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系統生物學有兩種革新技術:基因組學和單細胞生物學,前者具備同時監測生物體中所有基因和蛋白質的能力,后者則可以在自然微環境中跟蹤單細胞的一些特定基因。
兩種技術都很強大,但具有互補的局限性:基因組學平均了一個細胞群的異質性和空間復雜性,而單細胞技術一次只能探測幾個基因。因此,將基因組學與單細胞結合的生物學方法是下一階段的主要挑戰。生物和生物工程教授Long Cai致力于開發合成基因組學與單細胞的革新方法。
通過序列雜交和條形碼進行單細胞原位分析
過去幾年,Cai教授實驗室采用FISH的原位“測序”來分析單細胞的基因表達。為了檢測每一個mRNA,他們的序貫FISH(seqFISH)策略在概念上類似于用FISH探針對單個細胞中的轉錄序列進行測序,用FISH探針進行序列雜交,對mRNA進行編碼。在一輪雜交過程中,每個轉錄物都被一組標有單一熒光團的FISH探針作為目標,然后對樣品進行成像,利用酶消化去除FISH探針。在隨后的一輪采用相同的FISH探針雜交,但使用不同的染料標記。由于轉錄物是固定在細胞中的,多輪雜交過程下來,對應單個mRNAs的熒光點仍保持在原位,并且可以對齊以讀取顏色序列。因此,每種mRNA都被分配到了一個獨特的條形碼,通過計算相應條形碼的數量就可以確定給定單元中每個轉錄本的數量。
seqFISH的可用條形碼數量理論上可以覆蓋整個轉錄組(6輪雜交),但需要超分辨率顯微鏡來解析細胞中的所有轉錄情況。Cai課題組最近發表在《Nature》雜志上的文章介紹了改進版seqFISH+,其僅需利用序列雜交和普通共聚焦顯微鏡即可獲得單個細胞內不少于10,000個基因的多路復用和超高分辨率成像。
seqFISH+的關鍵在于擴展的條形碼庫。seqFISH平臺使用四種或五種顏色染料,升級版技術則擁有更龐大的“偽顏色”調色板(圖1)。通過使用60個偽顏色通道,研究人員有效地將mRNA分子稀釋成60個單獨的圖像,并在重組圖像以重建超分辨率圖像之前使每個mRNA點定位于衍射極限以下。
60種偽顏色被分為3個熒光通道(Alexa Fluor 488、Cy3b和 Alexa Fluor 647),并且只在每個通道內生成條形碼,以避免通道間色差。每個通道可包含8000個被打上條碼的基因,當用偽顏色成像四次時(其中一輪用于糾錯),理論上可獲得24,000個基因的信息,與seqFISH相比,成像時間縮短了8倍。
最初,研究團隊在純凈的NIH/3T3成纖維細胞中檢測seqFISH+的實際效率。隨機選取10,000個基因(排除高豐度的看家基因),結果每個細胞大約獲得了35,492±12,222個轉錄本,其中60個基因的單分子熒光原位雜交(smFISH)結果顯示,其靈敏度比單細胞轉錄組測序(scRNA-seq)更高。
研究人員進一步使用相同的10,000個基因探針觀察了小鼠腦室下區(SVZ)皮層和嗅球獨立組織切片,總共收集了2,963個細胞中10,000個基因的轉錄圖譜(圖2)。
為了節省時間,本文只觀察了一個光學平面(0.75μm厚),如果從3D角度觀察,每個細胞的可檢出轉錄本將是文中的5-8倍。在無監督聚類分析處理下,seqFISH+細胞簇清晰地呈現出層狀結構,與scRNA-seq數據集強烈相關。
在seqFISH+的幫助下,人們有能力以細胞類型為單位直接探索腦內上萬mRNAs的亞細胞定位模式。在本文中,科學家們定量了SVZ和嗅球內不同細胞類型的空間組織結構。此外,還分析了富含相鄰細胞信息的配體-受體對,在過去,研究人員無法從分離細胞中獲得這些信息。事實上,這些潛在的細胞-細胞相互作用基于mRNA而非蛋白質。令人意外的是,特定細胞類型的基因表達模式高度依賴于局部組織背景。
這些實驗結果表明,seqFISH+能夠很好地繪制組織中的轉錄組,克服了光學擁擠,展現了seqFISH+在組織中生成空間單細胞圖譜的強大應用潛力。與現有方法相比,seqFISH+在每個細胞中檢出的mRNAs數目和RNA條形碼總數擴大了10倍以上,它讓人們得以使用普通共聚焦顯微鏡進行超分辨成像,并有能力推廣至染色體和蛋白質成像。
“它的高通量基因組覆蓋率和空間分辨率是闡明細胞間信號相互作用,理解發育過程和細胞命運決定的重要武器,最后,還有助于我們發現疾病樣本中特定細胞類型的靶點,為精確的空間基因組學和單細胞診斷打下堅實基礎,”文章作者總結道。
近日,第二屆(2024)動物基因編輯抗病育種專題研討會在北京舉行。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研討會上,《“動物基因編輯產業促進”倡議書》發布。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印遇龍......
·一名杜氏肌營養不良患者在2期臨床試驗中去世,死于心臟驟停。這是輝瑞第二次宣布其DMD基因治療藥物fordadistrogenemovaparvovec在臨床試驗中出現死亡事件。當地時間2024年5月......
哺乳動物復雜性狀的性別差異是普遍存在的,并且與雄激素密切相關。然而,性別差異的分子和細胞特征及其雄激素的調節仍然缺乏。 2024年4月10日,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分子細胞卓越......
中國最有名的猴子,除了孫悟空外,大概就是“中中”“華華”了。2018年初,這兩只小猴睜著懵懂的大眼睛,登上國際期刊《細胞》封面,成了舉世矚目的大明星。作為全球首例體細胞克隆猴,它們的誕生開啟了實驗動物......
“趕巧了,實際上這兩項工作我們‘磨’了很多年了。”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提及一個月內在《細胞》和《自然》連發論文,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張余一語道出科研背后的艱辛。過去十幾年......
大家好!來一起關注上午的市場行情及最新資訊~5月8日,A股市場小幅低開后震蕩下行,截至上午10時56分,深證成指、創業板指跌幅有所擴大。行業板塊上,上午醫藥、農業、銀行等板塊表現居前,煤炭股盤中走高;......
科技日報北京5月5日電 (記者張夢然)鍛煉對身體有益似乎已是公認常識,但這其實是一個籠統的認知,人們對其分子層面的奧秘還不甚了解。不清楚這一過程,會影響人們對鍛煉強度、類型以及相應疾病和健康......
在不斷探索以前未知的CRISPR基因編輯系統的過程中,研究人員從溫泉、泥炭沼澤、糞便甚至酸奶中搜尋各種微生物。現在,由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進步,他們可能只需按一下按鈕就可以設計出這些系統。據《自然》報道......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在對癌癥遺傳易感性開展的一項新研究中,由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下屬國家癌癥研究所科學家領導的一個國際研究小組,確定了50個與腎癌發病風險相關的新區域。這一成果有助推進對癌......
5月3日,《細胞—代謝》(CellMetabolism)刊發了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研究員劉興國團隊與合作者最新研究成果。他們改寫了教科書中“線粒體基因組編碼13個蛋白”的論斷,首次發現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