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已屆88歲高齡的著名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教授盧耀如個人捐資360萬元人民幣,在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下設立“盧耀如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激勵基金”,用于支持、推動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向世界一流學科邁進,支持這些學科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及成果轉化等。該基金以360萬元為啟動基金,接受國內外企事業單位、財團、社會團體和個人等的自愿捐贈。
當天,盧耀如院士與同濟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秘書長廖宗廷簽署捐贈協議,同濟大學副校長雷星暉向盧耀如院士頒發捐贈證書。
根據該基金管理辦法,基金將主要用于支持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領域的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人才培養,包括但不限于獎勵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優秀學生,優先支持“3+2”高校和科研院所,即同濟大學、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3家單位,以及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所高校。該基金還將用于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相關學科的公益性、引導性課題研究資金。
記者了解到,盧耀如院士之所以將該基金優先支持用于這“3+2”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因為他長期在同濟大學和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工作,負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并作出突出貢獻;同時,盧耀如院士也兼任貴州師范大學名譽校長,并在2007年時指導成立了南方喀斯特研究院,依托學科建設,立足中國南方喀斯特地區的實際,積極開展喀斯特生態環境保護與石漠化綜合治理等特色研究,在科研平臺建立、學科體系完善、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隨后又協助建設了“國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另外,清華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均為盧耀如院士的母校。盧耀如院士對這五家單位都懷有深厚的感情,設立該基金將用于優先支持這五家單位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學生。
該激勵基金將設立基金管理委員會,由同濟大學、中國地質科學院水文地質環境地質研究所、貴州師范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清華大學和捐贈方等代表組成,每屆任期五年。基金管理委員會下設秘書處,掛靠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在捐贈簽約儀式上,盧耀如院士賦詩一首來抒發感懷:“春光明媚心潮涌,借改李詩抒懷感。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能始干。生當強國好奉獻,死應報民留善安。新時代今三佳年,余生逐夢仍未酣。”
老先生對其中的“三佳年”解釋道:“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具有特別意義的一年。今年我88歲,是我加入中國共產黨66周年,參加工作66周年,參加革命工作為開始學地質學70周年。”其中的“留善安”,他指的是“要留給后人慈善事業和生態環境安全”。
盧耀如現任同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師范大學名譽校長,國家減災委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委員,國家環境咨詢委員會委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理事會理事,教育部城市環境與可持續發展聯合研究中心主任。
他長期致力于研究巖溶(喀斯特)地區的水文、工程與環境地質問題:參加實踐及指導一系列水利水電工程的勘測研究,涉及長江、黃河、珠江、淮河等許多流域,包括三峽、烏江渡、新安江等百多座水利樞紐;指導有關交通、城鎮、礦山等建設的工程與環境地質勘測研究,并研究有關地質—生態環境,為喀斯特地區開發作出了貢獻;積極進行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重大災害防治提出了重要科學認識作為決策的依據。
上世紀60年代初,盧耀如主持了我國第一個巖溶研究室,倡議并首先籌備巖溶地質研究所(現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他首先提出了巖溶地區石漠化問題的開拓研究與探索的范圍,并提出有關地質生態環境的新認識,建立了一套有關巖溶發育與工程效應的理論,憑借其在巖溶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被譽為“喀斯特盧”。曾任我國援外大型工程高級專家,并曾在歐美國家及港臺地區講學。曾獲全國科技大會獎、地質科技二等獎、全國科技圖書二等獎及李四光地質科學研究榮譽獎、河北省自然科學三等獎、河北省人民政府特殊貢獻院士獎。
近年來,盧耀如院士仍積極負責和參與大型水利水電、水資源、生態地質環境、高鐵建設、新能源、地質災害與防治、港口開發、地質公園和自然遺產等方面的調查研究工作,積極向中央領導提出多項院士建議,為我國生態環境與地質工程的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2011年至2013年,由盧耀如院士牽頭、全國26位院士和近百位專家參與了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海西經濟區(閩江、九龍江等流域)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形成了《建設生態文明、促進科學發展——海西經濟區(福建省)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成果報告。該項成果為我國第一個生態文明示范省-福建省提出了發展的重要原則,涉及資源、防災、環境污染、開發與保護關系、城鄉統籌、城市群一體化等方面,提出了建設生態流域、調整產業等方面的建議,闡述了海西經濟區今后發展的重要戰略。2014年1月,國家發改委辦公廳向盧耀如院士發來專函,對由他主持完成的這一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項目所取得的成果給予高度評價。
2016年至2018年,由盧耀如院士牽頭的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上海城鎮群六水綜合開發與六災共同防治以保障生態環境安全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其成果在上海城鎮群發展原則、開發與保護關系、城鄉統籌、建設生態流域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創新理念,為更好地保障上海及長江三角洲的生態環境安全、保障上海大都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參考。
有機催化劑取代貴金屬催化劑生產氯氣在化學工業中,許多產品的生產都依賴于氯氣。這些氯氣大部分是通過一種稱為氯堿電解的過程制造的,該過程的能量消耗相當于全球電力生產的1%,導致大量二氧化碳排放。因此,對該......
5月16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網站公告征求《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評審請托行為禁止清單(征求意見稿)》公眾意見。意見稿分別對科研人員、依托單位、評審專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工作人員等列出禁止行為清單。以......
5月10日,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網站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資源學家孫九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5月1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歲。孫九林......
據中國農業大學網站消息,5月9日,“拼多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基金”捐贈儀式在中國農業大學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拼多多-中國農業大學研究基金”是由拼多多公司向中國農業大學捐贈1億元人民幣設立,旨在支持中國......
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委員會關于組織申報2024年度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基礎研究的重要講話精神,落實《國務院關于全面加......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4月23日,第九屆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第九次會議在北京召開。中科院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主席侯建國主持會議,學部主席團成員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中科院副院長、學部主席團執行委員會秘書長高鴻鈞關于近期深化院......
作為全球常見且高發的惡性腫瘤,乳腺癌可謂女性的“頭號殺手”。隨著我國癌癥防治水平的不斷提升,乳腺癌防治取得了哪些進展?今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期間,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新藥(抗腫瘤)臨床研究中心主任徐兵......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4月11日的通報還涉及一篇中文期刊論文相關的學術不端案件。4月11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官網通報了2023年查處的不端行為案件第一批次8個案件的處理結果。因涉嫌買賣實驗數......
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依據《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完成了2023年度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面上及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評審工作。經公示,決定資助906項項目,其中面上項目757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