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砍伐、農業施肥等土地利用活動強烈地影響了陸地生態系統向水生生態系統的碳(C)和氮(N)輸入,進而影響地表水生生態系統有機碳生產(OC)以及富營養化模式,因為水生生態系統C、N等元素含量與生態系統生產力密切相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控制著水體的C、N等元素循環以及OC生產,呈現出規律的晝夜和季節性變化,而這些動態過程仍需進一步的研究以探明機制,以服務于“富營養化”和“遺失碳匯”等環境問題的解決。
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環境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再華帶領的喀斯特作用水-碳循環研究小組以普定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建立的5種不同土地利用控制下的喀斯特泉-池系統為基礎,通過研究泉(地下水)-池(地表水)系統溶解無機碳(DIC)、硝酸鹽 (NO3-)、溶解氧 (DO)、pH和總有機碳 (TOC) 的晝夜和季節動態,發現水生生態系統的新陳代謝過程(即光合與呼吸作用)主導著地表水中DIC、NO3-和TOC的晝夜變化。不同季節營養元素輸入、氣溫、光照強度決定了水生生態系統對DIC、NO3-的同化以及TOC生產的季節性差異,表現為TOC在秋季達到峰值,在冬季最低。此外,裸巖地和荒地控制下的地下水低的DIC、NO3 -輸入限制了地表水水生生態系統的生產力。相比之下,耕地上作物的種植和肥料的使用增加了地下水DIC和NO3-的輸入,進而提高了地表水中TOC的生產量。植被條件最好的草地和灌叢產生的高土壤CO2促進了碳酸鹽的溶蝕,但密集的植被由于生長所需,截留了大部分的N,導致DIC和TOC在這兩個泉-池系統中達到最大值,而NO3-輸入最小。這些結果表明,在高pH的巖溶環境中,地表水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TOC)主要受控于DIC施肥效應。
由于DIC在自然界中通常遠遠高于NO3-和PO43-的量,長期以來DIC未被認為是限制生態系統生產力的主要營養元素。在該研究中發現,喀斯特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受碳限制,其原因是高pH水環境中,由輪藻和水綿組成的水生生態系統無法有效利用和轉化DIC中的HCO3-,而傾向利用溶解態CO2(ag),但后者在pH>8.2的環境下不及總DIC的1%。因此,在偏堿性的水環境中,水生生態系統生產力將不僅受到N-P元素的限制,還受到C的限制。不同的營養元素輸入最終將會影響水生生態系統的群落組成,從而改變地表水體的富營養化模式。而現有的人類土地利用策略和未來氣候變化趨勢導致的DIC增加,將有可能緩解碳限制過程,增加陸地水生生態系統OC的形成和埋藏,后者可能是遺失碳匯的一個重要去向,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該成果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41430753)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貴州喀斯特科學研究中心聯合基金重大項目(U1612441)資助。
上述研究發現和結果發表在國際水文學雜志Journal of Hydrology(v.574, p.811-821)上。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揭示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石漠化治理成就與當前面臨新挑戰的基礎上,提出地質背景制約下提升喀斯特區生態恢復持續性的社會-生態研究框......
向《科學》投稿兩個多月了,HamidM.Behzad仍沒有收到任何消息。正當他幾乎要放棄時,一天,其博士后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以下簡稱亞熱帶生態所)研究員聶云鵬跑到辦公室,帶給他......
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研究員王克林團隊在我國西南喀斯特地區歷史人類擾動及森林演變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成果4月5日發表在Earth’sFuture上。大規模生態......
光合作用是何時、如何起源的?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演化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在一組17.5億年的微化石中發現了迄今最古老的光合作用結構證據,這一發現有助于揭示產氧光合作用的演化。該論文介紹......
在自然光合作用中,植物利用太陽光、水、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質。但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主要受到光照質量和二氧化碳捕集與傳輸方面因素的限制,制約了光合作用合成生物質的效率。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
近日,中國科學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韓寶航課題組與河北科技大學教授李發堂課題組,在制備亞乙烯鍵連接的共價有機框架材料(COF)用于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與水的氧化全反應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AFu......
在模式生物萊茵衣藻中,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分別發生在葉綠體和線粒體中,無氧發酵則可以獨立發生在細胞質、線粒體和葉綠體中。這三種基本的能量代謝過程如何和諧有序的發生在同一個細胞內是值得深度思考的科學問題。......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6/503105.shtm......
自然界的光合作用給了我們啟發。光合作用的本質是能量固定的過程。以人工方法實現光合作用的研究持續了很多年,有光催化、電催化、熱催化、酶催化等技術路線。這些研究正朝著不斷提高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實現規模化......
據《自然》雜志3日發表的論文,美國和德國兩個科研團隊首次揭示了光合作用過程中氧氣如何形成的微觀細節,了解光合作用過程中的水分解對于開發將水轉化為氫燃料的設備非常重要。光合作用是植物、藻類和一些細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