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概要
試驗研究了基本培養基、激素配比、細胞分裂素、生長素、培養基添加物、蔗糖濃度、pH值及葉齡與接種方式對梨離體葉片不定芽再生的影響,優化了再生條件,建立起了高效、穩定的離體葉片再生體系。
實驗材料
金花和豐產兩種梨樹的離體葉片。
實驗步驟
1. 培養基的配制
試驗所用的培養基為MS (Murashige & Skoog, 1962), NN69 (Chu et al., 1975), C (Pinet-Leblay et al., 1992), LE (Quoirin & Lepoivre, 1977)等,均為固體(有特殊說明者除外)。各種培養基均參照參考文獻記述的方法配制。
2. 無菌苗體系的建立
取經過休眠的枝條,用自來水沖洗干凈表面塵土,置于25±2℃的培養室內水培催芽。萌發后,將枝條剪成單芽莖段,用添加吐溫-20的自來水沖洗30min。然后在超凈工作臺上用70%的酒精滅菌15s,再用0.1%的升汞溶液滅菌8-10min,最后用無菌水沖洗4-5遍。切取剛萌發的芽接種于MS BA1mg/L IBA0.2mg/L啟動培養基上,待芽長成約25px左右的新梢時切下轉移到增殖培養基培養,所保存的材料每4周在相同的培養基上繼代1次。滅菌前把所有培養基的pH值用1M的HCl或NaOH調節為5.6,然后在121℃、131Kpa的條件下滅菌20min。培養溫度為25±1℃,光照強度2500Lx,光照16h、黑暗8h。
3. 離體葉片再生
從轉移生長20d左右的無菌苗頂部,摘取剛展開幼嫩葉片,用無菌刀垂直于葉片中脈橫切傷,使葉片產生多個傷口,然后把葉片接種在不同的誘導培養基上。分析基本培養基對再生的影響。所有培養基中均含0.6%瓊脂,3%蔗糖(蔗糖濃度試驗除外)。接種后先黑暗處理,然后轉移到光下培養,黑暗處理分4個水平(0、10、15、20d)。培養條件同上。
4. 再生植株的增殖、生根和移栽
將不定芽剪切成0.5-25px的莖段,接種到MS附加不同激素種類及濃度的增殖培養基上,進行增殖培養。將大于25px的新梢轉接到不同的生根培養基上誘導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