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曲霉菌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腐生菌,影響黃曲霉菌生長繁殖及產毒的因素有很多,與食品關系密切的主要有水分、溫度、食品基質、通風條件等。黃曲霉的最低繁殖溫度范圍是6~8℃,最高繁殖溫度是44~46℃,最適宜生長溫度是37℃左右,產毒溫度略低于最適宜生長溫度,為25~32℃。一般來說,營養豐富的食品,霉菌生長的可能性就大(勞文艷等,2011)。黃曲霉毒素是真菌的次級代謝產物,主要由黃曲霉(A.flavus)、寄生曲霉(A.parasiticus)和集蜂曲霉(A.nonius)等菌株產生。自黃曲霉毒素發現至今,已分離出黃曲霉毒素及其衍生物有20多種,其中黃曲霉毒素B1、B2、G1、G2、M1、M2、B2a、G2a、GM1、R0和毒醇等十余種結構已確定(董藺萌,2011)。從化學結構上看,黃曲霉毒素是高度取代的香豆素。其中AFB1類為甲氧基、二呋喃環、香豆素、環戊烯酮的結合物。黃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在有氧條件下,紫外線照射可以去毒。當食品中真正能被微生物利用的那部分水(稱為水分活性Water activity,縮寫Aw)Aw小于0.7時,則霉菌的生長受到一定抑制,可以阻止產毒的霉菌繁殖(勞文艷等,2011)。黃曲霉毒素具有致突變性,能使人的成纖維細胞發生程序外DNA合成,動物實驗可見染色體畸變,染色體斷裂,某些染色體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