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探討更為合理的尿液檢驗留尿時間。方法:研究對象分成兩組,患者組19例,健康組27例每天分別收集7:00的第一次(晨尿)和10:00的(10:00尿)兩份,記錄尿量送檢,連續10 d。用優利特100半自動尿液分析儀檢測尿比密、pH、葡萄糖、蛋白、潛血、膽紅素、酮體、尿膽原、亞硝酸鹽;按常規方法鏡檢尿沉渣的有形成分;按試劑盒說明書測定尿肌酐。結果:10:00尿與比較晨尿:尿量增加,pH值升高(P<0.05),比密和肌酐值顯著下降(P<0.05),葡萄糖、蛋白,潛血,膽紅素、酮體、尿膽原、亞硝酸鹽鏡檢有形成份差異均無顯著(P>0.05)。但有3.7%(1/27)~15.8%(3/19)10:00尿的葡萄糖、蛋白、潛血、鏡檢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項目出現的陽性結果與晨尿陰性結果不一致。結論:除尿肌酐外,用上午10:00尿代替晨尿做尿液分析是可行的,更為合理,對準確性影響不大,既可保證留尿到檢驗2 h內完成,還提高了陽性的檢出率,有助于臨床診斷。
[關鍵詞] 尿液;尿常規;尿肌酐
臨床尿液常規檢驗的標本收集,在醫院通常是在起床后第一次留取的晨尿,而在門診通常是隨機收集的尿。按操作規范的要求,尿液檢驗必須在標本收集后2 h內完成,以保證各類管型、細胞等成分的完整性,不致于變形溶解,保證化學成分的穩定性。這在門診容易做到,但對于住院的患者,由于檢驗科工作的安排,實際上是難以做到。患者早上6:00或更早的時間留尿,8:00上班送到檢驗科,加上批量標本的排序,前處理順序檢測等,多數標本從留尿到檢驗完畢,最快也要3 h左右。美國臨床檢驗標準委員會(NCCLS)1995年頒發的GP16-A號文件――尿分析的標準指南(approved guideline)中提到過,采用上午10:00的尿液代替晨尿送檢,以保證在2 h內完成檢驗。然而,不同時間留取的尿液是否影響檢驗的結果,本文從尿液常規分析和尿肌酐測定項目進行了實驗觀察,現報道如下。
1 觀察對象
本院人員和療養員共46例,分兩組觀察。患者組19例,年齡48歲~67歲,男10例,女9例(按第一診斷,高血壓8例,冠心病5例,糖尿病4例,腎結石2例);健康組27例,年齡6歲~56歲,男8例,女19例。
2 標本收集
每例對象,每天收集7:00前第一次的尿液(晨尿)和上午10:00的尿液兩份,記錄尿量送檢,連續10 d。
3 檢測方法
3.1 用優利特-100型半自動尿液分析儀及配套試條(廣西桂林醫化儀器廠生產)按說明書操作,檢測尿液比密、pH、葡萄糖、尿蛋白、潛血、膽紅素、酮體、尿膽原、亞硝酸鹽9項理化定性項目。
3.2 用北京化工試劑廠生產的苦味酸法肌酐測定試劑盒,測定尿肌酐,換算成μmol/L報告。
3.3 尿沉渣鏡檢
取尿液10 ml于離心管中,1 338 rpm/min(200 g/min)離心5 min,吸去上清液9.8 ml。留0.2 ml,混勻后取一滴于玻片上,加蓋玻片,先用低倍鏡觀察,繼而用高倍鏡計數細胞、管型。上述檢驗均由一人操作,在留尿后2 h內完成。
3.4 晨尿與10:00尿檢測結果的統計處理:尿量、比密、pH、尿肌酐和沉渣鏡檢的細胞平均數用t檢驗處理;其他項目定性例數用χ2檢驗處理。
4 結果
晨尿與10:00尿觀察結果比較。
4.1 尿量
健康組:晨尿(460±66)ml;10:00尿(510±42)ml,t=2.16,P<0.05;患者組:晨尿(412±82)ml;10:00尿(465±35)ml,t=2.20,P<0.05。
4.2 比密
健康組:晨尿(1.0173±0.006)ml;10:00尿(1.0142±0.005)ml+t=2.28,P<0.05;患者組:晨尿(1.0170±0.008)ml;10:00尿(1.0150±0.005)ml,t=2.22,P<0.05。
4.3 pH
健康組:晨尿(6.40±0.06)ml;10:00尿(6.52±0.08)ml,t=2.19,P<0.05;患者組:晨尿(5.42±0.09)ml;10:00尿(5.59±0.06)ml,t=2.28,P<0.05。
4.4 尿糖
健康組:26例結果一致;1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陽性,χ2=0.16,P>0.05;患者組:16例結果一致:3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陽性,χ2=1.31,P>0.05。
4.5 尿蛋白
健康組:24例結果均一致;3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陽性,χ2=1.08,P>0.05;患者組:19例晨尿與10:00尿的檢測結果均一致。
4.6 潛血
健康組:26例結果一致,1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陽性,χ2=0.16,P>0.05;患者組:17例結果一致,2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陽性。
4.7 紅細胞
健康組:晨尿(1.2±0.09)/HP;10:00尿(1.8±0.06)/HP,t=1.60,P>0.05。3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檢出紅細胞,患者組:晨尿(1.8±0.09)/HP,10:00尿(2.6±0.1)/HP,t=1.44,P>0.05,2例晨尿陰性而l 0時尿檢出紅細胞。
4.8 白細胞
健康組:晨尿(1.2±0.69)/HP;10:00尿(2.0±1.2)/HP,t=1.21,P>0.05;患者組:晨尿(2.5±0.46)/HP;10:00尿(3.4±2.6)/HP,t=1.34,P>0.05。
4.9 管型
健康組:25例結果一致,2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管型,χ2=0.30,P>0.05;患者組:16例結果一致,3例晨尿陰性而10:00尿出現管型,χ2=0.9,P>0.05。
4.10 尿肌酐
健康組:晨尿(88±22)μmol/L,10:00尿(76±13)μmol/L,t=2.27,P<0.05;患者組:晨尿(98±26)μmol/L,10:00尿(91±20)μmol/L,t=2.31,P<0.05。
4.11 兩組對象晨尿和10:00尿的膽紅素,酮體,尿膽原,亞硝酸鹽的檢測結果均一致。
5 討論
尿液分析是臨床常用的觀察腎臟疾病的檢驗項目。住院患者多是留取早起床后的晨尿,但實際上都無法按照操作規范的要求,在留尿后2 h內完成檢驗;門診患者多是留取隨機尿,雖可及時完成檢驗,但非晨尿。這種情況是否影響尿液分析的結果和臨床的使用意義,本文晨尿和10:00尿兩組資料對比表明,除尿量、比密、pH和尿肌酐差別顯著外,其他項目的檢測結果差別都不大。所有資料沒有發現尿液化學成分和有形成分晨尿陽性而10:00尿轉為陰性的結果,反而有3.7%(1/27)~15.8%(3/19)10:00尿的尿蛋白、尿糖、潛血、紅細胞、白細胞和管型等項目出現的陽性結果與晨尿陰性結果不一致。其原因,雖然有身體對這段時間各種活動的生理性反應,但不能排除反映腎臟早期衰變和或病變的可能意義,5例10:00尿檢出紅細胞者,經B超檢查,有2例發現腎結石。說明采用上午10:00尿檢測并不會漏檢晨尿的陽性結果,反而提高了檢測的陽性率。關于尿量、比密和pH的變化,可能與觀察對象在上午10:00這段時間的飲食、活動等生理因素有關,并非身體的病變所致,因為這些指標出現病理變化一定會在其他化學和有形成分病理變化的基礎上發生的。關于晨尿肌酐明顯高于10:00尿肌酐,是否由于夜間到晨起這段長時間的肌酐排泄量多于上午10:00短時間的排泄量,或是夜間尿液的濃縮,由于缺乏與血肌酐比值的資料,有待進一步探討。實驗表明,尿肌酐的含量與尿量成反比關系,尿量大的人尿肌酐含量低,尿量少的人尿肌酐含量高,這一點在做內生肌酐清除實驗收集尿標本時應予考慮。我們認為,考慮到臨床上尿常規分析的主要目的,采用10:00尿代替晨尿做尿液分析是可行的,不但可以保證在留尿后2 h內完成,還可以提高尿液陽性標本的檢出,有助于臨床診斷,更為合理。
參考文獻:
[1]尿液沉渣檢驗標準化的建議[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2,25(4):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