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10 14:55 原文鏈接: 章開沅: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

       章開沅,中國近代史學界之泰山北斗、教育家、華中師范大學前校長。在辛亥革命研究、張謇研究、商會研究、教會大學研究、貝德士與南京大屠殺研究等學術領域有開創性貢獻。先后榮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教育工作者”“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等稱號。

      就算你沒有拜讀過章開沅的史學著作,但總聽過,3年4次請辭資深教授的新聞。

      2014年4月,抱著“讓出這個頭銜,讓年輕、新鮮、有朝氣的面孔出現”的念頭,章開沅終于“如愿”,成為國內請辭資深教授第一人。一時間,輿論界、學術圈肅然起敬。

      出人意表的舉動背后,支撐他的是一片如海洋般龐大的精神世界。

      他曾在自傳中說道,“做學問的最佳精神狀態是什么?簡單地講,就兩個字,一個是‘虛’,一個是‘靜’。‘虛’即是虛空,胸中沒有絲毫雜念,沒有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羈絆,沒有項目,沒有考核,甚至沒有以前的一切理論知識,將自己完全放空。‘靜’即是寧靜,不生活在熱鬧場中,才能寧靜;心不為外界誘惑所動,才能寧靜。一個學者最終能達到什么樣的境界,開創什么樣的局面,和他的純真度是大有關系的。”

      在章開沅人生的若干片段中,你都能發現純真治學的影子。

      慶幸自己有獨立的精神世界

      童年的章開沅體弱多病,但夢想自己是一位劍俠,能夠“人劍合一”,化為一道白光專打人間強霸。

      上中學以后,章開沅嘲笑自己兒時的幼稚。此時的他認為,文學家比較適合自己。

      1943年,當江津國立九中以“思想問題”將章開沅開除時,他反倒很高興,覺得自己成為高爾基的機會來了,夢想完成屬于自己的《人間》三部曲。那幾年,章開沅曾經兩次被學校開除,第二次是和軍訓教官發生激烈沖突。

      章開沅曾說,從劍俠到文學家,他的夢想都來自于閱讀,并因此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學時,他最愛看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萬有文庫》。如書名顯示的那樣,這套叢書相當于民國時流行的普及版百科全書,其中包含了天文、地理、哲學、科技等眾多領域的基礎知識。

      白天看完天文,夜里他和同學躺在墳頭上尋找星座;看完古希臘和羅馬歷史,他們把斯巴達的精神應用到現實生活中——10個孩子依靠摔跤來排名次。因為有一個孩子患小兒麻痹癥,章開沅通常排第9,所以他老來常常自嘲:“我早已就是老九。”

      常年身處“亂世”,個人境遇曲折坎坷,但是章開沅慶幸自己有一個獨立的精神世界。他形容自己仿佛能夠生活在另一個世界,淡化窮苦,也遠離思親和鄉愁。

      精神世界幾乎貫穿章開沅的一生,潛移默化地指引他的行動——加入青年遠征軍、從金陵大學輟學來到解放區中原大學受訓。兒時“白光乍起,惡敵人頭落地”的“劍俠夢”并未消失。否則,當中原大學校部拒絕他參加一線戰斗部隊,反而要求他“參與新中國正規大學建設”時,他便不會流露沮喪。看著昔日戰友趕上轟轟烈烈的渡江戰役,被留在中原大學政治研究室的章開沅,逐漸融入“一切服從組織分配”的生活。

      史學是永無止境的遠航

      章開沅后來相信,中原大學是因為看重他的理論功底才不讓他上前線的。

      “君以國士待我,我以國士報之。”于是,他選擇留在中原大學,從事以思想改造為主的干部培訓工作,并最終進入新成立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歷史系。

      及至中原大學與華中大學、中華大學和湖北教育學院合并成為華中師范學院時,章開沅還只是“中共黨史”的實習教員。1954年開始為本科生上近代史課程以后,他正式進入中國近代史領域,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并在這一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學術成果。

      1981年,章開沅與著名歷史學家林增平主編的120萬字的3卷本《辛亥革命史》面世。這是國內第一部研究辛亥革命綜論性的煌煌巨著,受到國內外史學界的贊譽,被稱為最能體現當時中國辛亥革命研究的觀點、方法、水平的權威性著作,榮獲國家教委優秀教材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9年又被列入國家精品著作再版。

      此后,章開沅又相繼出版了一系列相關著作,如《離異與回歸——傳統文化與近代化關系試析》先后被譯成韓文、英文、俄文三種文字出版;《辛亥革命大寫真》榮獲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等,推動了辛亥革命史研究在主題與方法上的拓展,得到中外學界的積極回應。

      上世紀80年代,作為海內外學者公認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權威,章開沅還應邀赴海外講學,著重介紹新中國辛亥革命史研究的成就與新趨向,將中國的辛亥革命史研究推向了國際。

      出于一個歷史學家的良知和歷史責任感,自上世紀90年代初,章開沅投入到貝德士文獻的系統發掘、整理和艱苦研究,相繼推出《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見證》(榮獲教育部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南京:1937.11—1938.5》《天理難容——美國傳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從耶魯到東京——為南京大屠殺取證》(曾兩度榮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貝德士文獻研究》等著作。這些論著為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提供了無可辯駁的鐵證,強有力地捍衛了歷史的尊嚴,先后有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對他關于南京大屠殺以及貝德士文獻的研究給予報道和評論。

      章開沅不僅關注歷史,也拷問史魂,關注現實,提倡“參與史學”,主張“歷史學者不僅應該積極參與現實生活,而且應該成為把現實與過去及未來連接起來的橋梁,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豐富與影響現實生活,并且與人民一起追求光明的未來”。

      數十年來,他身體力行,廣泛參加有關社會活動,發出正義的呼聲,勇敢揭露南京大屠殺真相。2006年,在首屆南京國際和平論壇上,他被授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特別貢獻獎。

      此外,章開沅還為武漢市首義廣場與紅樓、石門峰名人文化公園、珠海留學史博物館的建設建言獻策,并關注市井生態,曾為杜絕公開叫賣假發票而奔走呼號。

      雖已榮休,章開沅仍然筆耕不輟,心系史學繁榮,并用史學研究來推動社會進步與世界文明發展。

      2015年,11卷本約460萬字的《章開沅文集》出版,該文集全面匯集章開沅自上個世紀50年代以來在學術研究、教育管理、社會思考、文明對話等各個方面的成果,備受學界矚目。

      有勇氣與主流保持理性距離

      章開沅擔任華中師范大學校長的時間并不長,前后僅6年(1985~1991),但是他卻堪稱自院校調整以來,該校聲望最高的校長。如今,在華中師范大學校內,還有著一條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章開沅路”。

      請辭這件事,在他的生涯中并不是只發生過一回。

      1990年,章開沅請辭華中師范大學校長的職務,赴美訪學4年多。在這期間,原國家教委多番挽留,告訴他“不必辭職也可留學”,可是他一心向學,曾說“自己這一生從未留過學,想補這一課”。直到1991年初,他的職務才正式免除。

      “資深教授”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頭銜,享受與兩院院士同等的待遇。2002年獲評資深教授的章開沅,是我國主動請辭資深教授第一人。2011年,他的第一次請辭因辛亥革命100周年紀念活動暫緩;第二次請辭因華中師范大學110周年校慶作罷;2013年,他以“年邁多病”請辭未獲批準;2014年初,他作了第4次請辭。3年內,4次請辭資深教授頭銜及相關待遇,其中包括每年10萬元津貼,其所作所為堪稱學術界的一股清流。

      章開沅曾說:“我帶頭自我革命,不當這個資深教授,更多的是希望對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有點推動。現在醒悟和改革還來得及,否則大學沒有希望。”

      在《章開沅口述自傳》中,他曾說:“有勇氣與主流保持理性的距離,才能獨立思考,不阿世媚俗,尋覓真知。我一直非常欣賞清代大儒戴震的如下名言,并將其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治學不為媚時語,獨尋真知啟后人’。”

      事實上,章開沅正是這樣踐行的。自上世紀50年代執教以來,他十分注重言傳身教,反對教條主義和照本宣科,力主與學生平等交流,在培養學生廣博基礎知識的同時,也注重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他嚴格要求學生腳踏實地做學問,不急功近利,不趨附世俗,以學術精品來追求更高層次的真、善、美。他還對畢業學生進行追蹤關懷,給予學術研究上的指導和生活上的關心。

      多年來,章開沅一直關注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校教育體制改革,提出“教育不僅是世風的先導,還要作為社會改善的先導”“大學建設不能本末倒置,學校要把重用人才和培養人才放在首位”“回歸大學主體,回歸教育本性”“打破異化的師生關系,老師要自己尊重自己”等獨到見解。他對中國家長將子女送往國外留學的路徑過于依賴表示擔憂,并時常用自己的例子表明對學校用人應不拘一格。

      2018年12月11日,第七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頒給章開沅和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吳易風。由于剛動完手術,章開沅并未到現場領獎。

      誠如華中師范大學校長趙凌云在當天致辭中所言:“作為學者,他治學為文,尋史求真,潛心研究辛亥革命史五十余載,主編中國第一部辛亥革命史專著,讓武漢成為辛亥革命史學研究的世界中心;他遠涉重洋,搜集史料,為‘南京大屠殺’提供鐵證。作為校長,他扎根中國大地,開放辦學,以創新思維推進教育改革,以超凡魄力致力國際學術交流,讓桂子山成為國際學術文化交流的一方重鎮。作為前輩,他甘為人梯,無私奉獻,甘做后輩的‘鋪路石’。他主動請辭‘資深教授’,成為中國打破學術頭銜終身制的第一人,真正體現出好老師、杰出歷史學家和優秀教育家的追求與本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