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1月14日,國際著名期刊《Science》以“first release”形式刊發《超導-絕緣相變中的玻色金屬態》(Intermediate bosonic metallic state in the superconductor-insulator transition),電子科技大學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生楊超(導師李言榮院士)為第一作者,熊杰教授為通訊作者,張萬里教授、李言榮院士為共同作者。這是電子科技大學首次以第一單位在《科學》正刊上發表研究成果,該發現是在電子科技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做出的原創成果,標志著電子科技大學在高溫超導量子相變領域取得了重大研究進展。

    圖片.png

      量子材料以及量子相變是本世紀凝聚態物理與材料領域的研究熱點。自高溫超導發現以來,二維量子金屬態的存在及其形成機制是三十多年來國際學術界一直懸而未決的重要物理問題。電子科技大學張萬里、熊杰研究團隊與北京大學王健教授團隊、林熙研究員課題組、北京師范大學劉海文研究員、清華大學姚宏教授、美國布朗大學James M. Valles Jr 教授、Jimmy Xu教授等合作首次在高溫超導納米多孔薄膜中完全證實了量子金屬態的存在。通過調節反應離子刻蝕的時間,在高溫超導釔鋇銅氧(YBCO)多孔薄膜中實現了超導—量子金屬—絕緣體相變。通過極低溫輸運測試發現,超導、金屬與絕緣這三個量子態都有與庫珀電子對相關的h/2e周期的超導量子磁導振蕩,證明量子金屬態是玻色金屬態,揭示出庫珀對玻色子對于量子金屬態的形成起到了主導作用。

    圖片.png

    圖A-C:納米多孔超導薄膜示意圖;圖D-E:電阻溫度輸運曲線;圖F:量子磁導振蕩曲線

      該工作得到了美國科學院院士、斯坦福大學Steven A. Kivelson教授的高度評價,評論文章發表在凝聚態物理雜志俱樂部上。Steven教授指出:“對于量子金屬起源的探索將會改變我們對量子材料的認識,將極大推動量子器件領域的發展”。這一發現為國際上爭論了三十多年的量子金屬態的存在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并為研究量子金屬態提供了新思路。

      從“十三五”開始,在李言榮院士的帶領下,張萬里教授團隊在量子信息材料與器件、二維材料與器件、異質異構集成技術等前沿交叉領域積極謀劃和布局,在Scienc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著名期刊發表系列創新性研究成果,牽頭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些成果顯著提高了電子科技大學在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領域的國內外影響力。

      論文鏈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11/13/science.aax5798

      作者簡介:

      熊杰,教授,博導,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千人計劃,四川省杰出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低維功能材料與量子器件研究所所長。1979年7月出生于四川大竹,2002年7月電子科技大學應用化學本科畢業,2007年6月獲電子科技大學材料物理化學專業博士學位,同年6月留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工作。2009年5月-2010年5月在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超導中心(Superconductor Technology Center)從事博士后研究,2010年5月-2011年5月美國Los Alamos國家實驗室綜合納米技術中心(Center for Integrated Nanotechnology)助理研究員。現為美國材料研究協會(MRS),美國真空協會(AVS),美國物理學會(APS),IEEE會員,中國真空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高級會員,四川省科協科青聯會理事。

      長期從事低維功能材料的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工作,先后負責包括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青年973項目、科技委、總裝預研、民口配套等20余項科研項目;發表SCI論文170篇,被SCI 他引3000多次,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在Science, 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Joule, Nano Letters等發表110篇;申請國家發明ZL50項(授權23項);出版專著/教材(章節)5本,在國際國內學術會議和學術機構上作報告30余次(邀請報告15次);獲國防科技進步三等獎;2018入選第十二批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2017年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014年入選四川省千人計劃,四川省杰出青年學術技術帶頭人和電子科技大學百人計劃青年項目,2015年獲四川省青年科技獎。擔任國際期刊Advances in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特邀客座主編(Lead Guest Editor),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 Science(IJMS)共同主編(Co-Editor-in-Chief),Rare Metals、Journal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等編輯,并為多家國際學術期刊的審稿人。

      張萬里,男,1966年2月生,重慶銅梁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示范性微電子學院院長,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兼),IEEE會員、中國微米納米技術學會高級會員,中國電子學會元器件分會委員,四川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入選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和“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

      在電子科技大學先后獲得應用化學學士、材料物理與化學碩士和材料學博士學位,主要從事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結構功能一體化薄膜與器件、微波功能薄膜與器件、集成敏感薄膜與芯片、微系統關鍵材料與器件集成技術)的本科教學、研究生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先后短期訪問過俄羅斯莫斯科動力學院、圣彼得堡國立電工大學、烏克蘭基輔大學、美國威廉.瑪麗學院、德國卡爾斯魯厄研究中心和亥姆霍茲德累斯頓-羅森道夫研究中心。已培養碩士研究生35人,指導博士研究生5人。主持和承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重點、973重大基礎研究、科技部國際合作專項、“863計劃”重點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在內的科研項目30余項;在在APL、JAP、J3M、JMCA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錄80余篇,參編教材1部。主要研究成果獲得2007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國防科學技術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以及四川省科技進步獎共7項,授權發明ZL25件,推動了相關核心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的創新發展。

      李言榮,男,漢族,1961年7月生,四川省射洪縣人,中共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四川大學校長(副部長級)、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 。1983年本科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化學系后參加工作。1992年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畢業,隨后在電子科技大學做博士后,同年7月入黨。1994年在電子科技大學晉升為教授。1998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原信息材料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2001年任電子科技大學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院長。200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常委。201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2013年任電子科技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2017年任四川大學校長(副部級) 。2019年任四川省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委員會主席。2019年當選為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電子薄膜材料與器件應用研究,發明了倒筒式濺射旋轉沉積薄膜制備技術,解決了大面積單、雙面YBCO超導薄膜面內均勻性和兩面一致性,形成了小批量產品。發明了介電薄膜的納米自緩沖層技術,顯著提高了多元氧化物介電薄膜工程應用的耐壓能力和生長取向特性,熱釋電薄膜紅外傳感器已裝備于煤礦瓦斯監測系統,一體化集成的薄膜應變、溫度傳感器已應用于航空發動機葉片狀態檢測。利用介電/半導體集成薄膜技術,積極推動新型集成電子器件的發展。


    相關文章

    不到1年四川大學鈕大文團隊發完Science再發Nature

    低聚糖在整個生物學中具有無數的功能。為了研究這些功能,需要對這些結構復雜的分子進行多步化學合成。由于低聚糖具有密集的立體中心和羥基,通過O-糖基化組裝低聚糖需要同時控制位點選擇性、立體選擇性和化學選擇......

    2篇Science被撤回,原因是結論不可靠及涉嫌造假

    氣候變化正在改變全球森林的結構和功能,因此迫切需要預測哪些森林最容易受到未來更熱、更干燥的影響。2023年12月7日,加州大學圣巴巴拉分校RobertHeilmayr等人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

    清華“太極”光芯片:采用最古樸思路,“苦熬”而成

    近日,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副教授方璐帶領課題組成員,與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戴瓊海院士課題組組成交叉研究團隊,在智能光計算芯片領域實現了新的突破。相關成果已于近日發表在Science期刊。他們......

    美國將37個中國實體列入“黑名單”含一所高校多家科研院所

    5月10日消息,當地時間周四,美國商務部對于實體清單進行了再度更新,此次有37家中國實體被新增列入了實體清單,其中包括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旗下了多個研究所、中電科芯片技術(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科學技術大......

    文科生也能成為科學家!95后一作收獲“科研自信”

    18歲以前,楊婉男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名科學家。原因是,她從小酷愛哲學,高中學的是文科,父母輩中也沒有一個從事與科學沾邊的工作。高中畢業后,楊婉男來到英國愛丁堡大學讀生物學;大三時她對神經科學產生了濃......

    南科大物理系兩項研究成果在Science重磅刊登

    2024年4月5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同時上線了兩篇來自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的研究論文。物理系講席教授何佳清團隊發表了題為“Pseudo-nanostructureandtrapped-hole......

    《科學》(20240329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Science,29MAR2024,VOL383,ISSUE6690《科學》2024年3月29日,第383卷,6690期物理學PhysicsUltrafastKapitza-Diraceffect超快......

    碩士生一作!南方科技大學,發Science

    2月2日,由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徐保民、研究助理教授章勇、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研究教授王行柱團隊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Science發表了題為“Aqueoussynthesisofpero......

    開門紅,南方科技大學2024年首篇Science!

    2024年1月4日,南方科技大學劉柳團隊在Science在線發表題為“Astablerhodium-coordinatedcarbenewithaσ2π0electronicconfiguration......

    Science最新發布:全世界最前沿的125個科學問題!

    此次發布的問題包括數學、化學、醫學與健康、生命科學、天文學、物理學、信息科學、工程與材料科學、神經科學、生態學、能源科學與人工智能等領域。除了“物質的起源是什么”“黎曼猜想是真的嗎”“地球上有多少物種......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