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衛生部頒布了關于廢除使用現行出血時間(BT)、凝血時間(CT)的有關方法的規定,進而使血小板計數(BPC)、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成為手術病人術前的常規檢查項目。衛生部為什么要作出這項規定呢?現就其原因簡述如下:
出血時間(BT)是指刺破的皮膚自然出血到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目前國內醫院多采用狄克法(Duke):即用一次性采血針在患者的指尖或耳垂處快速刺一深約2-3mm的傷口,使血液自然流出,立刻啟動秒表計時,每30秒用濾紙輕輕蘸取血滴一次直到血流停止為止,記錄停止出血的時間,這種方法雖然操作簡單,但根據多年的實踐發現,它的敏感度非常差,有人對6142例病人觀察發現,僅一例病人出血時間延長,可見其已經失去作為一項術前常規檢查項目的作用。有些專家甚至認為它還可能起到誤導醫生的負面影響。所以停止這一方法的使用是非常必要的。
凝血時間(CT)是指離體的血液與異物表面接觸到血液自然凝固所需要的時間,它是內源凝血系統功能檢查的篩選試驗。目前國內廣泛使用玻片法,即將一滴血置于載玻片上,開始記時,每隔一段時間,輕挑血滴一次,記錄血液凝固所需的時間。這種方法對術前患者凝血功能的判斷既不敏感,也不準確,有人用此方法對 20例血友病患者進行檢測,檢出率僅為5%-10%,即使重癥血友病患者,其檢出率也只有16.6%,可見用它來預測患者手術中的出血情況也是很不合適的。對于一個需要手術的患者,是否具有健 全的止血功能對手術能否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外科醫生必須在手術前對患者的止血狀況作到心中有數,以防止術中及術后意外的發生。
血小板計數、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的測定,即為目前很好的患者術前止血功能的篩選試驗。
血小板是血液中紅細胞、白細胞以外的第三種血細胞,血小板最重要的作用是參與止血。在微血管與小血管破損時,血液中的血小板不斷地參與止血反應,以愈合破損部位。血小板參與止血的過程是依賴其黏附、聚集、釋放及促凝和促使血塊收縮等功能來實現的。所謂血小板黏附是指血小板直接或間接附著于血管破損處的內皮下組織;所謂血小板聚集是指循環中的血小板又黏連到已經黏附的血小板上。血小板之間相互黏附、聚集成團,在血管破損處形成血小板血栓,將微血管的裂傷處部分地或完全地阻塞以阻止血液流失,這在機體止血過程中稱為一期止血。當血小板的 質或量發生異常時,它的這些功能難以實現,進而也就不能完成其止血作用。與患者出現血小板質的異常相比,出現血小板量的異常的幾率更高。在臨床工作中也更為常見,所以血小板計數是術前病人很重要的一項實驗室檢查項目。
血液由流動的液體狀態轉變為不流動的凝膠狀態稱為血液凝固。在血管破損較大時,單靠血管和血小板的止血作用是不能達到完全止血的,而須在損傷局部血液凝固,形成凝血塊,進行鞏固性的再次止血,堵塞傷口,以達徹底止血。血液凝固是生理性止血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機體止血過程中。被稱為二期止血。因此,如果凝血系統存在異常,就不能實現完全止血。凝血過程是以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開始的,以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形成血塊結束。依據凝血啟動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徑不同,而將凝血系統分為內源性凝血系統和外源性凝血系統,它們共同完成凝血的全過程,參與凝血的兩個系統的因子數量很多,當它們含量嚴重減低、缺乏或質量出現異常時,患者即會出現凝血機制障礙。
凝血酶原時間測定主要是檢測外源性凝血系統有無障礙。它反映的是通過外源性凝血途徑各有關因子被激活,使凝血酶原變為凝血酶,進而使纖維蛋白原變為纖維蛋白,完成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時間。當外源性凝血系統的因子Ⅴ、Ⅶ、Ⅱ、Ⅹ和纖維蛋白原減低或缺乏,或血液循環中抗凝物質增多時,患者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止血功能障礙,此時,PT會明顯延長。因此,PT是檢查二期止血中的外源性凝血系統功能的一項很好的篩選試驗。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是檢查二期止血的內源性凝血系統功能的一項可靠的篩選試驗。APTT延長最常見的疾病是血友病,提到血友病,大家都不會陌生,其中最著名的病例就是十九世紀發生在英國皇室成員身上的出血性疾病,其病因就是由于患者體內內源性凝血因子Ⅷ、Ⅸ或Ⅺ缺乏或缺陷。實際上,在人群中血友病的患者并不少見,目前我國的發病率在2.5-2.9/10萬人口,只是有時這類疾病可能很輕微,沒有明顯的出血史,故未引起人們的重視。無明顯的自發出血、或在輕微外傷后無過多的出血并不意味著手術后不會發生嚴重的出血,這類病人多于手術后2-3天,發生深部組織嚴重出血不止,而且壓迫止血或用藥物止血效果均不佳。輕者影響患者預后,重者則會造成病人生命危險。APTT可檢測出95%的血友病患者,且方法簡單快速。
綜上所述,PT、APTT作為二期止血缺陷的篩選試驗,再加上反映一期止血功能的血小板計數,即能夠很好的反映病人術前的止血、凝血狀況,如果沒有發現異常結果,且病史、體檢中也無特殊發現,外科手術中發生嚴重出血的可能性就極小;如果這三項檢查中任一發現異常,則應進一步查找原因,對癥治療,延期手術,以保證手術順利。事實上手術患者術前檢查發現約7.1%的患者PT延長,2-9%的患者APTT延長,所占比例并不低。因此BPC、PT、APTT應成為手術患者術前常規檢查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