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北京中國大飯店舉行。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云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
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未來論壇理事會輪值主席張磊、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代表楊培東分別致辭,頒獎典禮正式開始。
張磊在開場致辭中提到,科學發展帶來的知識和信息密度,決定了人類文明的程度。他把科學比喻為最好的課外班,而科學所代表的理性、好奇、求真精神,則是需要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去研習的必修課。未來論壇創立的初衷,就是希望撒下異想天開的種子,讓大家更好地享受科學的樂趣。
楊培東在致辭中表示:未來科學大獎已歷四屆,距離百年科學獎項的“小目標”還有96年。而即便是在這短暫的四年中,我們仍可看見,一些獲獎成果在全世界范圍內所激發出的更多的相關研究活動,以及所展現出的實用價值。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科研工作的原創性,長期重要性或經受住時間考驗,正是未來科學大獎的題中應有之義。百年的小目標,實則蘊涵著我們的大愿景。
隨后,在現場近兩千名嘉賓和觀眾的見證下,今年的“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依次頒出。
邵峰因其發現人體細胞內對病原菌內毒素LPS炎癥反應的受體和執行蛋白的貢獻摘得“生命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駱利群宣讀“生命科學獎”的頒獎理由,并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何川、劉勇軍、駱利群、饒毅、王曉東,以及“生命科學獎”捐贈人丁健、沈南鵬和張磊一起為邵峰頒發獲獎證書及獎杯。
王貽芳、陸錦標因其在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 為超出標準模型的新物理研究, 特別是解釋宇宙中物質與反物質不對稱性提供了可能的貢獻獲得“物質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鮑哲南宣讀頒獎理由,并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毛淑德、薛其坤先生、楊培東,以及“物質科學獎”捐贈人鄧鋒、吳亞軍、吳鷹和徐小平共同為三位科學家頒發獲獎證書和獎杯。
王小云因其在密碼學中的開創性貢獻,她的創新性密碼分析方法揭示了被廣泛使用的密碼哈希函數的弱點,促成了新一代密碼哈希函數標準取得的成就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委員張懋中宣讀頒獎理由,并與其他科學委員會委員勵建書、張壽武,以及“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捐贈人王強為王小云頒發獲獎證書和獎杯。
未來科學大獎寄托著科學的理想和希望,每一位科學人、每一位獲得科學大獎的科學家,都在用榮譽訴說同一個信念,推進科學精神。四年前未來科學大獎成立之時,12位捐贈人承諾為這個大獎提供10年的捐贈。但10年以后這個大獎會如何,這個大獎是否會一直延續下去,它是否會像諾貝爾獎一樣成為一個百年大獎,這些可能也是大家關心的話題。
作為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大會輪值主席,沈南鵬代表捐贈人向大會做出了更大的承諾,那就是將未來科學大獎永久化。他說:“作為優秀的企業家與投資人,我們不僅要有遠見,同時更要有責任去貢獻,不論是在資金上還是在資源上,都要去弘揚科學精神,去推動科學前沿的發展。我們12位捐贈人,承諾在延續原有的年度捐贈外,發起成立總額為一億美元的永久捐贈基金,目前我們已得到相當份額的承諾款。這些新的承諾不只是影響今天,更影響未來百年!”
楊振寧先生作為四年前共同啟動未來科學大獎的參與者,也在現場分享了他的觀點。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呂思清和中國愛樂-青少年交響樂團在頒獎典禮上做了精妙絕倫的表演。
在頒獎典禮的最后,未來論壇的發起人兼秘書長武紅在閉幕致辭中對21位科學家委員會老師和大獎監督委員會、12位大獎捐贈人、未來論壇33位個人理事及8位機構理事、到場的嘉賓及各界朋友表示了感謝。并在現場分享了她創辦未來論壇的緣由和初心,她表示,我知道我們做的還遠遠不夠,我們會繼續努力讓科學的火種一直傳承下去。
當天上午,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獎者報告會成功舉辦。劉勇軍、楊培東及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總裁,未來論壇機構理事代表劉慶峰分別擔任三場報告會的主持。現場4位獲獎者與青少年們面對面對話,用專業的科學知識和專注的科學精神為他們照亮未來的科學前進之路。
未來科學大獎獲獎人媒體見面會由王強擔任主持人。畢馬威中國副主席鄒俊作為機構理事代表出席媒體見面會、未來論壇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以及科學公益晚宴,他表示:“作為未來科學大獎的監督機構,畢馬威見證了未來科學大獎投票全過程并核實最終結果。我們非常榮幸能夠與未來論壇這個公益平臺合作,持續助力中國科學的發展。作為一家全球專業服務機構,科技賦能是畢馬威極為重視的發展戰略之一。我們在金融科技、汽車科技、生物科技、芯片科技、醫療、生命科學等領域不斷深耕,堅持探索并發展新技術和新模式,為客戶、行業及社會提供更專業的服務支持。”
“物演_科學觀與藝術觀”主題展覽開幕式也在當天下午正式啟動。著名策展人顧振清,參與本次創作的藝術家楊千、王度、李暉、費俊、陳文令,和科學家代表馬大為、薛其坤出席了開幕式。據悉,該展覽所有作品均由歷屆獲獎者與國際知名藝術家聯袂創作,旨在利用藝術的力量打破科學家與公眾之間的認知隔閡。
作為民間科學獎項,未來科學大獎關注原創性的基礎科學研究,獎勵在大中華區取得杰出成果的科學家(不限國籍)。獎項以定向邀約方式提名,并由優秀科學家組成科學家委員會專業評審,秉持公正、公平、公信的原則,保持評獎的獨立性。
目前,未來科學大獎下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個獎項。作為當今大中華地區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獎項,我們希望借助未來科學大獎頒獎盛典禮贊科學家,慶祝并分享科學成就,以科學精神影響中國、影響世界、影響下一代。
正如未來科學大獎捐贈人在視頻里講到的,這個獎項應該像血脈一樣傳下去,這個獎項的背后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啟蒙、一種傳承和一種強化。這個科學獎不只是今天頒獎典禮高光的一剎那,要影響的是一個時代甚至是若干個時代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邵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學術副所長、資深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獲得者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王貽芳,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陸錦標,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
王小云,清華大學高等研究院楊振寧講座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2019未來科學大獎-數學與計算機獎獲得者
2016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盧煜明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薛其坤
2017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施一公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潘建偉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 許晨陽
2018年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
“生命科學獎”獲獎者 李家洋、袁隆平、張啟發
“物質科學獎”獲獎者 馬大為、馮小明、周其林
“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獲得者 林本堅
縱觀科學發展史,幾乎所有重大的科技變革都來源于基礎研究的突破。我國歷來重視基礎研究工作,新中國成立后,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號召,廣大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取得“兩彈一星”關鍵科學問題、人工......
近日,2024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昌平實驗室領銜科學家鄧宏魁,以表彰他開創性地使用化學小分子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鄧宏魁的這項......
8月16日,2024年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三大獎項獲獎名單正式揭曉。鄧宏魁因開創了利用化學方法將體細胞重編程為多能干細胞,改變細胞命運和狀態方面的杰出工作獲得生命科學......
當地時間8月4日凌晨,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先生在美國舊金山家中去世,享年97周歲。北京時間8月5日晚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接受......
2024年4月30日美國國家科學院公布了新增選的120名院士和24名外籍院士, 以表彰他們在原創研究中取得的持續、杰出的成就。其中,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院士是中國大陸唯一當選的外籍院士。......
如果將大腦看作是一個高級程序系統,血腦屏障就是這個系統中的“防火墻”——它將大腦實質性組織與外周的循環系統阻隔開來,從而阻止了有害物質侵入中樞神經系統。然而,當出現病原體感染或系統性炎癥時,“防火墻”......
中新網北京4月28日電(記者孫自法)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所長王貽芳4月28日在北京表示,截至2023年底,中國已布局建設77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即大科學裝置,在建和運行......
科學是求真,是向善,是人類理解世界的全部想象力。從進化論的提出、非歐幾里得幾何的產生、電磁學突破、相對論的提出,到宇宙探索、核能開發、量子計算興起、AI科技的普及……今天,科學已經滲透到社會進步和人類......
2023年全國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帶來了建設國家實驗室,完善國家科研體系的建議。他認為,當前中國的科研體系面臨嚴峻挑戰,建設大型國家實驗室是突破現......
文|李晨陽業已成名的科學家、教育家、藝術家、企業家初露崢嶸的一線科研工作者剛出茅廬的博士生,博士后這樣的8個人,促膝長談從夕陽西下聊到星月在天會聊些什么? 在近日舉行的2022未來科學大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