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進展,血栓性疾病的發生率逐步增加,是我國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血栓性疾病按部位和機制分為動脈血栓和靜脈血栓。動脈血栓常見的是心肌梗死、腦梗死等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疾病。靜脈血栓主要是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兩者合稱為靜脈血栓栓塞(Venous thrombosis embolism VTE),另有特殊部位的靜脈血栓較為少見。隨著對靜脈血栓的了解,發現靜脈血栓是臨床常見疾病,大多數患者并沒有被診斷。
一、什么是靜脈血栓
靜脈血栓為產生于靜脈系統的血栓,以深靜脈血栓多見,由于深部靜脈血管腔徑大,脫落后血栓沿下腔靜脈回流入右心房、右心室打入肺動脈,形成肺動脈栓塞。以膝關節為界,分為近端DVT和遠端DVT。近端DVT常累及腘靜脈以上,如:腘靜脈、股淺靜脈、股深靜脈、髂股靜脈等;遠端DVT常累及脛骨前靜脈、脛骨后靜脈、腓靜脈。其他包括一些淺部靜脈血栓。其臨床癥狀包括腿疼、患肢無力,腫脹等,但要注意到DVT可以完全沒有癥狀,其中無癥狀患者和有癥狀患者比率為10:1。所以大量的DVT患者是沒有得到診斷的,但是這些患者體內形成的栓子可以脫落,形成肺栓塞導致患者突發死亡。因此,早期診斷DVT,預防肺栓塞具有重要意義。
靜脈血栓栓塞的結局可能是導致肺栓塞而死亡、或是慢性肺動脈高壓、以及栓塞后綜合征。
二、流行病學資料
綜合醫院門診VTE的發病率為1~4/1000,住院患者比率高于門診。尸體解剖中發現,PE的發生率高達15.9%,而大多數患者生前并沒有被診斷。腫瘤患者總體VTE的發生率為13/1000,為正常人7倍的VTE風險,尤其是惡性腫瘤及化療的患者為68/1000,胰腺癌、腦部腫瘤、肺癌為前三位。腦部腫瘤VTE發生率為200/1000。
妊娠可以增加4 倍VTE 的風險, 妊娠婦女VTE 的發病率為4.9~17.2/1000。腦卒中患者由于臥床等因素,也具有很高的VTE發病率,約為21.7%,且頭七天發生血栓的患者占30%,25~30天的患者占45%。
骨科手術具有極高的VTE風險,骨科所有手術DVT比率為43.2%,近端DVT為10.8%。其中最主要的是全髖關節置換(Total Hip Replacement, THR),全膝關節置換(Total Knee Replacement,TKR),髖部骨折手術(Hip fracture surgery, HFS)。
骨科手術后的VTE風險可持續到術后3個月左右,尤其是頭一個月內血栓風險很高。抗凝治療可以顯著減少血栓風險。
95%以上的PE來源于DVT。韓國的一項調查表明,DVT:DVT+PE:PE患者的比率為3:2:1。近年來,DVT和PE的診斷率不斷提高,主要是由于臨床認知度和重視度的提高,以及診斷技術的提高導致。
三、危險因素
靜脈血栓栓塞可以發生于臨床所有科室,引發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大約有60多種。最常見的VTE的原因包括骨科手術、心臟外科手術等各類手術或創傷。活動性惡性腫瘤及化療是常見的VTE的誘因,同時伴有VTE的腫瘤患者預后較差。使用化療藥物及激素可以加速VTE的形成,尤其是一些特殊藥物,如多發性骨髓瘤患者使用沙利度胺及地塞米松。另外,中心靜脈置管處血栓形成也很常見。
妊娠是重要的VTE形成的因素,孕產婦血凝學發生變化,血液處于高凝固狀態,以應對生產過程出現的出血,如孕產婦D二聚體及凝血因子水平升高。病理產科可引起產科DIC,處于高凝狀態的孕婦也容易形成下肢靜脈血栓,甚至肺栓塞。另外,由于雌激素能降低抗凝蛋白C、蛋白S的水平,因此,激素替代治療(Hormone replacement therapy, HRT)以及口服避孕藥物有引起VTE的風險。
年齡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高齡(>75歲)不僅是動脈血栓的危險因素,也是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我們的研究表明,隨著年齡增長,血漿凝血酶生成能力逐步增加。老年人血栓形成風險增加,但是同時存在血管脆性增加等因素,抗凝治療后又容易出血,需要精確監測抗凝強度。另外,慢性病臥床、手術制動都是總要的VTE誘因。長途飛行的經濟倉綜合征也是VTE誘因之一,大于3小時的飛行VTE增加,靠過道的座位VTE概率低于不靠過道座位,也是因為靠過道的座位獲得更多的活動機會。
易栓癥是臨床VTE的一個原因,大約占VTE患者5~6%。西方國家易栓癥主要是因子V leiden突變和凝血酶原20210A突變導致靜脈血栓,在我國基本沒有發現這類報道。在我國主要是蛋白C、蛋白S、抗凝血酶突變引起血栓形成。抗磷脂綜合征患者存在抗磷脂抗體,該抗體在體外可以引起依賴磷脂的實驗APTT延長,在體內活化內皮及血小板,引起血栓,目前可做的檢查有狼瘡抗凝血物質、抗β2-GPI 抗體、抗心磷脂抗體。
另外,臨床各科涉及的VTE因素還很多。如感染,代謝綜合征,嚴重肥胖。心功能不全、心肌梗死、腦卒中、呼吸功能不全、慢性柱塞性肺病、慢性缺氧、慢性炎癥及免疫病、炎性腸病等。腎臟科還涉及膜性腎病、腎病綜合征;血液科的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鐮刀型貧血等。
四、診斷策略
臨床VTE診斷率不斷提高,一方面是由于臨床的認知度和重視度提高所致。另外,今年來診斷技術的進步,給VTE的診斷帶來更大的可靠性。對于臨床懷疑VTE的患者,首先可做臨床風險評分,目前已經報道了很多靜脈血栓的風險評分系統,最常用的有Wells評分,評價深靜脈血栓和肺栓塞的概率。另外有Caprini風險評分,評價住院患者靜脈血栓風險。Khorana用于評估癌癥患者靜脈血栓風險。另外還有Geneva評分系統用于肺栓塞的評價。
D二聚體的檢測能幫助除外診斷約30%的患者,70%的患者需要進一步影像學檢查。D二聚體除外診斷率達97%以上,通氣/血流比由于涉及使用核素,且敏感性不夠,目前較少使用。常規靜脈彩超是篩除DVT常用的方法。據2015年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thrombosis and hameostasis, ISTH)標準化委員會的報道,MRIT核磁共振血栓檢查具有最高的血栓檢查敏感度和特異度。計算機斷層肺血管造影術(computed tomographic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顯著提高PE的診斷率。與16排、32排CT相比,64排CT可以讓臨床醫生看到更多更為精確的細節,層厚更薄,輻射劑量減少,可以將病變的血管“拉”出來觀察,還可以“剝皮、去骨”,小到0.5毫米的病變都能讓醫生一目了然。
五、病因分析及高凝狀態監測
靜脈血栓栓塞發生后盡量找到病因,第三節里介紹的危險因素往往就是引起靜脈血栓的病因。對于特殊類型的血栓,如:年輕發病、家族聚集、特殊部位血栓、反復發生血栓的患者一定要查易栓癥。反復流產伴有血栓證據的患者要考慮到抗磷脂綜合征的可能。對于能夠找到病因的,一定要找到病因,并及時消除,否則靜脈血栓風險將持續存在。另外,20%的腫瘤患者,在沒有發現腫瘤時,D二聚體升高,提示高凝血的患者,也要考慮到罹患腫瘤的可能。
對于部分患者,確實不能明確病因的,建議監測凝血狀態,判斷是否處于高凝狀態。對于處于高凝狀態的患者,應與抗凝處理,以防止持續存在VTE的風險。因為不論何種原因,如果處于高凝狀態,都需要抗凝以降低凝血強度。對于高凝狀態的檢測,建議使用”globle test”,整體實驗,如血栓彈力圖,凝血酶生成曲線等,它們綜合反映凝血、抗凝、纖溶的平衡。因為無論發生血栓還是出血,最終取決于凝血系統與抗凝系統+纖溶系統的平衡,不取決于單獨凝血因子、抗凝因子的濃度。整體實驗反映了凝血的全貌。對于高凝患者,及時抗栓治療,對于低凝患者,往往需要補充治療。
長途旅行時久坐不動會有深靜脈血栓風險,冬眠的熊為什么一睡幾個月卻沒有這種困擾?一個歐洲科研團隊通過對野生棕熊的研究發現,冬眠期間棕熊體內一種促進凝血的蛋白質水平會下降。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志......
德國制藥巨頭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近日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舉行的2019年第27屆國際血栓與止血學會年會(ISTH2019)上公布了口服抗凝血劑Pradaxa(dabiga......
俄羅斯衛星新聞網2月23日援引美國《每日科學》(ScienceDaily)報道稱,研究人員發現,久坐看電視時間會增加形成靜脈血栓的風險。報道稱,研究人員在24年時間內,對1.5萬名年齡在45至64歲之......
一項最新3期臨床試驗顯示和阿司匹林相比,拜耳和楊森的新型口服抗凝劑(NOAC)拜瑞妥(利伐沙班片)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復發性血栓,同時不會增加出血風險。這項EINSTEINCHOICE試驗觀察了延長治療靜......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日前批準了拜耳醫藥保健有限公司研發的新型口服抗凝藥拜瑞妥(利伐沙班片)兩個新的適應癥,分別是用于治療成人深靜脈血栓形成,降低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深靜脈血栓復發和肺栓塞的風險,以及......
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4月7日宣布,FDA已批準Pradaxa(dabigatran,達比加群酯)用于已接受5-10天腸外抗凝劑(parenteralanticoag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