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lia Stiles,1915)簡稱賈第蟲。寄生人體小腸、膽囊,主要在十二指腸,可引起腹痛、腹瀉和吸收不良等癥狀,致賈第蟲病(giardiasis),本病世界性分布,由于在旅游者中發病率較高,故又稱旅游者腹瀉。
一、形態
滋養體附著于小腸柱狀細胞表面(透射電鏡照片)
(A trophozoite attached to the columnar cells of the intestine. T.E.M.)
腸壁上的滋養體
(G. lamblia -Trophozoites on bowel wall)
滋養體
G. lamblia -Trophozoites
糞便內的包囊,碘染色
G. lamblia -Cyst in stool Iodine
糞便內的包囊,鐵蘇木素染色
G. lamblia -Cyst in stool
二、生活史
成熟的四核包囊是感染期,包囊隨污染食物和飲水進入人體,在十二指腸內脫囊形成2個滋養體。
滋養體主要寄生在人的十二指腸內,有時也可在膽囊內,借吸盤吸附腸壁,營縱二分裂法繁殖。如果滋養體落入腸腔而隨食物到達回腸下段或結腸腔后,就形成包囊,隨糞便排出。一般在硬度正常糞便中只能找到包囊。滋養體則可在腹瀉者糞便中發現。包囊在外界抵抗力較強,為傳播階段。
三、致病
1. 本病主要癥狀是腹痛、腹瀉、腹脹、嘔吐、發熱和厭食等,典型病人表現為以腹瀉為主的吸收不良綜合征,腹瀉呈水樣糞便,量大、惡息、無膿血。兒童患者可由于腹瀉,引起 貧血 等營養不良,導致生長滯緩。若不及時治療,多發展為慢性,表現為周期性稀便,反復發作,大便甚臭,病程可長達數年。
2. 當蟲體寄生在膽道系統時,可能引起 膽囊炎 或膽管炎。如出現上腹疼痛、食欲不振、肝腫大以及脂肪代謝障礙等。
3. 致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與蟲株毒力、機體反應和共生內環境等多種因素有關。蟲群機械阻隔,營養競爭,機械刺激與損傷,腸內細菌的協同作用等,在不同程度上可使腸功能失常。
特別是與宿主自身的免疫狀態有關,免疫功能低下或艾滋病患者,均易發生嚴重的感染;同時,有相當部分成人與兒童僅排出包囊而無癥狀,是為帶蟲者。
四、診斷
1.病原診斷
⑴ 糞便檢查 用生理鹽水涂片法檢查滋養體,經碘液染色涂片檢查包囊,也可用甲醛乙醚沉淀或硫酸鋅濃集法檢查包囊。通常在成形糞便中檢查包囊,而在水樣稀薄的糞便中查找滋養體。由于包囊形成有間歇的特點,故檢查時以隔天糞檢并連續3次以上為為宜。
⑵ 十二指腸液或膽汁檢查 糞便多次陰性者可用此法,以提高陽性檢出率。
⑶ 腸檢膠囊法 讓受檢者吞下裝有尼龍線的膠囊,線的游離端留于口外,膠囊溶解后,尼龍線松開伸展,3~4小時后到達十二指腸和空腸,滋養體粘附于尼龍線上,然后慢慢地拉出尼龍線,刮取附著物鏡檢。
2.免疫診斷 有多種方法。
五、流行與防治
分布 呈世界性,在前蘇聯特別嚴重,美國也接近于流行,發展中國家感染人數約為2.5億。我國分布也很廣泛,各地感染率0.48%~10%之間,兒童高于成人,夏秋季節發病率較高。
防治
1. 傳染源:為糞便內含有包囊的帶蟲者或患者。
2. 傳播途徑:人飲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而感染。蠅、蟑螂等昆蟲可能成為傳播媒介。
3. 防治原則:
(1)治療常用藥物有滅滴靈、丙硫咪唑、氯硝唑等;吡喹酮60mg/kg連服2天也有效。
(2)徹底治愈病人、帶蟲者,注意飲食衛生,加強水源保護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3)旅游者、男性同性戀者、胃切除病人、胃酸缺乏及免疫功能缺陷者易受感染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