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大量現代高新技術不斷應用于檢驗醫學,檢驗與臨床的關系越來越密切,特別是微生物檢驗,近年來已成為臨床用藥診療及院內感染防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筆者統計,前幾年在我院臨床微生物實驗誤差中,分析前誤差約占70%。因此,如何提高微生物實驗分析前的質量,是保證整個檢驗質量的關鍵。下面就此問題進行一些探討。
1 分析前質量管理程序
醫學檢驗分析前的階段,又稱檢驗前過程。ISO/IEC 15189文件中明確定義:按照時間的順序從臨床醫生開出醫囑開始,到分析檢驗程序時終止的步驟,為分析前的程序。它分為實驗室內及實驗室外兩個環節,包括檢驗項目的要求,生理學因素影響,患者的準備,原始樣品的采集,運送到實驗室及實驗室內部的傳遞,至檢驗分析過程開始時結束。其中,實驗室外的工作由臨床醫生、護士完成,從臨床醫生申請檢驗到臨床護士采集標本送到實驗室止。該階段是分析前質量管理的關鍵,因為采集的標本合格與否是保證檢驗質量的基礎。有文獻介紹,臨床反饋不滿意的檢驗結果中,有80%的報告最終可溯源到標本質量的不符合要求[1]。實驗室內的工作由實驗室人員完成,包括標本的確認、處理、儲存,實驗室設施與環境條件、制度的完善、人員的技術培訓以及對所使用的儀器、試劑、培養基的要求。有了合格的檢測標本,實驗室內分析前的各項工作也不容忽視。由此看出,實驗室分析前的質量保證,潛在因素最多,是最容易出現問題,也是最難控制的環節,應引起我們每個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2 微生物實驗室分析前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2.1 實驗室外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實驗室外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臨床醫護人員缺乏對分析前質量管理的正確認識,不清楚標本的正確采集、運送是保證檢驗質量的基礎,對一些影響標本質量可導致錯誤結果的因素,如生理因素、生活因素等,采集、運送標本的護士和工人不完全知道,而檢驗人員又不能控制這些因素,造成工作脫節,管理失控,數據失真[2]。(2)不按規范選擇采樣時間、采樣方法,無菌觀念差,導致所采標本污染。查對制度不嚴,使標本張冠李戴,造成檢測結果與臨床結果不符,影響病人正確有效治療。(3)不能正確傳送標本。許多微生物檢測項目,對標本的保存、運送有特殊要求,如溫度、濕度、光照、時間等。采集標本后應盡快在規定時間內送達檢測實驗室。由于個別臨床醫護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對檢驗分析前質量缺乏應有的認識,標本采集后,不能及時傳送,使標本存放時間過長,導致腐敗變質,增加污染機會,影響檢測結果。
2.2 實驗室內分析前質量管理存在的問題
實驗室內質量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實驗室布局不合理,無菌區、清潔區、污染區不能區別開來,對進出使用無菌區域不能有效控制,造成標本污染。(2)實驗室人員工作責任心不強,對收到的臨床標本,不能認真仔細核對,對不合格的標本沒有及早退回,并說明原因,對不能及時檢測的標本,不按要求將其置于合適的溫度和環境下保存,以致造成結果與臨床不符。(3)實驗室對所使用的儀器(如光學顯微鏡、溫箱、冰箱、壓力蒸汽滅菌器等),監管不力,沒有使用、保養、維修記錄,使用過期的染色液、試劑、培養基及診斷血清等。對新配制或購進的培養基、增菌液等,不做無菌鑒定試驗,判定是否合格,即進行使用,使結果偏差,影響臨床的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