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的正確與否將與所制備的標本能否符合觀察要求密切相關,是超薄切片技術中的關鍵環節。
固定目的:①盡膚保持細胞的結構在活體狀態;②在固定以后的漂洗、脫水和包埋時,保持細胞成份不致流失和溶解,并使組織適當的硬化,使組織細胞內各種物質的化學反應改變最小;③為標本以后的處理過程(包括染色和經受電子束轟擊)作準備。
幾種常用固定劑:1) 鋨酸(Osmium tetroxide,OsO4鋨酸即四氧化鋨,是淡黃色塊狀或針狀結晶,熔點 40~41℃, 分子量 254.2, 溶于水、酒精、乙醚及氯仿。它的蒸汽有強烈刺激性,對人眼、鼻、喉粘膜有毒性作用,操作時應注意防護,最好在通風柜內操作。鋨酸為強氧化劑,對氮具有極大的親和力,能與蛋白質形成交聯,穩定蛋白質的各種結構成份而不產生沉淀。它對脂類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能與不飽和脂肪酸鏈結合,形成復合物,是唯一能固定脂類的固定劑。此外,高密度的金屬餓與被固定的組織成分結合,受到電子束照射時能散射大量電子,使圖像反差增大,起到“電子染色”的作用。鋨酸固定可避免組織塊收縮或膨脹,使組織塊軟硬適度,利于制作超薄切片。鋨酸的主要缺點是分子較大,對組織的滲透速度緩慢 (0.1~0. 3mm/h) 易產生固定不均勻,因此要求組織塊體積不超過 1mm3 。鋨酸對碳水化合物類固定效果不佳,使酶活性喪失較多,也會破壞抗原性,因此不宜用于酶細胞化學和免疫細胞化學研究。鋨酸固定液的濃度為1%, 固定時間為1~4h比如固定單層培養細胞則為 15~30 min 。
2) 戊二醛(Glutaraldehyde,C5H8O2): 分子量為 100. 12 。沸點 73~75℃, 吸收光譜為280nm 。市售戊二醛為 25% 或 50% 的水溶液,其 pH 為 4.0~5.0 。多采用電鏡專用的精制戊二醛,長期貯存的戊二醛可因高溫、氧氣、中性或堿性 pH 發生聚合而失去醛基,固定效力也明顯降低,故戊二醛原液應保存于低溫處。已配制的戊二醛于 4℃保存。應盡量使用新鮮配制的戊二醛固定液。戊二醛對組織滲透力強,固定速度快 (0.4mm/h) 對細胞內結構有活躍的親和力,特別是對細胞內某些易變的結構,如微管、有絲分裂的紡錘絲以及細胞基質有較好的固定作用,它和蛋白質及氨基酸的反應是在溶液中通過與組織和蛋白質發生交聯作用,而使細胞成分得以穩定。它能保存糖元,固定核蛋白,能保存酶的活性,適用于細胞化學研究。戊二醛的另一優點是,被戊二醛固定的組織塊可在固定液中保存較長時間(數周甚至 1~2 個月)而不致有任何超微結構的改變這尤其適宜于遠距離以外臨床、實驗室或野外現場的取材保存。但戊二醛也非理想的固定劑,它不能保存脂肪,無電子染色作用,不能增加圖像反差,且對緩沖液滲透壓要求較高。目前固定大多采用戊二醛與鋨酸雙固定法,戊二醛作預固定,鋨酸作后固定,互相取長補短,固定效果較好。經戊二醛固定的組織須用緩沖液反復漂洗,否則殘留的戊二醛會影響鋨酸的滲透固定。戊二酸固定液的濃度微 1%~5%, 固定時間為 0.5~2 h 。
目前,電鏡常用的超薄切片染色劑是鈾鹽和鉛鹽。鈾可與大多數細胞成分結合,特別易與核酸結合,而且染色較細致、真實、不易出現沉淀顆粒,但鈾具有放射性,使用時要特別注意。鉛對細胞和組織各種結構都有親和力,易與蛋白質結合,尤其是對不能被四氧化鋨染色的糖原具有染色作用。但鉛染色比較麻煩,鉛易和空氣中的 CO2 結合形成不溶性的碳酸鉛沉淀,污染切片。因此,在染色時要盡量避免染色與空氣中的 CO2 接觸。一般是在加蓋的染色平皿內放置一些 NaOH, 以減少鉛與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接觸。 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