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的鑒別在臨床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為二者的病因完全不同,治療原則亦不同。二者的鑒別除常規的病史、生化、免疫學、影像學及腎穿刺活檢外,尿紅細胞的檢測是二者初步鑒別的有效輔助方法。當前鑒別腎性與非腎性血尿的方法有普通光鏡、相差顯微鏡、掃描電鏡、血液分析儀及尿液有形成分分析儀。以上幾種方法各有其優缺點,基于簡便、經濟、快捷標準化的原則,我們對一組血尿患者進行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以鑒別血尿來源,取得較滿意結果,現報道如下。
1一般資料
1.1 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
尿沉渣分析儀由光學系統(氬激光)、液壓系統、電阻抗檢測系統和電子系統組成。尿沉渣細胞信號表達為3類:前向散射光、熒光和電阻抗。前向散射光反映細胞的大小、長度;熒光反映細胞染色質的強度和長度;電阻抗反映細胞的體積。
1.2臨床資料
本組241例患者均為2001年至2002年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03例,女138例,年齡14歲~72歲,平均35.7±26.1歲。其中203例經詳細的病史、血尿生化和免疫學檢測、腎活檢而證實為腎小球疾病包括輕微腎小球病變(36例)、IgA腎病(46例)、系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53例)等;另38例根據病史,有關影像學檢查,如靜脈腎盂造影、超聲波或CT、腹部平片、膀胱鏡或病理活檢等確診為腎盞-輸尿管-膀胱疾病為非腎小球性疾病,如腎輸尿管結石(7例)、急性膀胱炎(4例)、前列腺癌(3例)、腎手術后(8例)等等。所有患者均行尿沉渣紅細胞UF-100全自動尿分析儀檢查(共478次),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BU)及肌酐(Scr),部分患者行晨尿滲透壓、尿比重檢查。
1.3實驗器材與方法
1.3.1器材 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日本東亞醫療電子有限公司)及配套試劑。
1.3.2方法
取新鮮清潔中段晨尿10ml置于專用離心管內,在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上測定其紅細胞(實驗前用質控液對儀器進行監控)實驗在尿標本收集后2h內測試完畢。
1.3.3判斷標準
參照Hyodo 提供的實驗診斷標準,80%紅細胞前向散射強度(FSC)≤84ch稱為均一性紅細胞,即為非腎小球性血尿;紅細胞前向散射強度≤126ch且<80%的紅細胞>84ch稱為非均一性紅細胞,即為腎小球性血尿;紅細胞前向散射強度介于二者之間稱為混合性紅細胞。
2結果
2.1 241例病人尿紅細胞UF-100測定結果
腎活檢確診為腎小球疾病203例,尿紅細胞檢測401例,其中379例次表現腎小球血尿(94.5%);而非腎小球38例,紅細胞檢測77次,其中60例次表現為非腎小球性血尿(77.9%)見表1。以UF-100檢測尿非均一性性紅細胞為腎小球病變診斷依據,其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77.9%。
2.2尿滲透壓對紅細胞的影響。
檢測318例次腎小球病變的晨尿滲透壓,經x2檢驗,尿滲透壓>400mOsm/L中表現為非均一性血尿者比例明顯高于尿滲透壓≤400mOsm/L組,見表2。
3討論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血尿來源與尿紅細胞形態變化的關系已得到公認。雖然腎穿刺活檢可確認出血病因及病理變化,但常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相繼使用相差顯微鏡、掃描電鏡等觀察尿紅細胞形態來鑒別血尿來源,但因價格或主觀影響太大而未能普及。近年來屢有文獻報道可用顯微鏡及自動化血液分析儀通過對尿液中紅細胞形態分析,推測血尿來源,但此種方法較費時、復雜,且受較多干擾因素的影響。隨著對尿沉渣檢查重要性的進一步認識,導致UF-100的問世,為尿液分析提供了較準確、客觀的實驗手段。該儀器是采用流式和電阻抗原理通過一定染液染色后檢測尿液標本中單個細胞熒光強度和前向散射光強度及電阻大小來確定細胞的類型和形態,故此儀器不僅能給出紅細胞的定量指標,還能給出紅細胞的均一性和非均一性等參數。
我們通過UF-100檢測尿紅細胞,探討了紅細胞的均一性和非均一性參數對鑒別血尿來源的臨床價值。所選的241例腎小球和非腎小球病變病人進行UF-100尿沉渣檢測,發現若以腎穿刺活檢為標準,以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變異性紅細胞為腎小球病變診斷依據,其敏感性為100%,與國外報道一致;但特異性只有77.9%,這與Hyodo報道的92.5%有一定的差距。
本組實驗發現401例次腎小球疾病所致血尿中僅6例次表現為混合性血尿,無非腎小球血尿表現,不符合率僅為1.5%;而38例次非腎小球疾病血尿中11例次表現為混合性血尿,6例次表現為腎小球性血尿,不符和率分別為28.9%和15.9%,提示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鑒別血尿來源具一定局限性。UF-100檢測尿紅細胞形態受較多因素影響,如菌尿、尿滲透壓、尿pH 對尿紅細胞形態的改變等。本組7例尿路感染者共行13次尿紅細胞檢查,發現以變形性紅細胞為主占3次,混合性紅細胞為主占2次,這可能由于尿中的細菌存在及尿路感染時其他條件的改變如pH的改變等導致紅細胞變形所致。
我們還比較了腎小球疾病患者在不同尿滲透壓時尿紅細胞形態的改變,結果發現等滲或低滲時(≤400mOsm/l),其不均一性紅細胞僅48.8%,而滲透壓>400mOsm/l時不均一性紅細胞達87.9%,提示等滲或低滲透壓可明顯影響儀器對畸形紅細胞的識別,這可能與在等滲環境紅細胞不易變形;低尿滲透壓致紅細胞腫脹,易將輕微變形的紅細胞誤認為正形紅細胞有關。本試驗可看出:在高滲環境尿中,腎小球紅細胞極易變形。故儀器檢測大多數表現為非均一性。
另外,我們發現,狼瘡性腎病和IgA腎病患者尿紅細胞表現為混合性的比例較高,分別為14.5%和 10.8%,與黃鋒先等人的觀測結果相近。IgA腎病患者的皮膚、肌肉多見免疫球蛋白的沉積,故其尿紅細胞也可能來源于受損的尿道粘膜;而狼瘡性腎病患者多伴有腎小管間質損傷,如病變累及髓質乳頭部,尿紅細胞也可表現為混合性。分析結果時應加注意。
然而也有文獻報道,混合性血尿多為腎小球疾病或合并腎小球病變所致。在本組患者中,若將混合性血尿亦歸為腎小球血尿的話,則用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鑒別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為100%,特異性為77.8%。提示對混合性血尿患者,應注意腎小球疾病單獨或合并存在的可能性。
綜上所述,鑒于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鑒別腎小球性血尿的高敏感性(100%)和較高特異性(77.9%),筆者認為用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非均一性和均一性來鑒別血尿來源具有一定的過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