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壁是由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果膠構成的復雜多糖網絡結構,為植物體提供機械支撐。水稻細胞壁研究對于抗倒伏等農藝性狀的改良具有重要意義。植物類幾丁質酶作為一類糖苷水解酶,參與調控植物生長和發育的多個過程,包括細胞壁代謝和植物的抗病性。水稻基因組中存在37個編碼幾丁質酶蛋白或類蛋白的基因,但目前相關研究工作甚少,仍缺乏遺傳學上的證據。
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朱禎課題組和周奕華課題組通過鑒定一個新的水稻脆稈突變體bc15發現,其野生型基因編碼幾丁質酶類蛋白 BC15/OsCTL1。對bc15突變體的詳細表型分析發現,基因突變引起厚壁細胞細胞壁變薄和纖維素含量顯著下降,導致機械強度嚴重下降,但沒有顯著影響水稻的生長發育。基因克隆和互補實驗發現,突變體表型是由類幾丁質酶基因BC15/OsCTL1的錯義突變引起。生物信息學分析發現,BC15 /OsCTL1是II型類幾丁質酶蛋白,缺乏N-端富含半胱氨酸區域和經典幾丁質酶活性基序H-E-T-T,但在N-端具有一個跨膜區域。生化分析和細胞學觀察發現,BC15/OsCTL1是一個高爾基定位的II型跨膜蛋白,但原核表達未檢測出典型幾丁質酶活性。表達模式檢測發現,BC15/OsCTL1 在水稻的各個組織器官中廣泛表達。進一步對野生型和突變體bc15的基因表達譜調查分析,揭示了BC15/OsCTL1參與纖維素合成和細胞壁重塑途徑的可能分子機制。
本研究首次提供了高爾基體定位的幾丁質酶類蛋白在水稻纖維素合成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遺傳證據,且證明其作用不同于擬南芥中的同源基因。
該項研究成果已于2012年8月在國際雜志Plant Physiology上在線發表(doi:10.1104/pp.112.195529)。朱禎課題組吳斌、周奕華課題組張保才、朱禎課題組戴艷為該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得到了科技部、農業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的資助。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精準育種技術創新團隊成功開發基于我國自主知識產權基因編輯新工具Cas12i3-5M的高效水稻多基因編輯系統,為通過多基因編輯快速聚合水稻多個優異農藝性狀提供了重要......
輔酶Q10要不要補?什么情況下補?怎么選?……在社交平臺上,經常能看到此類咨詢帖。輔酶Q10與人體健康,尤其是心臟健康息息相關,是近年來最受歡迎的膳食補充劑之一。然而,輔酶Q10不容易被人體吸收,且有......
1月30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團隊聯合上海交通大學林尤舜團隊,在《自然》(Nature)上發表了題為Fine-tuninggibberellinimprovesric......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研究員林鴻宣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林尤舜團隊合作,首次提出精準調控植物激素赤霉素(GA)到合適的中等水平是同時提高水稻堿-熱抗性和產量的關鍵,并發現......
12月18日,記者從華南農業大學獲悉,針對水稻雜草綠色防控這一行業重大需求,該校“丁穎拔尖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水稻體系崗位專家、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院長齊龍團隊持續開展機械除草技術裝備攻關,突破了種-管......
近日,陜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柔性電子學院)張素風教授團隊在多功能傳感器設計及應用方面取得進展,系統綜述了纖維素導電水凝膠的結構特征、材料構成和制備方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AdvancedFi......
9月30日,記者從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獲悉,日前,湖南省農學會組織了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柏連陽為組長的專家組,到長沙市瀏陽北盛展示基地,對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培育的雜交水稻品種粒兩優......
為加強水稻科技國家平臺間的相互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激發并凝聚全國水稻科技創新活力,9月8日至10日,湖南省農科院雜交水稻全國重點實驗室在岳麓山實驗室舉辦第一屆水稻科技國家平臺交流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
科技日報訊 (記者劉霞)總部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所聯合多國科學家成功培育出一種蛋白含量近16%的低升糖指數(GI)水稻品種。研究團隊還借助遺傳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精確鎖定了賦予水稻低GI和......
據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官網報道,該校團隊提出了一種利用細菌生產纖維素的新方法。這種方法遵循自然選擇的進化機制,使科學家能快速培育出數以萬計的細菌變種,從中選出能產生最多纖維素的菌株。科學家一直在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