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降鈣素原
降鈣素原(PCT)是降鈣素(Calcltonin,CT)的前體,主要在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內合成,是由116個氨基酸組成的糖蛋白,分子量大約13KD。它可以在酶的作用下逐步裂解成57個氨基酸的氨基PCT,32個氨基酸的CT和21個氨基酸的降鈣蛋白。降鈣素原檢測是一種評價細菌感染的最新替代指標,是用于細菌感染/膿毒癥鑒別診斷、嚴重程度判斷、治療監測、預后評估及抗生素管理使用的具有創新意義的診斷指標。
2 降鈣素原的臨床意義
2.1、細菌感染/膿毒癥的鑒別診斷
當有細菌、真菌重癥感染時,如膿毒癥、全身性炎癥反應綜合征(SIRS)時,血液中的PCT濃度在2-6小時內迅速升高,而自身免疫、過敏和病毒感染等其他非細菌性感染時,PCT水平輕度升高或是不升高。
2.2、細菌感染/膿毒癥的嚴重程度判斷
在感染疾病嚴重程度的發展過程中,PCT隨著嚴重程度的不同(局部感染、膿毒癥、嚴重膿毒癥、膿毒性休克),呈現由低到高的濃度變化,對于感染程度及器官機能障礙的嚴重性進行準確的判斷。
2.3、細菌感染/膿毒癥的預后評估及治療監測
無論是對膿毒癥的診斷、預后及治療監測PCT都體現出最優異的性能。連續的監測PCT血中濃度可以更好的評估患者的預后,持續升高的PCT水平,提示比較差的預后,PCT呈快速下降趨勢,預示著成功的治療效果。
2.4、指導抗生素的使用
在重癥監護室(ICU)治療中縮短抗生素療程可能會造成具有多重抗藥性細菌的出現,建立一個有效的基于生物標記物降鈣素原的運算法則以降低抗生素用量。通過測定患者體內的降鈣素原的含量來指導抗生素的使用,與對照組相比:降鈣素原組抗生素的使用明顯下降、治療天數縮短、抗生素的成本降低但是達到了相近的治療效果。
3與其他同類項目相比的優勢
比C反應蛋白(CRP)、各種炎癥反應因子[細菌內毒素(LPS),腫瘤壞死因子(TNF)-α,白細胞介素(IL)-β,IL-2等]更敏感,更有臨床應用價值,實施實驗室PCT檢測將有助于臨床中對于嚴重細菌感染者的分組和鑒別以及抗生素的管理使用。
4對于不同科室的重點及意義
4.1 重癥監護ICU
術后膿毒癥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仍然是現代重癥監護病房中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中小手術,血漿PCT濃度通常在正常范圍內。大手術如大的腹部手術或胸部手術,術后1-2天內PCT濃度有升高,常為0.5-2ng/ml ,偶爾超過5ng/ml,正常情況下常以24小時的半衰期速度幾天內降至正常水平。因此,術后因感染造成的PCT 高濃度或持續高水平很容易鑒別。
復合創傷后12-24小時,PCT 中度升高,可達2ng/ml,嚴重的肺或腹部創傷,PCT可達5 ng/ml,如沒有感染并發癥,一般以24小時的半衰期速度降至正常范圍。
4.2 兒科
小兒高熱用臨床手段常常難以區分不同的感染源。這一問題尤其會影響到因患血液病,腫瘤疾病而給予免疫抑制療法的患者的準確治療。而且許多疾病伴有繼發性免疫病理改變,如風濕性發熱等。因此對剛出生的患兒很難將其與原發性細菌感染相區別。
PCT對于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鑒別診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由于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治療上存在本質性的差別,因此,PCT對具有非特異性感染癥狀的患者的治療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
檢測腦脊液中的蛋白和細胞無助于鑒別小兒細菌性腦膜炎和病毒性腦膜炎。而且許多具有特異性的檢測指標之間存在明顯的交叉現象。高濃度的PCT只出現于細菌性腦膜炎;而病毒性腦膜炎,PCT仍保持在正常范圍內(腦脊液中檢測不到PCT)。
PCT用于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診斷每天一次按時對PCT濃度的監測,可對治療結果作出可靠的評價。
4.3 新生兒科
許多疾病在早產兒和新生兒中無特異表現。血液學檢查和傳統的實驗室指標如CRP對新生兒膿毒癥均不能作出可靠的診斷。微生物檢查結果需要幾天的時間,而且陰性結果并不能排除臨床感染的存在以及與此相關的高死亡率。與其他炎癥診斷指標相比,PCT新生兒出生后膿毒癥的診斷具有高度的靈敏性和特異性。PCT也可用于對治療結果的評價。
早產兒和新生兒PCT年齡依賴性的正常參考值。PCT是新生兒膿毒癥高度特異性的指標。早產兒和新生兒膿毒癥感染,PCT可作出較傳統方法更早更具特異性的診斷。
4.4 PCT在外科的應用
膿毒癥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術后致命的并發癥,盡管現代醫學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對此仍無良策。術后能對并非由原有疾病或手術創傷本身引起的膿毒癥作出早期和準確的診斷是成功治療的關鍵。
PCT濃度不受已存在的疾病如癌癥、變態反應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影響,PCT明顯優于其它炎癥因子如CRP和細胞因子,是一種客觀且易檢測的指標,有其獨特的診斷優勢,甚至優于那些帶有侵入性,風險性且價格昂貴的診斷方法,如細針穿刺病理檢查法。
術后PCT的應用,PCT與嚴重細菌感染和膿毒癥的發生及其過程有密切的關系,能準確反映引起病變(如腹膜炎)的感染源是否得到根除。每天對PCT濃度的檢測可對治療結果作出可靠的評價。
PCT可用于手術創傷或復合創傷病人的監測。
PCT用于心臟手術患者的監測,心臟手術使用心肺機,PCT濃度通常不升高或僅有輕微升高,即使患者有白細胞增多癥,中性粒細胞增多癥,嗜酸性粒細胞減少癥或CRP升高不充分等疾病,PCT也很適合用于膿毒癥的檢測甚至使用體外循環機時亦如此。
4.5 PCT的內科應用
內科重癥監護醫療的中心問題常圍繞著感染的診斷及是否與感染有關的鑒別診斷而進行。對感染嚴重程度及其治療結果的評價是制定有效治療方案的必要前提。
PCT選擇性地對系統性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及原蟲感染有反應,而對無菌性炎癥和病毒感染無反應或僅有輕度反應。因此,PCT能很方便地用于內科臨床中常見的疾病和綜合征的鑒別診斷,例如:如下幾點①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病因學的鑒別診斷②胰腺炎感染性壞死和無菌性壞死的鑒別診斷③在接受化療的腫瘤和血液病患者中,鑒別感染時發熱。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的患者中,鑒別診斷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急性惡化與風濕性疾病伴系統性細菌感染。⑤鑒別診斷細菌性腦膜炎與病毒性腦膜炎⑥對接受化療的中性粒細胞減少癥患者,明確是否存在于有生命危險的細菌和真菌感染⑦對接受免疫抑制療法的器官移植患者,明確是否存在有嚴重的細菌和真菌感染,同時用于感染和移植排斥反應的鑒別診斷⑧判定抗生素治療效果,及并為醫生改換抗生素治療方案提供依據。
4.6 血液腫瘤科應用
對因接受化療或骨髓移植而引起的免疫抑制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來說,嚴重的感染是致命的并發癥
化療其間有多種原因引起發熱.發熱通常是細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的癥狀,但有時是治療過程中對藥物的反應。腫瘤細胞溶解引起的發熱較常見,大多數病例的發熱源仍不清楚。PCT有助于對細菌和真菌引起的系統性感染作出明確的診斷。PCT對化療患者是否有膿毒癥感染能作出可靠的檢測和評估。
4.7 器官移植應用
成功的器官移植受到像嚴重感染這樣并發癥的挑戰,31%的患者器官移植后第一年內發生感染。感染癥狀可被急、慢性排斥反應所掩蓋,因此傳統方法對排斥反應期出現的感染不能作出早期和可靠的診斷。器官移植患者使用PCT檢測,可早期正確合理治療從而提高生存率以及縮短住院時間。
PCT用于器官移植患者感染的診斷,免疫抑制療法嚴重削弱了器官移植患者的抗感染能力。PCT可早在感染發生僅2小時即可提示有系統性感染的存在。感染早期PCT>0.1ng/ml,其敏感性77%,特異性100%。每日的PCT濃度監測可對抗生素的治療的療效作出可靠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