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14 14:42 原文鏈接: 臨床生化知識系列講座(1)

     

                                                         第一章 緒論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是一門由分析化學、生物化學、電子計算機技術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相互滲透結合逐漸形成的理論與實踐性較強的邊緣學科。是高等醫學檢驗專業的一門主干學科。

     

     

                                         第一節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性質與任務

     

     

            國際臨床化學學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IFCC)曾對本學科定義為"臨床化學包含對人體健康和患病時化學狀態的研究以及用于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的化學試驗方法的應用。"因此,臨床化學既是一門研究人體健康和疾病時生理生化過程的醫學基礎理論學科,又是一門應用各種技術和方法分析機體健康和疾病時體液或組織樣品中各種化學成分的醫學應用技術學科,它在醫學理論和醫學實踐中均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目前,臨床生物化學檢驗在臨床醫學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已日夜受到重視,并已成為任何醫院及有關研究部門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服務質量直接關系到整個醫療水平的提高和疾病防治的效果。它的作用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闡明有關疾病的生物化學基礎和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生物化學變化;在闡明疾病生化診斷的原理方面,偏重于論述疾病的生化機制,故又稱為臨床生物化學(Clinical Biochemistry)。另一方面開發應用臨床生化檢驗的方法和技術,對檢驗結果的數據及其臨床價值作出評價,用以幫助疾病的診斷以及采取適宜的治療,偏重于臨床生化實驗室的應用,國內稱為臨床生化檢驗學。它的主要任務是研究人體器官、組織、體液的化學組成和進行著的生化過程,以及疾病、藥物對這些過程的影響,為疾病診斷、病情監測、藥物療效、預后判斷和疾病預防等各個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論依據。隨著檢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試驗項目的不斷擴展,臨床生化實驗室已越來越多的為早期發現病人及科學研究等方面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

     

     

                                               第二節 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研究進展

            早在20世紀初,許多生化學家就開始對人體的化學組成如蛋白質、氨基酸和糖類等以及體液相關成分含量的病理變化進行了系統研究。1918年,Lichtuitz首先出版了《臨床化學》專著。1919年,北京協和醫學院生化系主任吳憲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Otto Folin教授指導下,完成的"一個血液分析系統"的博士論文,奠定了血液化學分析的基礎。1931年,Van slyko出版了《臨床化學》教科書,概括了這段時期的臨床生物化學有關成就,標志了這一學科的初步形成。1957年劉士豪編著的《生物化學與臨床醫學的聯系》是我國第一部臨床生化專著,對當時臨床生化檢驗工作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960年,南京軍區總醫院建立了結合科研與常規任務的國內第一個"臨床生化科",通過方法學評選,建立了100多項可以為臨床應用的臨床生化檢驗方法。1979年、1982年陶義訓等編寫的《臨床生化檢驗》(上、下冊)是我國臨床生化方法學的第一部專著,1979年葉應嫵等主編的《臨床實驗診斷學》第二篇中總結了我國這一時期的臨床生化進展。1990年由林其燧等主譯的《臨床化學診斷方法大全》是這一時期的大型譯著,80、90年代相繼出版了不少臨床生化的基礎、教學和應用參考書,還有許多有臨床生化內容的檢驗學期刊出現,集中反映了臨床生物化學檢驗的研究進展和欣欣向榮的可喜局面。

    一、疾病臨床生物化學研究進展
            近20年來,在疾病臨床生物化學方面的研究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缺血性冠狀動脈疾病 70年代我國開始觀察乳酸脫氫酶(LDH)及其同工酶和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在急性心肌梗死(AMI)過程中的變化,并肯定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具有更好的特異性。80年代,CK-MB亞型被證實在AMI診斷和溶栓療效判斷上都優于總CK,并系統地開展心肌酶譜檢測,用于AMI診斷和療效觀察。90年代隨著國外研究的進展,又進一步應用肌紅蛋白、心肌肌鈣蛋白T或I作為心肌損傷的指標。近年來隨著免疫自動化儀器的引進,我國大醫院多已開展了新的缺血性冠狀動脈疾病診斷組合即肌紅蛋白、肌鈣蛋白T或I、CK-MB質量,由于這三項指標在AMI發病時升高的時間窗不同,且特異性與靈敏度高,故三者聯用有可能監測AMI早期發病直至發病數天的全過程,并對溶栓療效判斷提供有價值的信息,肌鈣蛋白T還可用于不穩定心絞痛的監測,可望成為預防AMI發生的警示指標。
    2.肝、膽系統疾病 1957年以來,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是肝炎輔助診斷中應用最廣泛的酶,其次是AST、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轉移酶(GGT),它們是反映肝膽系統炎癥、壞死或阻塞病變的指標。假性膽堿酯酶與白蛋白同樣反映肝臟的合成功能。1980年以來,隨著商品試劑盒的引進與發展,這些酶類測定方法已全部由化學法改為連續監測法,并在方法學上始終注意與IFCC推薦方法保持一致,但又兼顧我國的特點,提高了這些酶測定的準確性與重復性。在膽紅素測定方面,70~80年代推薦J-G法,隨著自動化儀器的引進,又引進了各種類型的加速劑法,但其本質都是形成重氮鹽顯色;90年代研制了膽紅素氧化酶,開始以酶法測膽紅素。在臨床研究中還觀察到膽紅素在急性肝炎恢復期升高,嚴重肝病時降低。80年代膽汁酸在肝膽疾病中的診斷價值受到重視,迄今關于膽汁酸檢測的方法學已發展到第四代試劑盒,測定靈敏度進一步提高,并實行了檢測管道無污染。在原發性肝癌診斷標志物研究方面,70年代開始采用甲胎蛋白(AFP)測定,現在除用AFP及其異質體、異常凝血酶原、GGT同工酶外,還測定丙酮酸激酶同工酶、巖藻糖苷酶(AFU)。肝纖維化的指標Ⅲ型膠原與Ⅱ型膠原等,亦已進入臨床試驗。
    3.腎臟疾患 解放初有關腎臟功能的試驗只有非蛋白氮與肌酐,非蛋白氮于60年代改為尿素氮,并在80年代開發成尿素酶法測定試劑盒用于自動化分析儀。肌酐苦味酸法一直沿用至今,但在50年代使用全血,60年代改為血清,70年代為消除非肌酐色原物的干擾,將終點法改為速率法或兩點法,80年代隨著自動化分析儀的推廣,隨后又開展了肌酐酶法速率法測定,它包括亞氨水解酶偶聯谷氨酸脫氫酶測氨法和氨基水解酶偶聯Trinder反應測H2O2法,有效的克服了假肌酐的干擾。此外在80年代提出了早期腎損傷檢測概念,并對腎小球損傷標志物尿微量蛋白、轉鐵蛋白,對腎小管損傷標志物的各種尿酶及低分子量蛋白等進行了研究、試劑研制和推廣應用等。
    4.呼吸系統疾病 血氣分析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重要監測指標,50~60年代我國多采用Van Slyke量積或量壓式氣體分析儀測定CO2結合力。60年代開始采用酸堿滴定法測定血漿HCO-3以代替CO2結合力。1972年引進同時帶有pH、PCO2、PO2、電極的血氣分析儀,但仍采用手工操作。80年代引進全自動血氣分析儀并在臨床普及。70年代血清抗胰蛋白酶測定用于肺氣腫與氣管炎的研究,目前,IgG、IgM、IgA、IgE的測定在國內推廣應用已成常規。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