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概要
本文介紹了冷凍蝕刻免疫電鏡技術,包括:冷凍蝕刻表面標記免疫電鏡技術和斷裂—標記免疫電鏡技術。
實驗原理
冷凍蝕刻法(Freeze Ftching),也稱冷凍復型法(Freeze Replica)或冷凍切斷(Freeze Fracture),是研究生物膜結構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主要步驟首先是將樣品在液氮中冷凍,然后放到真空噴鍍儀中切斷,切斷后的切面上有細胞器,其間還有凍成洋的水分。再加熱使冰升華,將水份蒸發,把細胞器的膜結構暴露出來,這一步驟就稱為冷凍蝕刻。如不進行蝕刻就稱為冷凍切斷。向暴露的膜結構上噴鍍鉑—碳投影,再噴碳來加固。這樣就在切斷的樣品表面形成一層復型膜。在此復型膜上印下了細胞切面的立體結構。從真空中取出樣品,把復型膜下面的組織腐蝕掉,再把復型膜撈在銅網上,在透射電鏡下觀察復型膜。
關于生物膜的分子結構,目前被大家公認的并為冷凍復型電鏡觀察所證實的是流動鑲嵌型,即脂質—球狀蛋白質鑲嵌模型。依照這上模型學說表明,生物膜是一種流動的、可塑的、鑲嵌蛋白質分子的脂質雙分子層的膜;脂質雙分子層中每一分子分別具有兩極,一端為親水極,朝向膜的內、外表面,而另一端的疏水極朝向膜的中線部位,兩排分子彼此相對,構成生物膜膜性結構的基礎。蛋白質分子彼此相對有嵌入性和表在性兩種,前者大約占蛋白質總量的3/4左右,外形近似球狀,鑲嵌在脂質分子層的不同深度內,而后者則大多附著于細胞膜的胞質面。在冷凍劈裂后,生物膜的水平斷面大多發生在單位膜的疏水極。因此,膜的親水部,分別命名為PS(與細胞質,核質或線粒體內基質相鄰的面)和ES(與細胞外間隙或細胞內間隙或細胞內間隙相鄰的面,如內質網腔、核質間隙、線粒體內、外膜之間的腔和其它各種泡的腔等)。膜的疏水部、亦即劈裂面分別叫做EF(面向細胞質、核質、或線粒體基質的面)和PF(向細胞外間隙或內間隙的面)。從70年代初期開始,冷凍蝕刻免疫電鏡技術已開始在應用,但由于免疫標記必須在冷凍蝕刻步驟以前進行,所以僅能標記細胞外表面(ES)。80年代開始建立了斷裂—標記細胞化學方法,將細胞膜劈開后,中央的兩側斷面(EF與PF)以及各種細胞器的膜的各個表面及細胞質與核質都能被標記,為此技術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應用此法還可對抗原與受體分子進行定量統計。
實驗步驟
1. 冷凍蝕刻表面標記免疫電鏡技術
1) 新鮮或固定的細胞進行直接法或間接法免疫標記。
2) PBS(pH7.5)沖洗3min×2,加入1mmol/l MgCl2蒸餾水洗洗3min×3,離心沉集細胞。
3) 將細胞團置于小紙板上,入液氮冷卻的Freon中,取出入冷凍蝕刻儀中進行斷裂操作,再于-100℃蝕刻1min 。
4) 制做斷裂面復型。
5) 再次氯酸鈉清洗復型,蒸餾水洗后進行觀察。
本法可顯示斷裂暴露的PF位于中央,周圍則是蝕刻后露出來的ES,標記物只出現在ES上。
2.斷裂—標記免疫電鏡技術
此法是先進行冷凍斷裂,再做免疫標記,從而可以對斷裂開的各種膜結構及胞漿斷面進行標記。
1) 臨界點干燥法
a. 固定:1.0%~2.5%戊二醛PBS液4℃1~2h,PBS沖洗3min×3。
如為細胞懸液,可加入30%BSA后加入1%戊二醛,使BSA凝膠化,將凝膠切成2mm左右的小塊,用30%的甘油—PBS浸透后置于用液氮冷卻的Freon中冷卻。
b. 冷凍斷裂,將冰凍的凝膠小塊放在盛有液氮的培養皿中,培養皿放置于二氧化碳—液氮槽中,用預冷的解剖刀切割凝膠小塊進行冷凍斷裂。
c. 解凍,置碎塊于30%甘油—1%戊二醛磷酸緩沖液中解凍。
d. 置換甘油,放入1mmol/l 氨基乙酰甘氨酸磷酸液去甘油,PBS沖洗,3min×2。
e. 免疫標記。
f. 1%鋨酸,室溫固定30min。
g. 系列梯度乙醇脫水,臨界點干燥,噴鍍鉑—碳膜,次氯酸鈉清洗復型,蒸餾水洗,撈于有Formvar膜銅網上透射電鏡觀察。
2) 超薄切片法
步驟:a至e同臨界點干燥法。
f. 1%鋨酸,室溫固定2h,系列酒精或丙酮脫水,常規電鏡包埋。
g. 切半薄片,光鏡定位合適的斷裂部位,再切超薄切片,鈾鉛染色,透射電鏡觀察。
斷裂標記法目前文獻報告應用較多的是植物凝集素—膠體金免疫標記技術,常用的如刀豆球蛋白(Con A)-- 膠體金免疫標記技術,Con A能與細胞膜中的甘露糖結合,能標記內質網膜、核被膜以及細胞膜的EF面,有助于糖蛋白在超微結構水平的定位。
為保證實驗結果的準確性,每組實驗在免疫標記階段應設立對照組。
附 件 (共1個附件,占76KB)
1.jpg
76KB
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