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21 21:50 原文鏈接: 照相機歷史之九自動對焦照相機發展史(1985~1992)

    自動對焦照相機發展史(1985~1992)






    前期工作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前期工作

    照相機自動聚焦系統的研制歷史最早要追溯到60年代。1963年,Canon公司曾在原西德的科隆博覽會(Photokina)上展出了一架自動聚焦照相機的樣機;1974年,Nikon公司也在這一個博覽會上展出了一架樣品;由于這些樣機結構復雜和體積過大等原因,未能成為商品。直至1975年,美國的亨尼威爾(Honeywell)公司才發表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自動聚焦組件Vistronic System,稱為雙象對稱式光電自動聚焦系統(簡稱VAF系統)。亨尼威爾當時并未生產出照相機,但在近20年后,卻因為此技術而給公司帶來一筆意想不到的收入,這是后話,暫且不表。

    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公司(于1987年10月20日改名為柯尼卡有限公司,Konica)于1977年元月開始研制,并于同年11月率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35毫米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柯尼卡C35 AF,這是第一架作為實用商品出售的AF照相機。它采用了亨尼威爾公司生產的自動聚焦組件。該機的AF系統是通過兩個測距窗后面的反光鏡把影像反射到AF傳感器來工作的,傳感器把兩個影像的反差進行比較,并改變其中一塊反光鏡的位置,當兩個影像的反差完全一致時,AF組件內部的集成電路即可操縱照相機進行調焦,從而實現了自動聚焦。由于這一系統獲得了成功,所以后來有許多公司都采用Vistronic自動聚焦組件來生產自己的AF相機。由于該系統是接受外來光線的,屬于“被動型”AF系統,所以C35 AF的不足之處是當光線暗和被攝體反差低時無法工作,更重要的是聚焦的精度不高(從1.1米至無窮遠分11級聚焦),由于該袖珍照相機的鏡頭焦距短(38/2.8),加上拍攝時大多是選擇小光圈,聚焦不準的不足可以由景深來補救。該系統在約80毫秒時間內完成聚焦過程。

    1978年,美國寶麗萊公司(Polaroid)推出了超聲波自動聚焦一次成像照相機SX-70 Sonar AF。這種照相機采用了所謂的“主動型”AF系統,由照相機本身發出超聲波信號,并測量從被攝體返回來的信號。超聲波自動聚焦系統屬“主動型”,其優點是不受光線條件的影響,能在完全黑暗的情況下工作。但不能透過玻璃進行工作,對吸收超聲波的物體也會給出不正確的測距結果。該機的自動聚焦過程所用時間約60毫秒。

    1979年11月,佳能推出了第一架采用紅外線測距的自動聚焦照相機AF35M,其工作原理與超聲波AF系統類似,其優缺點也是類似的。由于該系統結構簡練和精度較高,許多公司紛紛采用這類系統。

    由于自動聚焦在袖珍相機上成功地得以實現,作為單反機主要生產廠的日本各大公司,試圖在單反機上實現自動聚焦。佳能和理光(Ricoh)兩家公司則是從鏡頭入手,以研制AF鏡頭為主攻方向。這類AF鏡頭與現在的不同,它們只能用于常規的手動聚焦單反照相機上,鏡頭本身裝有AF伺服馬達和AF檢測裝置。佳能于1980年推出了一支35~70/4的AF變焦鏡頭;理光則推出一支50/2的AF標準鏡頭。這兩支鏡頭的特點是在鏡身上裝有聚焦系統和聚焦驅動馬達及電池,所以也稱外光式AF系統。從外觀上看顯得很笨重。在圓形的鏡筒上附加了一個方型的大包,不甚美觀。佳能的鏡頭采用了自己研制開發“固態三角測量”系統(SST,Solid State Triangulation),在鏡頭里排列有數百只檢測傳感器,用于接收來自被攝體的兩束光線。來自被攝體的光線分別經過固定反光鏡和可動反光鏡后,再反射到兩個透鏡及一個三角棱鏡,分別照射在檢測傳感器上,使之變換成電信號。通過比較這兩束光線的差別,電子線路計算出被攝體與照相機之間的距離,并指示驅動馬達將鏡頭內活動的光學元件旋轉至所需的位置。使用這類鏡頭拍攝時,操作者要將照相機對準被攝體,然后按下鏡頭上的一個按鈕啟動自動聚焦系統。

    1981年,佳能采用“固態三角測量”系統,生產了一架具有被動型自動聚焦系統的袖珍相機AF35ML,采用了240個CCD組成的測距組件;日本奧林巴斯光學有限公司(Olympus)則采用了日本精工研制的FCM系統推出了C-AF袖珍相機。同年11月,日本潘太克斯(Pentax,即旭光學有限公司)以ME-Super為原型,加裝了自動聚焦組件和聚焦指示系統,推出了與后來機身一體化自動聚焦單反機最為接近的、具有自動聚焦指示(即輔助聚焦系統)的ME-F單反機。配用特制的SMC AF35-70/2.8自動聚焦鏡頭時具有自動聚焦功能;而用手動聚焦鏡頭時,取景框下有快速聚焦指示信號。這可以稱是世界上第一架AF單反機,也是第一部實現TTL AF方式的單反機。

    1982年3月,佳能在原AV-1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架具有快速聚焦指示(QF,Quick Fcous)的單反機AL-1,與潘太克斯ME-F的輔助聚焦系統類似。而奧林巴斯亦于同年隨其OM-30一同推出了一支35-70/4的AF鏡頭。該鏡頭同佳能和理光的AF鏡頭一樣,有一個方形的大包,內裝有焦點檢測裝置和聚焦馬達。該鏡頭的特點是有三種聚焦方式,除了單次和連續自動聚焦方式外,還首次實現了“陷井”聚焦。

    尼康也于1983年在其大受歡迎的專業照相機F3的基礎上推出了具有自動聚焦功能的F3AF,尼康的做法與其他公司的不太一樣,雖然在鏡頭內裝入AF馬達,但焦點檢測裝置是裝在特制的DX-1自動聚焦取景器中。也屬TTL AF系統。當時只生產了80/2.8和200/3.5ED IF兩款AF鏡頭,原手動聚焦鏡頭則要配用增距鏡TC-16才能實現自動聚焦,并在原F3的機身上多加了一個觸點。由于DX-1取景器內置有AF檢測裝置和兩節七號電池,使得其體積很大。并且因該機的AF檢測裝置的性能未過關,而且價格偏高,配套鏡頭少,所以在市場上并沒有獲得很大的成功。

    在此期間,不太出名的日本企能工業公司(Chinon)也推出了兩支AF鏡頭50/1.7和35-70/3.5-4.5。這兩支鏡頭與其他公司的AF鏡頭不一樣,所采用的是紅外線主動型AF系統,可用于其CE-5單反機上。理光也推出了具有電子輔助聚焦系統的單反機XR-F。

    1983年,Minolta公司在原X-500的基礎上,推出了帶TTL相位檢測輔助聚焦系統的X-600,其基本指標與X-500差不多,只是增加了電子輔助聚焦系統。上述所有涉及自動聚焦單反機的研究工作,基本的出發點均是在原有的單反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良,企圖將自動聚焦作為一項附屬功能添加到原有的單反機上,事實證明,這種做法是不成功的。直至1984年,日本各照相機主要生產廠家都推出了自己的自動聚焦產品,唯一例外的是美能達,作為日本照相機制造業“五巨頭”中的一分子,它除了生產出帶電子輔助聚焦的X-600和一些AF袖珍相機之外,在AF單反機的研制方面并無出色表現。

    當時盡管市場上已有柯尼卡C35AF、佳能AF35M和AF35ML、美能達AF-C、尼康L35AF、理光AF2和FF3-AF等一批自動聚焦袖珍照相機;單反機中有潘太克斯ME-F、奧林巴斯OM-30和尼康F3AF等以及一些AF鏡頭,但是并未對整個照相機制造業帶來深刻的影響,當時的大多數AF單反機產品都是將AF馬達和電路裝在鏡頭內,因此鏡頭的外形不美觀,而且重量大,最為重要的是AF性能偏低。至此,真正的、具有實用性的、價格適中的AF單鏡頭反光照相機仍未出現,它依舊是許多人的夢想。同時,不少公司仍在努力探索。潘太克斯和奧林巴斯兩公司分別在研制新型AF傳感器;各公司正在盡量使馬達微型化,以便能裝入機身中,而又不使機身的體積過于龐大;美能達則與原西德萊茲(LEITZ)公司一起,于1978年開始研制萊卡LEICA R3的樣機。由于這兩家均對照相機機電系統有獨到之處的公司聯合起來,所以后來美能達在AF單反機研制方面得取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也就不足為奇了。


    1985年 [返回頁首]


    任何一件大事發生之前,總是被許多未經證實的傳言所籠罩,照相機行業也不例外。1984年,在日本照相機制造業中就有傳言稱,美能達不久將推出一款新相機,美能達對此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許多人猜測這款新相機可能是X-900,將比原來的X-700功能更強,是供專業人士使用的相機。

    層層迷霧終于被驅散,傳言終于被證實。1985年2月,美能達向市場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機身一體化的AF單反機α7000,但它并不是X系列的相機,也不是專業相機,而是一架全新的單反機。該單反機不僅第一次使自動聚焦實用化、而且還代表了至1985年為止,35毫米單反機設計的最高水平。它的誕生為新一代的35毫米AF單反機的設計制定了一個基準(如同當年尼康的NIKONF為35毫米單反機定下基準那樣)。這一切都是其他幾家著名照相機生產廠家數年來苦苦探索的。隨后出現的不少AF單反機從外形和功能設置上,基本上是以α7000來作為參照。

    美能達α7000的研究開發始于X-700設計完畢之后,前后歷時4年,共耗資20多億日元,是一項具有一定風險的革新。在此同時,尼康、佳能、潘太克斯、奧林巴斯等公司也在進行AF單反機的研究,而且還生產出不少產品,但沒有一家公司能對AF單反機的前途作出肯定的回答。廣大用戶對于這類新一代的照相機持何態度不可得知,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所以各大公司采取了謹慎的做法,不敢貿然行事。當時在美能達公司內部,亦因已經成為拳頭產品之一的辦公機器的生產得到迅速發展,而照相機生產的利潤只占全公司總利潤的一小部分,從而有放棄照相機生產的苗頭。但公司里的年青設計師們堅持主張開發自動聚焦型全自動單反機。經過激烈的爭論,他們占了上風。在當時全世界單反機市場蕭條的黯淡氣氛下,美能達似乎處于背水一戰的境地,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美能達的照相機生產先置于死地而后生。

    美能達α7000的出現,立即在整個攝影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動,使其他照相機生產廠家大吃一驚。從某種意義上講,美能達是代表了整個日本的照相機制造業來研制自動聚焦單反機的,它首先推出α7000,實際上是投石問路,看看公眾對自動聚焦這一新生事物的反應如何,究竟這類自動聚焦單反機是否會受到攝影愛好者的歡迎?原有的用戶會不會放棄舊有的裝備而改用AF單反機?

    美能達α7000一投放市場,首先倍受中老年人的歡迎。他們因年事漸高,眼力不濟,覺得對焦是很麻煩的事。而用了α7000,只要按動快門,就能拍出清晰精彩的照片,又使他們回到攝影愛好者的行列中。其次從高齡人中開始的“自動聚焦”熱迅速擴展到年輕人中,因此該機的銷售勢頭如同破竹。由于α7000性能高,價格合理,所以在短短的半年內就銷售了50多萬架,從而使美能達當年的照相機銷售量超過了連續八年保持銷量第一的佳能公司,而雄居日本第一,該公司的當年利潤也陡升了70%。美能達并沒有想到會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而其他一些廠家則因持謹慎態度,痛失良機。因為從技術上來講,當時已經出現了較為成功的AF系統(如TTL相位檢測系統等),剩下的問題是將聚焦馬達微型化和放于何處,與1985年出現的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只有一步之遙了。α7000的出現,標志著實用化AF單反機的誕生,并使萎縮的單反機市場得以復蘇。美能達α7000是一架全新設計的單反機,它與其他公司的改良做法不同,采用了完全革新的方法,從鏡頭卡口入手,放棄了沿用數十年的MD卡口,啟用了完全新型的AF卡口。

    在外型上,也與當時的大多數常規的單反機不同,在機身頂上裝有一塊液晶顯示面板(LCD),用來顯示如各種參數,代替了原來的刻度盤。α7000還一反過去的所有單反機調整光圈是在鏡頭上完成的作法,將光圈調節也改在機身上了。整個機身上看不到一個旋鈕,全部由按鈕來代替。

    美能達α7000擁有數個世界第一。(1)世界上第一臺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2)第一次實現多曝光程序自動選擇(其實在此之前,于1983年推出的FA上就實現了雙曝光程序自動選擇,α7000只是將其拓廣了);(3)第一次實現快速程序偏移;(4)第一次能在全黑的場合可實現自動聚焦和TTL閃光控制。在推出α7000的同時,美能達還推出了一系列的AF鏡頭和相應的閃光燈。最為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是它的AF系統。以現在的標準來衡量美能達α7000,它的AF速度的確是慢的,但在當時,它確實是最優秀的。例如用35-70/4鏡頭從1米處向無窮遠處聚焦,整個行程只要0.45秒,可見其聚焦速度是一般人所不能相比的。

    盡管美能達摒棄了它原有的MD卡口,在新一代的AF單反機上啟用了新卡口(該卡口與MD卡口完全不兼容,這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是很危險的),但由于它不僅具有自動聚焦功能,機身上的其它功能也比一般的相機要多(如四種曝光方式等),加上美能達是按系統機型來設計α7000的,在推出機身的同時也推出了一批AF鏡頭和相應的附件,美能達不僅僅是設計了一架新型單反機,而是將一整套全新的單反機系統奉獻給用戶,所以銷路一直很好。直至1989年,在4年中就售出了250萬架,確實是令人刮目相看了。在此之前,日本照相機制造五大廠家的排列中(尼康、佳能、潘太克斯、美能達和奧林巴斯),美能達常常處于最后一位。隨著α7000的推出,美能達的名聲愈來愈響,終于使美能達年輕的設計師們松了一口氣。同年,美能達α7000一舉奪得了1985至1986年度“歐洲相機”(European Camera)的和1985年“日本相機大獎”(Camera Grand Prix)的稱號。

    美能達在對這一劃時代新產品的命名上,也煞費苦心(7000是在西歐市場的名稱,在日本市場為α7000,在北美市場則為MAXXUM 7000)。“7000”這一數字早已確定,因為“7”對美能達公司的照相機生產來說,是充滿希望和幸運的數字。從以往照相機生產的歷史來看,1962年2月20日美能達Himatic相機被美國宇宙飛船Friendship 7(友誼7號)的飛行員約翰·格林(JohnGlenn)帶入太空;而美國的最初五架載人宇宙飛船均有數字“7”:自由7號、解放鐘聲7號、友誼7號、曙光女神7號和西格瑪7號。從此,美能達與數字“7”結下了不解之緣,隨后大受人們歡迎的“XD-7”、“X-7”、“X-70”和“X-700”,無一例外地使用了數字“7”。而打頭的字母采用了“α”。α是希臘字母表中的第一個字母,而夜空中最明亮的星取名為α星,它具有事物初始的意義,對于這架開創照相機生產新紀元的機種來說,用α最貼切不過了。如今α成為了美能達AF單反機的代名詞。


    1986年 [返回頁首]

    美能達公司在獲得了巨大成就面前并未停止前進的步伐。于同年9月,一鼓作氣推出了第一架機身一體化的專業型AF單反機α9000,以適應專業人士的需要。并于次年6月推出了在α7000基礎上的簡化型機α5000,從而形成了一條連續的陣線,兵分高中低三路向市場進軍,使普通攝影愛好者也能享受到自動聚焦的好處。為了迎合專業人士的口味,α9000除了具備有自動聚焦功能外,其余與傳統的手動聚焦單反機相差不大。它并沒有內置馬達卷片器,輸片系統是傳統的手動方式。在自動聚焦方面,α9000采用了連續AF方式,這種方式與α7000的單次AF方式不同,在任意時刻均可釋放快門,因此可以及時地捕捉到精彩的畫面。這種連續自動聚焦方式后來亦成為了一種標準方式。α9000上首創的電子式景深預測裝置別具特色,它可以在各種曝光方式下使用,均能將光圈收縮到曝光的實際值處。事實證明,α9000也是一架成功的AF單反機。

    而α5000只有程序自動曝光和手動曝光兩種方式,但對于初學攝影者來說,它是完全能夠滿足要求的。

    當美能達沉浸在勝利的歡悅之際、它的AF單反機行銷全世界之時,一記意想不到的打擊來自美利堅合眾國,美國亨尼威爾公司對美能達提出控訴,稱它侵犯了其AFZL技術。從此,一場漫長的官司拉開序幕。至于最終誰贏誰輸,暫且不表。

    在美能達α7000獲得巨大成功之后,日本的另外幾家大公司似乎有點不知所措,同時也并不甘心讓美能達獨占AF單反機市場。對美能達的挑戰作出反應的第一家公司是大名鼎鼎的尼康。尼康公司于1986年4月推出了該公司的第一架機身一體化AF單反機F-501。尼康曾經生產過F3AF,對自動聚焦系統也做過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在α7000面世后不久就推出了F-501是理所當然的。從外形看F-501與其手動聚焦相機F-301沒有什么區別,可見尼康是倉促應戰的,給人的印象是僅在F-301上增加了AF功能,事實上也正是如此。

    F-501第一次將兩種AF方式(單次AF和連續AF,美能達α7000只有單次AF,而α9000則只有連續AF)集于一身。更為重要的是,尼康F-501不僅使用其新型的AF鏡頭,它還能使用1956年以來尼康生產的所有手動聚焦鏡頭。這對于尼康照相機的用戶來說是一大福音。眾所周知,尼康照相機一直在攝影界中享有盛譽,其鏡頭因為光學質量優異則更受專業人士所推崇。而新型的AF單反機仍能使用原有鏡頭,只是有一些限制(如將手動聚焦鏡頭用AF單反機上時不能用程序自動曝光方式;也不能使用矩陣式測光方式),但尼康的原有用戶并不必全部摒棄原有的裝備而向AF系統過渡。尼康在推出F-501的同時,還推出了轉換接圈TC-16A,它能將原有的部分手動聚焦鏡頭轉換成AF鏡頭,使原有的用戶也能享受到AF的好處。由于尼康F-501具有上述優點,因此一舉奪得了1986至1987年度的“歐洲相機”的稱號。

    同年10月,奧林巴斯推出了該公司的第一架AF單反機OM 707。該相機外形酷似美能達α7000。OM 707只有程序自動曝光一種方式,但也像美能達α7000一樣,可以手動程序偏移。就操作性來講,使用者仍是能夠控制曝光的。OM 707是第一架機身內置AF照明器的單反機,在光線不足的場合不用外接專用閃光燈仍能自動聚焦,比美能達α7000更進一步(α7000的AF照明器是裝在專用閃光燈上)。而且第一次在手柄內裝入一只閃光指數為12米的閃光燈。雖然OM 707比美能達α7000問世晚,但功能及性能均不及美能達α7000(如AF速度及檢測范圍),它更像一架單反化的袖珍相機。同年與尼康F-501參加了歐洲相機的競爭,結果名落孫山,而且在市場上反響不大。

    1986年底,現已歸屬日本京磁(KYOCERA)公司的雅西卡也推出了自已的第一架AF單反機230AF。該機的特點是具有陷井聚焦方式(即預先設定好鏡頭的焦點,當被攝體進入焦點時,相機快門自動開啟曝光),這是第一次在機身上裝備了這種功能。隨230AF還配有一只閃光指數為11米的小型閃光燈一同出售,該閃光燈與機身幾乎是一體的。在其外形設計上,230AF顯然受美能達α7000的影響。但AF速度和馬達進片速度均比美能達α7000低。該公司并于次年推出了230AF的簡化機210AF和200AF。

    就當時的AF單反機的狀況而言,主要的評價指標不在于功能多少,而在于AF速度和AF檢測范圍。雖然尼康的F-501、奧林巴斯的OM 707和雅西卡的230AF均比美能達α7000面世時間晚,但這三款相機的AF速度和AF檢測范圍均不如美能達的α7000和α9000,而且在功能上也無大的創新,所以這一時期仍是以美能達α7000作為基準來衡量其他AF單反機,而其他廠家則響起了“打倒α”的口號。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