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血系系疾病的動物模型
(一)動脈粥樣硬代模型
常選用兔、豬、大鼠、雞、鴿、猴和犬等動物。常用的復制方法有下面幾種(包括高血脂模型):
1.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喂養法:是目前比較常用的方法,特點是死亡率低,可長期觀察,但費時久。一般在家兔、鴿、雞等,經數周喂養就可產生明顯的高脂血癥,經數月就能形成早期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大白鼠、小白鼠及犬則較難形成,如果飼料中增加蛋黃、膽酸和豬油等,可用促進作用。為了促進病變的形成,在高脂飼料中還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維生素D、煙堿或蔗糖等。
具體復制方法:兔誘發模型:體重2kg左右,每天喂服膽固醇0.3g,4個月后肉眼可見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若每天劑量增至0.5g,3個月后可出現斑塊;若增至每天1g,可縮為2個月。在飼料中加入15%蛋黃粉、0.5%膽固醇和5%豬油,經3周后,將飼料中膽固醇減去,再喂3周,可使主動脈斑塊發生率達100%,血清膽固醇可長高至2000mg%。大白鼠誘發模型:喂服1~4%膽固醇、10%豬油、0.2%甲基硫氧嘧啶、86~89%基礎飼料,7~10天;或喂服10%蛋白黃粉、5%豬油、0.5%膽鹽、85%基礎飼料,7天后均可形成高膽固醇血癥。小白鼠誘發模型:雄性小白鼠飼以1%膽固醇及10%豬油的高脂飼料,7天后血清膽固醇即升為343±15mg;若在飼料中再加入0.3%的膽酸,連飼7天,血清膽固醇可高達530±36mg%。雞、鴿誘發模型:4~8周的萊克享雞,在飼料中加入1~2%膽固醇或15%的蛋黃粉,再加5~10%的豬油,經過6~10周,血膽固醇升至1000~4000mg%,胸主動脈斑塊發生率達100%。鴿喂飼膽固醇3g/kg/天,加甲基硫氧嘧啶0.1g,可以產生較多動物斑塊。
2.免疫學方法:將大白鼠主動脈勻漿給兔注射,可引起血膽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升高。給兔注射馬血清10ml/kg/次,共4次,每次間隔17天,動脈內膜損傷率為88%,冠狀動脈亦有粥樣硬化的病變;同時給予高膽固醇飼料,病變更加明顯。兔喂飼含1%膽固醇的飲料,靜脈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mg/kg,可加速高膽固醇飼料引起的動脈內膜病變形成。
3.注射兒茶酚胺類藥物法:給兔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1mg/日,時間為30分鐘。一種方法是先點滴15分鐘,休息5分鐘后再滴15分鐘;另一方法是每次點滴5分鐘和休息5分鐘,反復6次。以上兩種方法持續兩周,均可引起主動脈病變,呈現血管壁中層彈性纖維拉長、劈裂或斷裂,病變中出現壞死及鈣化。
4.注入同型半胱氨酸法:給兔皮下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內脂(d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20~25mg/kg/日(以5%葡萄糖溶液配成1mg/ml的濃度),連續20~25天,成年兔及幼兔均可出現動脈粥樣硬化的典型病變。冠狀動脈管腔變窄、動脈壁內膜肌細胞增生、纖維組織增生、彈力纖維斷裂、管壁變厚、基質中出現成堆的顆粒狀和纖維狀異染物質。如在飼料中加入20%的膽固醇,再同時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內脂,則全部動物出現顯著的動脈粥樣硬化病變。
5.注射表面活化劑法:給大白鼠腹腔注射Triton WR1339 300mg/kg,9小時后使血清膽固醇升高3-4;20小時后雄性大白鼠血清膽固醇仍為正常的3~4倍,而雌性大白鼠卻為6倍左右;用藥后24小時左右升脂作用達最高點,48小時左右恢復正常。其中以甘油三脂升高最強,其次是磷脂、游離脂肪酸及游離膽固醇,對膽固醇脂沒有影響。
6.膽固醇一脂肪乳劑靜脈注射法:將膽固醇及豬油各3g在電磁加熱攪拌下完全溶解后加入吐溫-803g,攪勻,再緩緩加入丙二醇5ml和沸水的混合液,充分攪拌乳化,使成100ml,經抽濾后顯微鏡下檢查,乳劑顆粒均勻,并小于7~8μm即可應用。給兔耳緣靜脈注射5ml/kg,可見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立即升高。總膽固醇升高至正常的6倍,其中主要是游離膽固醇,游離膽固醇和總膽固醇的比值為90%。以后血漿總膽固醇逐漸降低,6小時時出現一低峰,后略有回升。3~4天后游離膽固醇和總膽固醇的比值接近正常(40%左右),直到7~14天血漿膽固醇恢復正常。
7.幼乳大白鼠法:一般乳幼大白鼠的血清膽固醇高于或成年大白的2~3倍,這是由于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而甲狀腺功能尚不健全的緣故。若用一般飼料取代乳汁喂養,則血清膽固醇很快就能降至正常成年大白鼠的水平。選用出生25天的乳幼大白鼠,雌雄兼用,體重30~50g,在不脫離母鼠乳汁喂養的條件下,進行實驗觀察藥物的降血膽固醇作用,與對照組比較效果。一般認為這種高膽固醇血癥對甲狀腺素及其衍生物類藥物非常敏感,而對某些膽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劑則不敏感。
8.其它方法:還有許多因素可誘發高脂血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癥。例如使動物腦部缺血、電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高度應激狀態、鳥類應用大劑量雌激素和暴露于一氧化碳環境、氣囊異管損傷動脈壁內皮細胞等。
各種高脂血癥、動脈粥樣硬化癥動物模型的特點:除田鼠和地鼠外,一般溫血動物只要用適當的方法,都能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病變。
⑴兔 是最早用以制造高脂血癥和動脈粥樣硬化癥模型的動物,至今仍然多被采用。它對外源性膽固醇的吸收率高,可達75~95%,大白鼠僅為40%,對高血脂的清除能力低,靜脈注入膽固醇后脂血癥可持續3~4天,大鼠僅為12小時,狗介于兩者之間。只要給兔含膽固醇較高的飼料,不必附加其它因素,經3~4月即可形成明顯的動脈粥樣硬化癥,而且與人體發生的病變相似,取血檢查也較方便。但是也有些缺點,如必須使血清膽固醇達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形成斑塊,而這時內臟易于發生脂質沉著,動物壽命短,低抗力差,容易繼發感染而死亡。再者,兔為草食動物,其酯代謝與人體的酯代謝差異較大;實驗發現其冠狀動物病變主要呈現在心臟的小動脈,而人主要發生在冠狀動脈的大分支。
⑵大白鼠 應用大白鼠建立高血脂及動脈粥樣硬化模型,有飼養方便、抵抗力強、食性與人相近的優點。所形成的病理改變與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體的后期病變,較易形成血栓。
正常大鼠的血清膽固醇平均值為92.67±1.87mg%。單純在飼料中增加膽固醇,不易引起血清膽固醇升高,更不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癥,必須在飼料中同時加入膽酸以增加膽固醇的吸收,始能出現高膽固醇血癥,如再加抗甲狀腺藥物;可使血清膽固醇進一步升高。
⑶小白鼠 用小白鼠制造實驗模型也有較容易飼養和節省藥品的優點,但是取血不便,難作動態觀察,所以較少采用。
⑷雞 雞為雜食動物,食物品種接近于人,僅在普通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就可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快。病變發生較快,在斑塊中有時伴有鈣化和形成潰瘍。
⑸鴿 與雞相似,飼料簡單,在飼料中加入膽固醇即易產生主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并可發生心肌梗死。由于鴿的品種不同,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性質可有很大差異,可能是個體之間脂肪酶的活性不同所致。
⑹猴 猴與人的情況很相近,無論其正常血脂、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性質和部位、臨床癥狀以及各種藥品的療效關系等,都與人體的非常相似。但是進一步研究發現,其不同的種屬對動脈粥樣硬化的敏感各種有所不同。一般認為獼猴更為理想,給予高脂飲食1~3個月后,血清膽固醇水平即可達300~600mg%,并同時發現動脈粥樣硬化,且可產生心肌梗死。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部位,不僅在主動脈,也呈現在冠狀動脈、腦動脈、腎動脈及股動脈等。
⑺豬 豬可能是動脈粥樣硬化研究較理想的動物模型,因為某些品種的老齡豬在飼喂以人的殘羮剩飯后能產生動脈、冠狀動脈和腦血清粥樣硬化病變,與人的病變非常相似。單用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喂養,容易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9~18個月)產生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此外,進行性的主動脈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可以用探針刺傷加上高膽固醇、高脂肪飼料即能很快產生。豬模型的其它優點包括解剖學和生理學與人類相似,動脈結構相似,有若干確認的品種可供利用,多胎多仔,雜食習性等,其體形大小亦足能供各種外科手術和臨床評價之用。豬也特別適合于研究應激因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關系。豬模型的缺點是飼養要花一定代價,人工產生動脈粥樣硬化需要類脂質代謝有一定改變,或動脈受到損傷的基礎。
(二)高血壓模型
急性實驗性高血壓模型常選用狗、貓、大白鼠、家兔和猴。復制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刺激中樞神經系統,通過神經反射、外源性兒茶酚胺類或其它體液加壓物質注射等。這類模型造成的高血壓時間短,不適于長時間的研究。應復制慢性實驗性高血壓模型。除遺傳性高血壓動物模型較能模擬人類高血壓病的自然過程外,其它各類慢性實驗性高血壓動物模型(如神經原型、腎型、內分泌型和飲食型等),大多要經過一定的手術、藥物或其他附加因素處理,與人類高血壓病的臨床不完全一致,但是對于篩選有效降壓藥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實驗手段。實驗中常用的動物為大白鼠和狗,猴來源不易,家兔血壓升高不夠顯著,故后兩種動物較少應用。
1.聽源性高血壓 采用大白鼠與家鼠雜交生的大灰鼠(比純種大白鼠較易誘發成功),4月齡,放入隔音室內籠養,噪音刺激可由電鈴或揚聲器發出,發音器是一個音頻振蕩器,連接一個20W高音揚聲器。噪音刺激應經常在700~1000周/秒中變換,噪音刺激每30秒一次,亦可每隔1分鐘刺激30秒。可隨時變換毋須恒定,但噪音干擾須日夜不止,連續數月。噪音刺激連續3個月后血壓普遍升高,大灰鼠正常平均收縮壓為113±8mmHg,此時可升高到130~140mmHg,有40%動物收縮壓可高達160mmHg。此種高血壓動物模型與人的高血壓病相類似,適用于降藥物的篩選。
2.實驗性腎動脈狹窄性高血壓 將狗或家兔麻醉后,腹臥位,從脊柱旁1.5~2cm處開始,右側順肋骨緣,左側在離肋骨緣約兩指寬的地方作4cm長的皮膚切口,分離皮下組織和腰背筋膜,切開內斜肌盤膜,推開背長肌,暴露腎并小心地鈍性分離出一段腎動脈,選用一定直徑的銀夾或銀環(6~8kg狗所用的環直徑為0.8~1.2mm,家兔用的環直徑為0.5~0.8mm)套在腎動脈上造成腎動脈狹窄。如一側腎動脈狹窄,則應將另一側腎摘除,后一手術在間隔10~12天后進行。手術后幾天,血壓開始升高,1~3月后血壓升達高峰,并可長期維持下去。例如家兔手術前血壓平均值為100mmHg,手術后2周升到125mmHg,1個月后升到135mmHg,2個月后可升達140~194mmHg。國內有主張從腹中線作切口,一次手術使兩側腎動脈狹窄。血壓升高速度和程度取決于腎動脈狹窄的程度,當腎動脈過度狹窄時,會造成惡性高血壓,并使動脈迅速死亡。一般狹窄血管口經的1/4~1/3為宜。此種腎型高血壓模型與臨床高血壓病的改變相同,對降壓藥效果也與臨床病人相等。
3.腎外包扎高血壓 腎外異物包扎,可致腎周圍炎,在腎外形成一層纖維素性鞘膜,壓迫腎實質,造成腎組織缺血,使腎素形成增加,血壓上升。選用120~150g大白鼠,麻醉后,皮膚消毒,從第10胸椎到第3腰椎處沿脊椎中線切開皮膚,在左側季助下1.5~2cm和距脊椎1cm處用小血管鉗分開肌肉,用兩脂從腹下部將腎臟自創口中擠出,小心地將腎臟與周圍組織剝離,將自制的雙層乳膠薄膜剪成“X”形,繞腎門將腎臟交叉包扎,然后在相對側切開,取出右腎,分離后切除,分別縫合肌肉和皮膚創口。皮下注射1~2萬單位青霉素G。術后可加飲1%氯化鈉溶液作為促進因素,約經20天,有70%以上的大白鼠出現高血壓。收縮壓一般可升高50%以上。
(三)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
復制動物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方法有結扎冠狀動脈法,有的結扎左旋冠脈,但多數是結扎左前降冠脈,鑒于結扎冠狀動脈主干死亡率高,故亦有使用多處結扎的方法,即同時結扎幾處的冠脈分支,以形成一個梗死區域。經驗證明,結扎的冠狀動脈,因其分布的心肌范圍和該區內是否有其他冠狀動脈,而決定著心肌梗塞的面積,結扎方法是建立很早而至今還普通使用的方法。此外,還有用油質、石松子孢或汞等作彌散性冠狀動脈微栓塞或選擇性冠狀動脈梗塞的。前者大多是在早年使用的方法,近年來發明制造了塑料微粒手術,以其數量的多少和球體的大小,來決定不同范圍的梗塞區。后者則以某支冠狀動脈為目標,通過導管術輸入顆粒樣或小球類異物,這種方法要求技術熟練,條件嚴格。還有通電造成冠狀動脈內栓塞等方法。但這些方法因受多種條件限制,使用得還不多。
近年來為建立一種逐漸發生發展的心肌梗塞模型,較為廣泛地使用了一種遇水膨脹的纖維素環(Ameriod),這種纖維素環套在預期閉塞的冠狀動脈上,環外邊以金屬圈(如不銹鋼)固定起來,手術后兩周或更長的時間內可將冠狀動脈逐漸閉塞。這種模型制造較易,動物生存率高。但即是使用這樣的方法,仍然缺乏人類的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學基礎。近來有報告指出,家豬可以喂飼高脂飲食形成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又可以通過改變飲食或治療使動脈粥樣硬化的斑塊消退。看來,這是值得注意探索的目標。
復制心肌梗塞模型所選用的動物,大多用哺乳動物,其中最常用的是犬。其他還有兔、小牛、豬、豚鼠、大鼠等。狗的體積大小適中,性情溫順易于訓練。但狗的冠狀血管結構和人相比,有較大差異,尤其是犬冠狀動脈變異多,側支吻合豐富,室間隔動脈特別發達等,常使研究人員苦惱。近年報導,豬冠狀循環系統結構酷似人類,故提倡用家豬或小豬作心肌梗塞的實驗研究,但國內尚未見到報告。其他小動脈兔、鼠等,體積過小,取材受限,故除特定條件以外使用的不多.靈長類動物狒狒、猴子當然有其他動物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但其材料難得,不易普通使用。國內有關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復制方法:
1.電刺激法 是近年建立的一種造成動物實驗性心肌缺血的較新方法。實驗一般用成年雄性家兔,麻醉后用定向儀插入兩支涂絕緣漆的不銹鋼針,以弱、強刺激(弱刺激為0.8~1.6mA,強刺激為4~8mA)交替刺激右側下丘腦背內側核,每次刺激5分鐘,間隔1~3分鐘。
2.藥物法 亦為近年來采用的一種方法。最常使用的造型藥物為4%異丙基腎上腺素,給大鼠皮下注射50mg/kg體重;或將藥物加入500ml鹽水中從家兔耳靜脈勻速(4小時)滴入,每公斤體重可分別給藥10、20、30mg,或直接將藥物注入腹腔均可造型。也可用麻醉犬靜脈給予麥角新鹼0.2mg/kg 體重,造成冠狀動脈痙攣。
3.冠脈阻斷法 結扎冠狀動脈是制作心肌梗塞模型的最常用方法。一般選用成年健康犬或家兔,麻醉后開胸,多結扎其冠狀動脈前降支阻斷心肌供血,引起病變;也有人采用閉胸式選擇性冠狀動脈插管法,即在熒光屏下將心導管由麻醉犬的頸動脈切口處插入,沿主動脈壁直抵左竇底部,將其尖端送至左冠狀動脈內約2cm深處,向導管內注入120mg/kg體重的汞,形成急性心肌梗塞。亦有人用冠狀動脈周圍套線牽拉法使其不完全阻斷,以形成家兔急性缺血性瀕危心肌模型。為了更接近自然狀態下心肌缺血的變化,近來有的單位用清醒犬作急性缺血和梗塞模型。先將犬麻醉,然后分離冠狀動脈長約10毫米,套上冠狀動脈壓迫環,用注水壓迫阻斷冠狀血流,觀察犬在清醒狀態下的心肌缺血反應與藥物效應。此外,還有人用離體大鼠心臟冠脈結扎復制出超微結構的心肌缺氧損傷模型。
(四)心律失常模型
根據不同的實驗目的,既可在整體動物身上復制心律失常,也可用離體心臟或心臟某部分組織塊體外灌流復制心律失常。常用的復制方法,有下列幾種:
1.心房撲動和顫動性心律失常 選用狗、貓等動物,麻醉后開胸,暴露心臟,在人工呼吸下進行實驗。可用高頻率電直接刺激心房壁,使每次刺激落心房肌復極時R或S波間隔;烏頭鹼溶液涂抹心房外面局部;擠壓動物上下腔靜脈間的部位,同時給予電刺激;竇房結動脈內注入乙酰膽鹼或甲狀腺素制劑。或采用動物整體閉胸條件下,阻塞呼吸道或吸入低氧氣體。也可采用離體心房組織塊作實驗,將含有竇房結的哺乳動物的離體心房組織塊浸放于低鉀溶液內。
2.心室心動過速和心室顫動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或兔、大鼠等整體心臟(開胸或閉胸
)進行實驗。常使用造型藥物為烏頭鹼、洋地黃及腎上腺素。一般使用烏頭鹼緩慢靜脈注射造型。劑量:家兔100~150μg/kg,大鼠30~50mμg,小鼠5mμg。也可使用中毒劑量的洋地黃類藥物造型。還可使用高濃度的腎上腺素(豚鼠40μg/kg,貓、犬100μg/kg)快速靜注,可造成動物多源性早搏、短陣性室性心動過速等。這類模型可用于篩選抗心律失常藥物。其優點為心律失常在幾分鐘自行消失,因此同一動物可反復多次進行心律失常實驗,便于觀察抗心律失常藥物作用的持續時間,并可進行自身對照。
3.房室傳導阻滯和房室交接區傳導常性心律失常 多選用狗、貓,在麻醉開胸暴露心臟的情況下,于距犬心尖部1.5~2cm處的左室心肌內注入熱生理鹽水(80~90℃)或95%酒精、25%硫酸10~15ml (貓和兔注入4~7ml),引起心肌大片的局部壞死性心律失常。也可在狗的房室交接部(即在左心房下部、心房、下腔靜脈和前房室溝三者交匯點的前上方約0.5cm處),用注射針頭垂直刺入房間隔下部房室結區,緩緩注入95%或無水酒精2~5ml,造成核處組織壞死。還可采用豚鼠,自左心耳向左房內注射腺苷5 μg,,注后1秒鐘左右,即出現典型的Ⅱ度或Ⅱ度以上的傳導阻滯,較嚴重時,房室完全停搏,停搏時間與劑量呈平行關系,心率和心律僅在數秒或十幾秒即可恢復。此模型重復性好,但傳導阻滯持續時間短,不易用其進行藥物觀察,如果注射腺苷劑量大,則傳導阻滯不易復原。除豚鼠外,腺苷對其他動物一般不引起傳導阻滯。
4.竇房結心律失常 用雄性家兔,將細鋼絲變成直徑約0.8cm的半環,纏繞少許棉花。以40%甲醛浸潤后,把此環放在上腔靜脈根部與右心房交界處1分鐘,動物迅速出現心電圖改變,心率減慢50%左右,約6~8分鐘減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鐘內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鐘內發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在心電圖改變的同時,伴有動脈壓下降,在第8分鐘降至最低水平。此方法造成的病竇成功率高,持續時間長(可達5小時),重復性好,模型較穩定,發病機制及心電圖表現與臨床相
四、呼吸系統疾病動物模型
(一)慢性支氣管肺炎模型
常選用大鼠、豚鼠或猴吸入刺激性氣體(如二氧化硫、氯、氨水、煙霧等)復制人類慢性氣管炎。現發現豬粘膜下腺體與人類相似,且經常發生氣管炎及肺炎,故認為是復制人類慢性氣管炎較合適的動物。用去甲腎上腺素可以引起與人類相似的氣管腺體肥大。
(二)肺氣腫模型
給兔等動物氣管內或靜脈內注射一定量木瓜蛋白酶、菠羅蛋白酶(Bromelin)、敗血酶(Alcalas)、胰蛋白酶(Trypsin)、致熱溶解酶(Thermolysin),以及由膿性痰和白細胞分離出來的蛋白溶解酶等,可復制成實驗性肺氣腫。以木瓜蛋白酶形成的實驗性肺氣腫病變明顯而且典型,或用瓜蛋白酶基礎上再加用氣管狹窄方法復制成肺氣腫和肺心病模型,其優點是病因病變更接近于人。猴每天吸入一定深度的SO2和煙霧(煙草絲50g,持續2.5小時),一年后,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肺氣腫。這種模型比較符合人的臨床發病規律,有利于進行肺氣腫的病理生理及藥物治療研究。還可用1%三氯化鐵水溶液1~3ml,自兔耳靜脈注入,每周2~3次,可在短期內造成肺心病模型。
(三)肺水模腫型
用氧化氮吸入可造成大鼠和小鼠中毒性肺水腫,或用氣管內注入50%葡萄糖液(家兔及狗分別為1及10ml)引起滲透性肺氣腫。麻醉下用37~38℃生理鹽水注入兔頸外靜脈或股靜脈使血液總量增加0.6~1倍(血液總量相當體重1/12),可形成稀血性多血癥肺水腫。切斷豚鼠、家兔、大鼠頸部兩則迷走神經可引起肺水腫。家兔(1.5~2kg)耳靜脈注入1∶1000腎上腺素0.54~0.6毫克,可使動物發生肺水腫并在5~15分鐘死亡,肺系數自4.1~5g/kg增至6.3~12.5g/kg;5mg腎上腺素肌注,8分鐘左右大鼠死亡,肺系數20g/kg,靜脈注入10%氯仿(兔0.1ml/kg,狗0.5ml/kg)也可引起急性肺水腫。腹腔注入6%氯化銨水溶液可引起大鼠(0.4ml/kg)、豚鼠(0.5~0.7ml/kg)肺水腫。
(四)支氣管痙攣、哮喘模型
常選用豚鼠復制急性過敏性支氣管痙攣。用生理鹽水配成1∶10雞蛋白溶液作致敏抗原,給每只(250g體重)豚鼠腹腔內注射0.5ml,致敏注射后1周,動物對抗原的敏感性逐漸升高,至3~4周時最高。此時再用1∶3雞蛋白2ml加弗氏完全佐劑霧化(在霧化室內),致敏動物在此霧室內十幾秒鐘到數分鐘內,就出現不安,呼吸加緊加快,然后逐漸減慢變弱,甚至出現周期性呼吸,直到呼吸停止而死亡。如果動物致敏程度較輕或誘發時雞蛋白噴霧的濃度很快,則只發生一時性的支氣管痙攣,并不死亡。如改用組織胺噴霧,則不必予先致敏,就能引起豚鼠支氣管痙攣。組織胺用量依霧室大小而定,在83~103容量時,1∶1000組織胺的用量0.5~1ml。
狗每周兩次暴露于犬弓蛔蟲(Toxocaracanis)、豬蛔蟲(Ascaris suum)或混合草籽浸出物的氣溶膠中可引起實驗性哮喘。給用10-8稀釋豬蛔蟲浸出物皮試陽性狗以豬蛔蟲氣溶膠吸入,也可引起哮喘。
(五)實驗性矽肺模型
常選用大鼠、家兔或狗、猴來復制模型。取一定量含游離SiO299%以上的DQ-12型石英粉,經酸化處理后,選取尖粒95%在5μm以下的那一段混懸液,烤干后準確稱取需用量加生理水制成混懸液(滅菌),大鼠用50mg/ml,每只氣管內注入1ml;家兔用120mg/ml,用塵量按120mg/kg體重計算,在暴露氣管后注入,均可復制成典型的矽肺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