適中,推速均勻,以防血膜過厚、過薄或出現條狀橫紋。血片在干燥過程中,避免灰塵或蒼蠅脫吸。
2. 厚薄皿膜制備在一張載玻片時,應注意在厚血膜溶血前必須先用甲醇固定薄血膜,以避免接觸水而使薄血膜上的紅細胞溶解。厚血膜溶血時間不可太長,不要振蕩,以防血膜脫落。
3. 染液是甲醇溶液,切忌混入水滴,否則發生沉淀,妨礙染色,故染液發現有沉淀時不可再用。
4. 滴加染料切忌太多,否則染料殘渣粘在血膜上無法洗凈,影響檢查。加水后必須與染料充分混合,否則發生染色不均。沖洗血膜時應流水直接將染液沖去,避免染料粘著血膜。 
間日瘧紅內期厚血膜法鏡下觀 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