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5-28 15:30 原文鏈接: HPV病毒檢測誤區有哪些?

    高危型HPV的持續感染是宮頸癌和宮頸癌前病變發生的重要原因。高危型HPV檢測有效提高了宮頸癌前病變檢測的靈敏度,顯著降低了漏診率,已成為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目前,國際上HPV檢測主要有三大策略:21歲以上細胞學非典型鱗狀細胞(ASC-US)的分流管理、25歲以上初篩、30歲以上與細胞學聯合篩查。此外,還可用于宮頸病變患者治療后療效評估、HPV疫苗注射后效果隨訪等。但在臨床應用中,由于HPV檢測方法眾多,各種檢測方法的設計、原理以及臨床陽性閾值設定存在差異等因素,容易存在以下誤區。

    誤區一:檢測低危型HPV具有臨床價值

         臨床上我們常看到患者HPV檢測報告上包括低危型,事實上,檢測低危型HPV是一種誤解,誤認為低危型與高危型同樣具有患癌風險。2015-11-2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發布了《人乳頭瘤病毒(HPV)核酸檢測及基因分型、試劑技術審查指導原則》明確了我國HPV檢測的型別范圍——只針對用于宮頸癌相關預期用途的18種HPV基因型核酸檢測。該指導原則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及其他國際組織的研究成果,建議將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共13種基因型列為高危型,26、53、66、73、82共5種基因型列為中等風險型,要求均只針對用于宮頸癌相關預期用途的上述18種HPV基因型核酸檢測;同時專門指出,低危型HPV一般與尖銳濕疣或低級別鱗狀上皮內病變相關,檢測的臨床價值尚不明確。因此,對無法起到宮頸癌篩查作用的低危型HPV進行檢測是一種誤區。

    誤區二:HPV檢測的目的在于查找有無病毒

        80%的婦女一生中都可能感染HPV,其中大多數是一過性感染,能夠被自身免疫系統清除,因而并不產生病變,也就是說感染不等于病變。因此,HPV檢測是用于查找宮頸病變[如宮頸上皮內瘤變(CIN)2+]的患者,而不是用于查找病毒有無!目前,HPV檢測技術還不能很好滿足臨床需求。理想的HPV檢測方法需要高度的臨床靈敏度和特異度,臨床靈敏度不同于分析靈敏度,前者需要大樣本長時間的臨床驗證試驗才能獲得,而分析靈敏度則是指實驗室條件下檢測方法所能檢測出HPV的最低HPV拷貝數或滴度,前者是針對臨床查找患者,而后者目的在于查找HPV病毒的有無。因此,一個好的臨床HPV檢測方法在保證對CIN2+的患者具有非常高的檢出率的同時,盡量減少因未經臨床驗證而無法確定臨床檢測閾值(cut off)而造成的高假陽性率。CFDA在《體外診斷試劑HPV檢測的性能要求》指南中明確指出,一項HPV檢測技術如需獲得審批,必須要有確定的cut off值,這是臨床檢測判定為陽性和陰性的界限。2013年WHO《宮頸癌篩查和管理指南》中,針對HPV檢測cut off值的設定有具體建議,推薦高危型HPV檢測cut off值≥1.0 ng/L。但是,即使是FDA認證的高危型HPV檢測技術陽性預測值也不夠高(4.3%~20.1%)。臨床實踐中使用未經過臨床驗證試驗評估的HPV DNA檢測方法易造成過度診療,引起一系列社會問題和醫療成本的增加。

    誤區三:HPV是宮頸癌發生的必要條件,HPV陰性者不會發生宮頸癌

         臨床上,我們會發現HPV陰性者同樣可能查出宮頸癌。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特殊類型宮頸癌如宮頸微偏腺癌、內膜樣癌、漿液性癌、透明細胞癌等可能與HPV感染無關,這類宮頸癌蠟塊組織中HPV檢測陽性率僅為0~27.3%;另一方面,任何一種HPV檢測方法都存在一定假陰性率,這與檢測目的基因片段、檢測方法及其靈敏度有關。因此,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現有篩查方法尚無法達到100%的敏感度和特異度。

    誤區四:90%HPV感染是一過性的,在1~2年內清除

         原文來源于美國癌癥協會、美國陰道鏡和宮頸病理協會以及美國臨床病理協會于2012年聯合推出的宮頸癌預防和早期篩查指南,依據于以下兩篇文獻。一篇是2007年發表于J Infect Dis題為《細胞學ASC-S或LSIL婦女2年HPV持續感染的前瞻性研究》的論著。該研究納入美國4個臨床中心6個月內5060例涂片篩查提示ASC-US(3488例)和宮頸低度鱗狀上皮內病變(LSIL)(1572例)婦女,統計時研究者剔除了所有隨訪期間診斷為CIN3或癌癥婦女,結論是91%((95% CI 90%~92%)入組時HPV感染者在24個月內清除。我們認為,剔除所有隨訪期間診斷為CIN3或癌癥婦女并不正確,原因是入組時已經過較充分的細胞學和組織學診斷。因此,91%婦女在24個月內清除這一比例被高估。另一篇文獻是2008年發表于J Natl Cancer Inst題為《HPV的快速清除及持續性感染臨床焦點的應用》的文章,我們認為這項來自哥斯達黎加納入599例的800次高危型HPV檢測陽性、入組時細胞學和組織學檢查排除CIN2+的人群隊列研究統計分析更合理。研究者每6個月隨訪1次共隨訪30個月,結論是感染一般快速清除,隨訪6個月和12個月時分別55%(95%CI 52%~59%)和67%(95%CI 63%~70%)的HPV感染清除;持續感染超過12個月、隨訪30個月時,<30歲婦女30個月HPV持續感染率為9%(35/393,95%CI 6%~12%)≥30歲婦女為21%(86/407,95%CI 17%~25%)。91%這一數據與1998年發表于N Engl J Med題為《年輕婦女宮頸陰道HPV感染的自然轉歸》一致性高,研究入組608例年齡(20±3)歲的女大學生,調查其HPV感染的自然轉歸,結論是12個月時70%婦女轉陰,24個月僅9%持續感染。
    因此,2年91%的清除率是限定在年齡<30歲的婦女中,>30歲婦女中79%~80%是一過性感染。說明HPV感染自然轉陰率與年齡相關,當年輕婦女無法清除HPV時進入持續感染階段,持續感染狀態的婦女隨著年齡增大比例增加,這是對年齡較大或性生活時間較長的婦女進行HPV檢測更有意義的原因所在。

    誤區五:HPV檢測適用于所有婦女

         臨床上應避免對<25歲的婦女進行HPV初篩,應在細胞學ASC-US時進行HPV分流。原因一:這個年齡段的婦女HPV感染率最高,但大部分(91%)會在2年內自行清除病毒。原因二:宮頸癌多見于40歲以上婦女,持續高危型HPV感染到發生宮頸癌需要較長時間,從CIN發展為浸潤癌一般需10~15年,但約25%的患者5年內發展為浸潤癌。2003—2004年,美國檢測了1921例代表性婦女人群感染率,結果顯示,14~59歲美國婦女HPV總感染率為26.8%(95%CI 23.3%~30.9%),14~19歲婦女HPV感染率為24.5%(95%CI 19.6%~30.5%),20~24歲婦女HPV感染率為44.8%(95%CI 36.3%~55.3%),25~29歲婦女HPV感染率為27.4%(95%CI 21.9%~34.2%),30~39歲婦女HPV感染率為27.5%(95%CI 20.8%~36.4%),40~49歲婦女HPV感染率為25.2%(95%CI 19.7%~32.2%),50~59歲婦女HPV感染率為19.6%(95%CI 14.3%~26.8%)。因此,雖然FDA批準Cobas對25歲以上婦女使用HPV進行宮頸癌初篩,我們的觀點是對年齡<30歲婦女使用細胞學初篩和HPV分流的策略,即細胞學ASC-US婦女行HPV檢測,30歲以上婦女可進行細胞學和HPV聯合篩查。因此,對于<30歲的婦女,尤其<25歲,不宜輕易進行HPV檢測,避免HPV一過性感染導致不必要的心理負擔和家庭矛盾。同時,不應短期如3~6個月內反復檢測隨訪人群的HPV,以減少HPV檢測的過度使用,減輕患者負擔。
         總之,作為臨床醫生,我們要明確臨床上HPV檢測是用于查找宮頸病變,HPV檢測值高低不代表病變嚴重程度,不應檢測低危型HPV,要理解不同HPV檢測技術對同一樣本的檢測結果可能不同,所有HPV檢測方法均存在一定假陰性率,宮頸癌患者HPV檢測結果可以為陰性,30歲以下(尤其是25歲以下)年輕婦女一過性HPV感染高達91%,此時,HPV檢測以分流細胞學異常者為目的,而30歲以上婦女既可采用細胞學篩查,也可采用HPV篩查,當然細胞學和HPV聯合篩查效率最高。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