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體(簡稱D-D)試驗是輔助診斷或排除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指標,又是指導溶栓藥物劑量應用的關鍵數據。D-D檢測中可能出現的假陰性和假陽性的的情況臨床也很常見,因此必須了解D-D結果的常見影響因素才能客觀評價對血栓病輔助診斷的臨床意義。有關這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影響因素簡述并舉例如下:
1、D-D 檢測的陰性患者中,但仍有極少數患者伴靜脈血栓,下列原因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1)血栓體積很小/遠端小血栓;
(2)放射線/超聲檢查出現假陽性;
(3)臨床上發生血栓病的時間過長, 血栓已機化不能降解為D-二聚體,此外與標本采集時間相隔太長也有關。例如血栓病的溶栓治療要求在血栓發生后的6小時內進行的道理一樣;因此檢測時機非常重要,陳舊性血栓病人D-D結果會在正常范圍內。
(4)體內纖溶活性降低, 也可能導致D-二聚體值在正常范圍;
2、D-二聚體值增高的程度取決于血栓的原始大小,其基本的變化規律是:
增高→溶栓后→更高→降低(伴臨床癥狀好轉);而持續高值表示溶栓藥物劑量不足或病人對藥物不敏感;而D-D正常后又開始增高,提示又有新的血栓形成。
3、D-二聚體水平的影響因素
(1)血栓的原始大小,這與血栓性疾病的種類有關。一般情況下,深靜脈血栓、肺栓塞時的D二聚體水平一般情況下要比小的血管栓塞要高,例如心梗、腦梗時就比大血管栓塞時低。此外病人的個體差異,體形的大小以及形成血栓的多少均可影響二聚體的水平。因此評價二聚體的水平必須從病人自身治療前后的結果比較更有意義。
(2)纖溶速率,纖溶速率亦與二聚體水平及體內有足夠的纖溶酶有關。某些特發性的病人血栓形成即發生嚴重梗塞,機體內纖溶的時間不夠,因此D-D的值有時不與病情成正比;血栓形成后,腎功正常時,有活躍的纖維蛋白降解和纖溶酶活化的情況下,循環中的D—二聚體半衰期約6h。
(3) 血栓的機化、是否被包裹將影響溶栓效果。陳舊性血栓D-D不增高, 因為時間過長血栓機化,增加了溶栓的困難,血中二聚體水平是完全正常的。
4、D-二聚體是一項陰性排除試驗
作為一種無創性檢查手段,排除診斷中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任何情況下D-二聚體測定值大于試劑盒推薦的Cut Off值,都不能簡單的作為急性肺栓塞、深靜脈栓塞、血管內彌漫性凝血的唯一確診依據,必須結合臨床情況綜合分析。特別對80歲以上人群及住院手術患者,導致D-D的升高應注意結合臨床情況綜合分析,國際上D-二聚體檢測的特異性一般為50%左右。
5、不同品牌D-二聚體試劑比對結果應掌握的基本原則:
D-二聚體試劑不同于其它試劑, 既沒有國際標準、也無行業標準、國內外均無統一標準品,不同公司D-二聚體標準品也不能相互通用。生物梅里埃在宣傳資料中是這樣表達的:“D-dimer由于沒有統一的標準,不同試劑的測試可有不同的結果。陰陽性結果排除試驗的準確性和真陽性,以及鑒別排除假陽性結果的臨床總體符合性來評估試劑優劣。絕不能單純看結果的比較, 例如D-D,A試劑0.3 mg/L的結果, 與B試劑0.9mg/L的結果均視為陽性結果,其意義是一致的。并要求用同一儀器試劑來測定作前后結果的比較才有意義!”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10年第8期門劍龍教授《D-二聚體臨床應用》一文中指出“目前國內所用的德靈、奈科明、羅氏、IL及思達高等,這些體系間結果的可比性也很低,且參考值及報告單位都不同,一個實驗室同時采用2種以上D-D檢測方法,由此產生的結果差異將不斷引發臨床風險,更令人憂慮的是許多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潛在的隱患。目前暫時可行的解決辦法是在同一實驗室內只采用一種D-D測定方法,并制定相關疾病的臨界值并向臨床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