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青藏高原的動力和熱力作用的研究,已愈來愈受到中外專家的關注,多年來對高 原氣象的觀測研究一直持續不斷。1979年第一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把高原地表輻射平衡和熱平衡的時空變化作為主要觀測研究項目。高原輻射氣候等方面 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揭示了許多有意義的觀測事實。在高原西部的改則、中部的當雄和東南部的昌都地區設置了觀測站,主要對向上向下的短波輻射和長波輻 射以及地中熱交換進行了系統觀測,觀測儀器的先進性和自動化程度都高于第一次青藏高原氣象科學實驗。總輻射記錄儀可以對地面的總輻射進行有效的監測記錄。
日平均大氣輻射的月際變化也可以看出,當雄和昌都觀測期間的大氣輻射隨時間是增加的,而改則觀測期間沒有明顯的變化趨勢,日際變化比較大,表明改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隨影響本地的天氣系統而變化,昌都和當雄近地層空氣中水汽呈增加趨勢。改則、當雄和昌都總輻射、反射輻射、大氣輻射及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日總量的日際間峰谷值分布。它們反映了不同天氣過程的影響作用,圖中谷部對應于有降水的時段。昌都輻射平衡分量的日總量峰谷值頻繁交替變化,這與藏東南地區進人雨季后不同降水過程有關。雖然5月下旬以后,降水日較多,雨量較大,但多為局地對流形成的雷陣雨天氣,日間仍有一定時數的日照。因此,即便在雨季,有的時段總輻射還是比較大。當雄觀測期間雨日也較多,但雨量小,降水持續時間短,對總輻射的日總量的影響不大,日際變化曲線相對平穩,振幅較小。改則觀測期間 的輻射平衡分量日總量盡管也較為明顯,但總輻射與當雄一樣,很少出現低于200w/耐的日總量,沒有明顯的干、濕轉換特征。昌都輻射平衡分量的日總量干期和濕期有突變現象,都以總輻射、反射輻射和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日總量出現的第一個深谷為進人濕期的標志。
總輻射記錄儀的 測定分析發現,有效輻射為地面長波輻射和大氣輻射之差,又稱為長波凈輻射。有效輻射的日變化與地面長波輻射基本相同。3個站干期的日較差大于濕期,當雄尤 為明顯。當雄濕期由于以多云陰濕天氣為主,不僅使大氣輻射增加,同時使地面溫度下降,減小了地面的長波輻射。因此,在降水集中的濕期,地面長波輻射和有效輻射特別小,有效輻射的日較差僅有69w/mZ,干期有效輻射的日較差達到20OW/m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