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華大學對外發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規定》中明確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唯一依據,并且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為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此《規定》對2019年入學博士生開始實施。
一直以來,博士生畢業不僅僅要求撰寫數萬字的畢業論文,還有一個不成規定的規定:需要在國內或國外期刊上發表若干篇學術論文。硬性要求發論文才能畢業,不僅僅令學生壓力山大,更在一定程度上催逼學術腐敗問題。
今年最著名的學術造假事件非影視明星翟天臨學術事件莫屬。不僅被北京電影學院撤銷博士學位,同時其導師也丟失了招生資格。此事爆發后,教育部將抽調800萬元專門用于抽查論文抄襲等情況,全國各大高校也紛紛清退很多的延期研究生,復旦大學、湖南大學、天津大學對于網絡的學術抄襲舉報事件開展調查。
對于清華自身來說,自身也曾被學術丑聞所困擾,2018年10月,被清華大學聘為學術新秀的優秀博士畢業生被挪威籍科學家公開質疑學術抄襲,然后被網絡發酵后,清華大學針對各種媒體攻擊,在2018年10月21日迅速做出反饋,批量造假撤稿已經被實錘,因此清華大學做出撤銷葉肖鑫的博士學位,解聘導師唐國翌,經過挪威學者舉報后,清華大學有11篇材料科學領域的論文被撤稿,還有很論文轉態改為更改狀態,不排除未來有更多的論文被撤稿。
學術論文不再作為評價博士研究生學術的唯一依據
修訂后的《規定》要求,博士生在學期間學術創新成果達到所在學科要求,方可提出學位申請。”一方面,鼓勵依據學位論文以及多元化的學術創新成果評價博士生學術水平,不再以學術論文作為唯一依據,激勵博士生開展原創性、前沿性、跨學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學科制定學術創新成果要求,不再設立學校層面的統一要求,尊重學科特點和差異。同時,在現有工作基礎上,《規定》要求“完善資格考試、選題報告等培養環節的實施細則、考核要求和分流與退出制度”,推進質量控制要求的精細化、規范化,用客觀、剛性的依據嚴格執行博士生分流與退出。
研究生教育應回歸于人才培養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胡衛建議,應修訂《學位條例》有關學位授予的相關規定,對“研究生發表論文才能畢業”進行合法性審查,規范研究生畢業考核程序等,讓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歸于人才培養,而不僅是發表論文。
在學校層面不對博士生發表論文設置統一要求,是改革的第一步。而如果校方繼續以論文指標考核學院、學科點,學院層面就有可能繼續對本學院的博士生提出發表論文的要求。與此同時,如果學校、學院,不推進教師評價改革,引導教師投入人才培養,花時間指導學生,對學生進行嚴格的過程管理,社會輿論又會質疑取消論文強制要求會讓研究生培養質量更得不到保障。
因此,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要求,絕不只是一個單項改革措施,而是一個系統改革,需要改革對大學、學院辦學、學科發展的評價,對教師教育教學、學術研究的評價,建立學術共同體,破除功利教育觀、學術觀,從重視數量轉向重視質量,讓大學的教育和學術擺脫功利,這才能培養一流人才、出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
誰也不會想到,這位留著小辮、看上去灑脫不羈的天文學博士會在拿到學位后遭遇巨大的恐慌。那是今年6月,何川剛剛結束在國家天文臺的博士學位答辯,就接到了北京石景山一所中學的面試電話。面試時間定在早上8點前,......
記者從中國科協10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為讓更多剛剛踏上科研道路,處于人才梯隊“塔基”、職業生涯“破繭期”的青年人才受益,中國科協近日啟動實施青年人才托舉工程博士生專項計劃,面向高年級在讀博士研究......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徐可瑩李思輝39歲的孫亞東不久前收獲了人生第4篇Science論文。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的標注,讓他的貢獻躍然紙上。進入不惑之年前,他扎實地立住了自己的科研人設。這也是他本人最喜歡......
編譯|未玖Nature,26September2024,Volume633,Issue8031《自然》,2024年9月26日,第633卷,8031期天文學AstronomyAtemperatesupe......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溫才妃“北京大學本碩博、教授、博士生導師。”“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成績無要求。”“實驗無需長時間重復操作。”“若每周工作15小時以上,保證發表IF(影響因子)大于4的論文(一作/共......
科學網APP論文頻道上新100本期刊!科學網APP論文頻道覆蓋生命科學、數理科學、工程材料等8大領域,并細分100多個二級學科,收錄期刊1600本(持續增加中),將為您提供最新、最全的論文信息,打造您......
據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消息,9月11日,著名數學家、日本學士院院士深谷賢治(KenjiFukaya)在清華大學雙清綜合樓開始了他入職清華后的第一課。深谷賢治深谷賢治,1981年在東京大學獲得數學......
本報北京電(萬恒易、宋曉微)日前,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神經內科武劍教授團隊主導研發的我國首個基于專病的醫學人工智能模型——靈犀醫學腦血管病專病大模型正式發布。作為數字診療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新突破......
我國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共產黨黨員、西北工業大學動力與能源學院原院長、博士生導師蔡元虎教授,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4年9月7日在成都逝世,享年74歲。蔡元虎公開資料顯示,蔡元虎,1950年12月出......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在給學生上課。清華大學供圖(資料圖片)創辦計算機科學實驗班(簡稱“姚班”)、量子信息班、人工智能班,持續引領高水平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動成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