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血細胞形態學檢驗
血細胞形態學檢查是血常規檢驗的重要內容,也是檢驗醫學技術人員必須掌握的基本功。近年來,自動化的血液分析儀在我國已相當普及。它不僅大大提高了臨床檢驗效率,減輕勞動強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檢驗的精密度和準確性。但是,他們畢竟不是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細胞的內部結構,如核的形狀、染色質的粗細、有無核仁、胞漿著色性、漿內顆粒性質有無內含物等,這些區分和鑒定異常細胞的重要指標儀器是無法提供的。血液細胞形態學檢驗對兒科疾病的診斷更為重要。
血液細胞形態學檢驗包括紅細胞、白細胞(包括粒細胞和淋巴細胞)、血小板及其他異常細胞形態學的基礎知識和臨床經驗。當機體發生疾病時細胞在數量和形態上均發生一定的變化,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并濫用,當機體發生疾病時,細胞在數量上往往變化不顯著,形態學檢驗能反映疾病的變化情況不可忽視。
1 中性粒細胞形態學改變的臨床意義
1.1 核左移
指桿狀核以上粒細胞增多。在機體發生感染時,感染越重核左移越重。白血病時嚴重核左移并有白血病細胞。
1.2 核右移
指中性粒細胞分葉過多,當機體嚴重感染或機體抵抗力嚴重不足,白細胞減少時,易發生核右移。
1.3 中毒顆粒及空泡形成
機體嚴重感染時中性粒細胞胞漿中出現的大小不均的粗大紫黑色顆粒,并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空泡形成。感染越重,中毒顆粒及空泡愈多愈大。
1.4 細胞體腫大退行性改變
機體免疫功能低下、長期慢性感染或嚴重感染時出現胞體腫大退行性改變。
2 淋巴細胞形態改變的臨床意義
2.1 異淋改變
指機體受病毒或某些細菌感染時出現的淋巴細胞幼稚單核,組織或漿細胞樣改變。通過異淋檢驗鑒定病毒感染、傳單、傳淋。
2.2 大顆粒淋巴細胞
正常情況下,大顆粒淋巴細胞約占0.02~0.06減少機體先天免疫不足。
2.3 紅細胞形態改變的臨床意義
紅細胞形態學檢驗主要用于貧血的形態學分類。根據紅細胞形態將貧血分為:大細胞性、正細胞性、單純小細胞性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臨床上常見的缺鐵性貧血,形態改變為紅細胞大小不等中央淡染區明顯擴大。
3 BPC形態學檢驗的臨床意義
通過血小板的形態學檢驗對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小板無力癥及巨大血小板綜合征能做出初步的診斷及鑒別診斷。
臨床病例1,患兒男,6歲,發熱咳嗽10余天。在院外使用各種抗生素,熱不退、咳嗽不止來我院就診。胸透示:小兒肺炎。體溫38.5 ℃;WBC 4.8×109/L,作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提示:病毒感染。經抗病毒配合中藥治療,次日體溫開始下降,住院5 d痊愈出院。
病例2,患兒男,8歲,近10 d來進行性貧血,Hb降至5 g/L.WBC:6.8×109/L,N:0.66、L:0.34、T:37.3 ℃。經作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提示:溶血性貧血感染。后追問病史,患兒半月前患大葉性肺炎,經抗感染配合激素治療住院半月,Hb升至100 g/L病情穩定出院。
病例3,患兒男,全身反復紫癜1年余,當地人以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治療無效來我院就診。查體:體溫38.8 ℃。全身多處紫癜、牙齦出血、關節疼痛。作血細胞形態學檢驗提示單核細胞性白血病。后作骨髓穿刺證實為ANLLM4A。
病例4,患兒男,13歲,發燒1周。查體咽喉腫痛,頸腋淋巴結腫大,脾臟可觸及。外周血象WBC(13.0~200)×109/L。血細胞以淋巴細胞為主,其中見一型二型異型淋巴細胞占0.36。經逐步檢查排除血液性疾病,明確診斷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得以及時治療。
血液形態細胞學檢驗對兒科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非常重要。臨床上凡是不明原因的發熱、出血、貧血、黃疸及其某一不易控制的癥狀均應作血細胞形態學檢驗。血細胞形態學檢驗不僅能為臨床提供快捷及準確的實驗室診斷依據,而且經濟方便,不需要定量采血。尤其是在基層醫院值得重視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