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科學院云南天文臺恒星物理組吳濤、李焱等通過模型分析,構建了一個新的慢脈動B型星(SPB星)星震學診斷圖,并對空間望遠鏡CoRoT觀測的SPB星HD 50230進行了詳細的星震學分析。8月14日,國際天文學雜志《天體物理學雜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發表了他們的最新研究成果。
SPB星是一類上主序變星,質量范圍2.5到8個太陽質量,年齡相對較小——千萬年量級。其脈動周期長(1-3天),振幅較小,且屬于不規則變星,因此觀測難度較大。得益于CoRoT、Kepler、K2、TESS等空間高精度長時序觀測,目前可研究樣本逐漸增加。
吳濤和李焱在模型計算分析中,提取出直接和恒星結構參量相關的,能夠用于表征恒星演化狀態的可觀測脈動參量,最終構建出一個適用于SPB星的星震學診斷圖,可以準確確定SPB星的演化狀態以及估算其質量。
同時,采用他們之前提出的“高精度星震學獨立分析方法”,他們詳細模擬、分析了一顆富金屬、大質量SPB星HD50230,精確確定了它的基本結構信息參數并將模型和觀測周期差降低到了100秒。
目前中、大質量恒星的結構和演化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星風物質損失、轉動、角動量轉移、磁場、元素混合等。星震學能夠通過機械波在恒星內部的傳播來研究恒星內部結構信息狀態。因此,SPB星星震學的發展為天文學家研究中、大質量恒星的演化、內部結構狀態及其相關物理過程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
系列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群體、重點、面上、青年項目、云南省基礎研究面上項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