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甲狀腺髓樣癌
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C細胞)產生的惡性腫瘤。此瘤在光鏡下與甲狀腺非典型腺瘤、未分化癌及轉移癌有時難以鑒別。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可見瘤細胞降鈣素陽性反應,降鈣素免疫反應物常聚積于瘤細胞核周胞漿中,此項檢查具有診斷意義。電鏡下,瘤細胞中可見二種分泌顆粒,I型顆粒直徑約280nm,含有等電子密度的基質,緊鄰界膜:II型顆粒直徑約130nm,有致密核,由空暈與界膜相隔。免疫細胞化學染色證明二種顆粒內都含降鈣素。
甲狀腺髓樣癌中除見降鈣素陽性細胞外,常混有5—HT免疫陽性細胞,有的混有其它肽類激素陽性細胞,如ACTH陽性細胞等。
四、肺支氣管類癌及肺小細胞癌
在肺癌中有一類來自神經內分泌細胞的癌,即支氣管類癌及小細胞癌,它們都具有共同的超微結構特征,即癌細胞內含神經內分泌顆粒,可異位分泌多種激素,例如,支氣管類癌可產生5—羥色胺,出現類癌綜合征,小細胞肺癌可分泌ACTH,臨床上出現Cushing’s綜合征,等。近年研究發現,光鏡下的小細胞癌并非都具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因此,在診斷中常將光鏡、電鏡及免疫細胞化學等方法結合進行,但也有不同報道,例如,劉鴻瑞等對16例肺原發性小細胞癌手術切除標本,進行光鏡、電鏡及免疫細胞化學觀察,其中燕麥狀細胞細胞癌8例,中間型小細胞癌7例,復合小細胞癌1例。超微結構觀察,全部瘤細胞內找到神經內分泌顆粒,但量較少。12例(12/15)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陽性。據報道,NSE對此類小細胞癌是一項特異、靈敏的標志。
五、食管燕麥細胞癌
1926年,Barnard提出苝麥細胞癌一詞,當時僅是肺未分化癌的同義詞。后來,這種形態的腫瘤不僅見于肺,也見于肺外部位,如鼻腔、喉、乳腺、胸腺、前列腺、宮頸等均有過燕麥麥細胞癌的報道。食管燕麥細胞癌很少見,自1952年Mckeown首次報道2例以來,文獻中僅有零星病例報道。我國冼美生等報道7例,它們組織學表現相同,無論從組織結構、細胞形態均酷似肺燕麥細胞癌。3例經過Grimelius嗜銀染色,證明瘤細胞胞漿內有嗜銀顆粒,Fontana-Masson親銀染色陰性,電鏡下見特征性神經內分泌顆粒。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可見神經特異性烯醇化酶(NSE)陽性細胞。此瘤生長迅速,惡性程度甚高,70%死于6個月內。
六、皮膚神經內分泌癌(Merkel細胞瘤)
此瘤是近幾年來確認的一種少見的高度惡性腫瘤,后來,Tan等(1978年)又通過電鏡觀察證實了這類腫瘤細胞含有神經內分泌顆粒,從而明確了此瘤的神經內分泌屬性,同時,還提出它在組織發生學上可能與正常分布于表皮基底層且與觸覺神經有關的Merkel細胞有一定聯系。免疫細胞化學染色,在目前已知的陽性反應物中包括:NSE、NF、血管活性腸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胰多肽(pancreatic polypeptide )、ACTH、生長抑素(Somatostatin)、降鈣素(Calci-tonin)及物質P(Substance P),除NSE 是唯一的對大多數瘤細胞呈強陽性反應之外,其它的在現在文獻中尚無任何一種能充分地在大多數瘤細胞中表達,因此,NSE免疫細胞化學染色技術在此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中有重要意義。當然,皮膚某些其它原發或轉移性腫瘤也可能顯示NSE陽性反應,如惡性黑色素瘤等,故應強調臨床、形態、免疫細胞化學及電鏡等的多指標綜合分析,最后作出準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