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Kimmel癌癥中心的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測試方法,利用常規巴氏檢測(Pap test)獲得的宮頸分泌物來檢測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在一項初步研究中,研究人員采用這種命名為“PapGene”的測試方法,依靠全基因組測序癌癥特異性突變,檢測出了全部24個子宮內膜癌,以及22個卵巢癌其中的9個,準確率分別為100%和41%。這些實驗結果發布在1月9日的《科學轉化醫學》(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雜志上。
盡管研究人員指出在臨床應用前還需要開展較大規模的測試,他們也表示相信這種測試方法有潛力開創出新的全基因組癌癥篩查檢測。
巴氏測試是一種從子宮頸部獲取細胞,顯微鏡下檢測癌癥跡象的診斷方法,被廣泛及成功應用于宮頸癌篩查。然而,當前卻還沒有適用于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常規的篩查方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腫瘤學副教授、Swim Across America實驗室主任Luis Diaz博士說:“由于巴氏檢測偶爾包含有從卵巢或子宮內膜脫落的細胞,來自這些器官的腫瘤細胞可能也存在于分泌液中。我們的基因組測序方法有潛力以一種可擴展的、符合成本效益的方式檢測這些癌細胞。”
研究人員說,在婦科癌癥患者的宮頸液中,正常細胞的DNA與來自癌細胞的DNA混雜在一起。他們的任務是利用基因組測序將癌性DNA與正常DNA區分開來。
為了區分測試中基因組區域的優先次序,科學家們不得不先確定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中最常見的遺傳改變。他們搜查了公開的全基因組卵巢癌研究,尋找卵巢癌特異性突變。由于無法獲得最常見子宮內膜癌類型的全基因組研究,他們還對22個子宮內膜癌展開了全基因組測序研究。
通過這些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基因組數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研究小組在兩種癌癥中發現了12個最常見的突變基因,基于這些認知開發出了PapGene測試。
隨后研究人員用PapGene檢測了來自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患者的巴氏檢測樣本。新測試檢測出了早期及晚期階段的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對照組中沒有任何健康婦女被錯誤歸類患有癌癥。
研究人員下一步打算用PapGene檢測更多地樣本,并致力提高檢測卵巢癌的靈敏度。“在月經周期的不同時間進行測試,將宮頸刷深插到宮頸管中,評估更多的基因組區域,采取這些措施或許能夠提高檢測的靈敏度,”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外科助理教授Chetan Bettegowda博士說。
在美國,每年有近7萬婦女被確診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大約三分之一的婦女死于這些疾病。
“全基因組測試或可幫助早期檢測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使更多的人得到治愈,”研究生Yuxuan Wang說。新測試的費用可能與當前的宮頸液HPV測試相似,不會超過100美元。
研究人員表示,盡管PapGene是一種高靈敏度方法,可用于檢測癌癥特異性DNA突變,然而在擴增、測序和分析等多個步驟過程中,有可能錯誤生成假性突變。研究人員還需要為PapGene測序方法建立一種保障策略,以清除可能導致錯誤測試結果的假象。
“如果不加解析,假象有可能會導致錯誤的假陽性測試結果,錯誤認定健康人患癌,”研究生Isaac Kinde說。
Kinde開發了一種方法,在樣品制備的初期階段,在每個DNA片段上添加一種獨特的遺傳條碼。盡管在最終測序前每個DNA片段都會多次拷貝,通過他們的遺傳條碼可以追溯所有的新拷貝DNA至原始的DNA分子。如果來自同一DNA分子的拷貝并非都包含相同的突變,研究人員就會將之視作是一種假象,從而排除這一突變。而真正的突變,在最初加條碼之前就會存在于樣本中,因此也將存在于原始DNA分子及其所有來源于它的拷貝中。
文獻鏈接:Evaluation of DNA from the Papanicolaou Test to Detect Ovarian and Endometrial Cancers
腫瘤醫生推薦一名患者做基因檢測,基因檢測公司給予醫生200元好處費。近日,上海市普陀區市場監管局微信公眾號披露了基因檢測商業賄賂的典型案例紀實,揭露了上述行業內幕。《中國經營報》記者查詢相關行政處罰決......
大腦顱內腫瘤,尤其是位于腦深部或者臨近重要功能腦區的腫瘤,一直是臨床治療中的重要挑戰。傳統手術切除的方法由于手術路徑復雜,容易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此外,放療雖能穿透顱骨,卻可能誤傷正常的腦組織,化療......
在癌細胞的生存競賽中,有一種特殊的“作弊器”——染色體外DNA(ecDNA)。它像是一個游離在細胞內的“外掛程序”,以環狀小圈的形式攜帶關鍵致癌基因,幫助癌細胞“開掛升級”。臨床數據顯示,ecDNA存......
關于征集參與《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則》編制工作的相關企業及單位信息的通知各有關單位:為進一步做好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的技術審評工作,我中心已啟動《腫瘤治療類冷凍治療設備注冊審查指導原......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近日發布公報說,該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scNET系統,能深入了解細胞在腫瘤等復雜生物環境中的行為變化,有望為疾病治療研究提供新途徑。公報說,當前單細胞測序技術日益成熟......
上海科技大學常任副教授王皞鵬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許琛琦、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院教授達里奧·維尼亞利、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教授孔燕以及百濟神州沈志榮,首次闡明了免疫檢查點LAG3受......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劉杰、研究員駱菲菲團隊,揭示了STING激動劑誘導單核細胞內源性PD-L1介導免疫抑制的全新機制,并提出通過STING信號重編程提升治療療效的新策略。3月10日,相關研究發表于......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
圖(a-c)可級聯響應腫瘤微環境的分子組裝探針及其研究示意圖;(d,e)小鼠模型上原位胰腺癌的熒光成像與信號強度變化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22274074、2137003)等資助下,南京大學......
圖HistoCell算法框架(a)及其對腫瘤病理影像相關細胞類型信息的預測精度(b)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T2341008)等資助下,清華大學北京市中醫藥交叉研究所李梢教授課題組,在智能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