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紅四氮唑( TTC)染色法
1.將種子用溫水(約30℃)浸泡2--6小時,使種子充分吸脹。
2.隨機取種子100粒,紅花、蓖麻等具有外殼的需要去掉外殼,豆類種子要去皮。然后沿種胚中央準確切開,取一半備用。
3.將準備好的種子浸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溶液中,于恒溫箱( 30~35℃)中保溫30分鐘。
4.染色結束后要立即進行鑒定,因放久會褪色。倒出TTC溶液,再用清水將種子沖洗1--2次,觀察種胚被染色的情況,凡種胚全部或部分被染成紅色的即為具有生命力的種子,種胚不被染色的為死種子。如果種胚中非關鍵性部位(如子葉的一部分)被染色,而胚根或胚芽的尖端不染色,都屬于不能正常發芽的種子。
(二)靛紅染色法
步驟同TTC染色法。
注意事項
1.染料的濃度要適當,染色時間不能太長(如用紅墨水染色,只需要5~10分鐘即可),否則不容易區別染色與否。
2.靛紅染色法測定種子生活力,適用于豆類、麻類、瓜類、十字花科、果樹、喬灌木種子的生活力測定。
(三)碘化鉀反應法
1.將種子在水中浸18小時。
2.取出種子放在墊有濕濾紙的培養皿內,將培養皿置30℃恒溫箱中,不同植物種子放置時間不同,如松種子放48小時,落葉松放72小時。
3.用刀片把胚部切下,然后浸入碘碘化鉀溶液中20--30分鐘后,取出胚用水沖洗12分鐘,然后在墊有白紙的玻璃板上進行觀察。
4.鑒別種子生活力的標準是:有生活力的種子的胚部全部染成不同程度的黑色或灰色,或者胚根部呈褐色,子葉為黃色。無生活力種子的胚部全部染成黃色,或子葉呈灰色或黑色,胚根呈黃色,或胚根末端呈黑色或灰色,而其他部分呈黃色。
5.此法適于松屬、云杉屬和落葉松屬的種子生活力測定。
(四)剝胚法
將種子在清水中浸泡24小時,使種皮軟化,切開種皮,有胚乳的種子,還須將胚乳切開,用解剖刀和解剖針小心地取出胚。放在鋪有濕潤濾紙的培養皿內,每皿50粒,重復一次,放在20--25℃的溫箱中,經2~10天后即可觀察胚的生長情況。有生活力的胚在這段時間仍然堅實而呈白色,開始生長或轉變為綠色;而死胚則變色腐爛。離體胚測定和TTC法測定一樣比普通測定要快,但取胚時胚較易受傷。該法適于測定長度大于5mm種子的生活力。
(五)熒光法
1.直接觀察法這種方法適用于禾谷類、松柏類及某些薔薇科果樹的種子生命力的鑒定,但種間的差異較大。
用刀片沿種子的中心線將種子切為兩半,使其切面向上放在無熒光的白紙上,置于紫外光燈下照射并進行觀察、記載。有生活力的種子在紫外光的照射下將產生明亮的藍色、藍紫色或藍綠色的熒光;喪失生命力的死種子在紫外光照射下多呈黃色、褐色以至暗淡無光,并帶有多種斑點。
隨機選取20粒待測種子,按上述方法進行觀察并記載有生活力及喪失生活力的種子的數目,然后計算有生活力種子所占百分數。與此同時也作一平行的常規發芽試驗,計算其發芽率作為對照。
2.紙上熒光隨機選取50粒完整無損的種子,置燒杯內加蒸餾水浸泡10~15分鐘令種子吸脹,然后將種子瀝干,再按0.5cm的距離擺放在濕濾紙上(濾紙上水分不宜過多,防止熒光物質流散),以培養皿覆蓋靜置數小時后將濾紙(或連同上面擺放的種子)風干(或用電吹風吹干)。置紫外光燈下照射,可以看到擺過死種子的周圍有一圈明亮的熒光團,而具有生活力的種子周圍則無此現象。根據濾紙上顯現的熒光團的數目就可以測出喪失生活力的種子的數量,并由此計算出有生活力種子所占的百分率。此外,可與此同時作一平行的常規種子萌發試驗,計算其發芽率作為對照。
這個方法應用于白菜、蘿卜等十字花科植物種子生命力的鑒定效果好。但不適用衰老、死亡后減弱或失去熒光的種子,因此,對它們只宜采用直接觀察法。
實訓結果記錄分析:一般的種子可全部剝皮,取出種仁。發現的空粒、腐壞粒和病蟲害粒記入附表5-1中。剝出的種仁先放人盛有清水的器皿中,待一個重復全部剝完后再一起放入染液中,使溶液淹沒種仁,上浮者要壓沉。
附表5-1 生活力測定記錄表
計算生活力:測定結果以有生活力種子的百分率表示,分別計算各個重復的百分率,重復內最大容許差距與發芽測定相同,如果各重復中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沒有超過容許差距范圍,就用各重復的平均數作為該次測定的生活力。如果超過容許差距,與發芽測定同樣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