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為氣候變化導致人類只剩下10多年的說法是一種誤解。2018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一個相當難懂的報告警告說, 到2030年人類需要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半,以避免全球變暖至工業革命前1.5°C以上的水平。
這實際上大致意味著,"在解決氣候變化變得非常昂貴和困難之前,我們還有大約12年的時間。"
人類仍然可以生活在一個有氣候變化的世界里--只是會有更多的工作,許多人的生命和生計可能會受到威脅。但這很復雜,因為這個世紀我們同時面臨著許多問題,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依賴彼此。
在壓力下生存
為了獲得食物,我們大多數人依賴全球運輸、支付和物流系統。這些,反過來,需要燃料,電力,通信和許多其他東西才能正常工作。
所有這些系統都是相互連接的,所以如果一個系統開始崩潰,混亂可能會導致其他系統崩潰,在我們意識到之前,我們會有大量的短缺和沖突。
很難計算這種情況發生的確切風險,因為以前從未發生過。直到最近,世界還被分割成幾個獨立的區域,這些區域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獨立的。
但我們確實知道,氣候變化使整個世界處于壓力之下--與此同時,世界各地--使這些系統崩潰的風險更加嚴重。
例如,當企業不需要應對自然災害時,它們更容易處理網絡安全和能源供應問題。同樣,當政客們忙于應對公眾對食品價格、難民和生態危機的反應時,政府很難維持基礎設施。
提高應變能力
利用地球工程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會奏效--例如通過減少CO?水平或泵反光粒子進入地球大氣層以轉移太陽光線。但是,如果災難來襲,這些行動停止,氣候變化的影響可能會迅速恢復。
合理的做法是努力使我們的系統更具彈性--這樣做的機會很多。實際上,這意味著更多的地方能源生產,更好的后備系統,致力于減少氣候變化,更愿意為安全付出額外的代價。
災難和疾病
那么人類面臨的其他威脅呢?雖然地震、海嘯、火山和颶風等自然災害可能是災難性的,但它們對人類生存的威脅相對較小。
足以導致整個物種滅絕的危險相對較少。典型的哺乳動物物種存活了大約100萬年,所以每年的風險大約是百萬分之一。
小行星撞擊和超級火山確實發生過,但它們非常罕見,我們不必擔心。即便如此,為有一天我們需要讓一顆小行星偏離軌道,使其在10年內不依賴農業生產,而制定計劃是明智之舉。
流行病更糟。我們知道1918年的流感奪去了全世界數千萬人的生命。新的流感病毒不斷出現,我們應該預計至少每100年就會出現一次大流行。
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我們變得更擅長醫學(這降低了患病的風險),但我們也旅行得更多(這增加了疾病的傳播)。自然大流行不大可能消滅人類,因為幾乎總有人是免疫的。但一場嚴重的流行病仍有可能摧毀我們的全球社會。
技術的攻擊
利用細菌、病毒或真菌來危害人類或農業的生物武器是另一個問題。幸運的是,它們很少被用于戰爭,但在不久的將來,它們可能會變得更加危險,因為生物技術的進步使修改生物體和自動化實驗室工作變得更容易、更便宜。
隨著這項技術變得更容易獲得,它被邪惡政權用作"末日裝置"的風險越來越大,目的是阻止其他國家試圖推翻它們。目前,這種風險還很小,但如果我們不盡早找到更好的方法來檢測病原體,不密切關注有風險的生物技術,不努力通過外交手段讓政府保持清醒,這種風險肯定會變得更大。
也許目前人類面臨的最大風險是核武器。個人認為,核戰爭的風險(不一定是世界末日,但仍然是可怕的)介于每年100到1000分之一之間。這種風險上升或下降,取決于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和處理預警系統的人員的能力。
在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我們做了很多關于人工智能(AI)的工作。與生物技術一樣,目前的風險非常小,但隨著人工智能變得更好、更聰明,風險可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我們認為安全總比后悔好。
開發工具以確保人工智能保持安全,并以造福人類的方式運行,從長遠來看可以節省資金,而且不太可能讓事情變得更糟。同樣,人工智能災難的概率是相當不確定的,因為它的變化取決于我們對它的準備程度。
我不能給出一個世界末日災難的概率,這或多或少只是猜測。但是我認為有一個足夠大的風險,這樣的災難可能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出現,我們應該努力解決問題--無論是通過確保政府和AI保持安全、理智,取代化石燃料,建立備份系統和計劃、關鍵系統下放等等。這些事情都是值得做的,即使風險是百萬分之一:因為世界是寶貴的,我們所冒的風險是巨大的。
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正在導致美國西部和加拿大的山脈提前融雪和增加降雨量,導致雪堆儲水量減少。這種轉變可能影響農業、野火風險和市政供水。60年來,超過25%的西部山區的積雪儲水......
韓國環境部4月18日表示,將于19日在氣候危機適應中心官網發布首份《大韓民國氣候變化適應報告》。韓聯社18日報道稱,該報告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的建議編制。迄今已有英國、澳大利亞等50國......
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師范大學高原科學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陳哲所在團隊最新研究顯示,多年凍土區不但成為全球氣候變化響應的“敏感區”,同時也使該區域成為加劇全球變暖的重要“驅動機”。現有研究表明,以泛......
3月14日,氣候變化與碳中和國際合作聯合行動(以下簡稱“聯合行動”)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聯合行動”創始理事單位、成員單位、“觀察員”企業和地方政府代表,專家委員會委員參加儀式。啟動儀式現場清華大......
氣候臨界點是氣候變化研究的熱門領域,也是全球面臨的最大氣候風險。關于氣候臨界點,2018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威廉·諾德豪斯曾有這樣的一個比喻:一葉在水面上漂浮的獨木舟開始傾斜進水的時候,尚能保持平衡......
2月14日,一項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快報》(BiologyLetters)上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擴大了蚊子活動范圍,從而擴大了瘧疾的傳播范圍。根據這項研究,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全球氣候變化對野生動物生存的影響,一直是生物多樣性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點。以鳥類為例,對于生活在溫帶季節性氣候環境下的鳥類,冬天的死亡率往往是一年中最高的,寒冷、食物短缺都是重要的影響因素。然而隨著全球變......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劉陽團隊在氣候變化對鳥類存活影響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野生動物種群下降機制提供了新的解釋。研究結果發表于ScienceAdvances。據悉,這......
近日,中山大學生態學院教授劉陽團隊在氣候變化對鳥類存活影響的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其研究成果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野生動物種群下降機制提供了新的解釋。研究結果發表于ScienceAdvances。據悉,這......
當地時間1月9日,總部位于瑞士日內瓦的世界氣象組織指出,臭氧層有望在40年內恢復,全球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層化學品的行動已惠及旨在減緩氣候變化的努力。這是由聯合國支持的《關于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