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微生物室的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是防治感染性疾病和監測耐藥菌株、防范醫院感染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對臨床工作應該具有準確指導作用。然而,其實存在的問題較多,根據筆者的調研和體會,當前醫院細菌培養及藥敏技術雖本身已普及到縣級醫院,但是與此相關的若干不良現狀卻導致了藥敏試驗結果難以準確指導臨床合理選用抗生素的局面。本文試就對這些問題的調研結果進行剖析后提出改進對策和建議。
1 與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相關的問題現狀簡析
問題1:感染性疾病的微生物培養送檢率低,且送檢標本質量堪憂。
感染性疾病較常見,其中大多數為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除病毒病原檢測較困難未普及外,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是一項成熟普及的技術。按理所有感染性疾病均應根據培養及藥敏結果選用抗生素,即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學培養率應達到100%才是最理想的,由于有的病例需多次培養,故按培養次數占病例數百分比還應超過100%,只有這樣,該試驗指導臨床的價值才能真正體現。
然而,由于許多原因,許多醫院的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微生物標本送培養率都在50%以下,應當重復送檢的標本更少,同時,有限的送培標本還存在標本合格率低即采集時機、方法、采集途徑、采集量的不科學問題,及時采集后的保護、送檢時間、條件也有不當造成污染或病原體破壞而影響培養陽性率的情況,故在臨床工作中正是由于感染性疾病病原送培率低、送培質量難保證,故造成了培養結果難以指導臨床選藥、經驗性使用抗生素的現象極為普遍的情況,遇療效不好則頻繁更換,不僅療效不佳,而且這又是產生和促進細菌耐藥性增加的因素之一。
問題2:固定化、商品化的藥敏試劑盒限制了抗生素藥敏試驗范圍,有時結果形同虛“試”。
微生物室把臨床標本中的細菌培養出來后,做藥敏試驗是購買商品化的藥敏試驗盒來進行的,而生產商家在藥敏試劑板中只隨機或意向性固定了近20中左右的抗生素,也就是說,藥物敏感范圍只能按藥敏板中的抗生素種類做,不可能在本院使用時改變,如果這20種抗生素的種類均耐藥,那么20種以外抗生素又哪些敏感呢?指導作用甚微,臨床上又只得經驗性用藥。
問題3:每家醫院所購進使用的抗生素譜都有一定的差異,與商品化藥敏板中的抗生素譜較難一致。
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院,由于各種原因,所使用的抗生素品種譜存在差異,而常用抗生素品種超過200 種以上,不同的醫院常用抗生素選擇可達其中的幾十種或百多種;而商家生產的藥敏板只固定了20 種左右的抗生素,也就是說藥敏板試驗結果的指導價值不僅只限于這20 來種抗生素的使用,而且這20 種抗生素譜與醫院所有抗生素譜的吻合度還很低(“譜-譜脫節”現象),尤其藥敏抗生素譜與醫院用量最多的前20 位抗生素譜吻合率更低,經常是培養結果出來卻是敏感的抗生素醫院沒有、而醫院現有與藥敏試驗吻合品種的抗生素均屬不敏感種類,這時醫院只好臨時又去到處緊急購買所缺敏感抗生素,有時就會出現“等待”現象影響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