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研究M矮星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重新定義了系外行星潛在宜居的條件,減少了搜尋地外生命目標天體的數量。
就目前所知,生命要想在某顆行星上繁衍生息,液態水的存在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行星必須處于恒星的“宜居帶”內——行星與恒星距離適當,使液態水在其表面存在,但最新研究對此進行了進一步限定。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3日報道,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將重點放在繞M矮星(紅矮星)運行的行星上,M矮星約占宇宙中恒星的70%,是一類相對涼爽又暗淡的恒星,繞其運行的行星被認為是尋找系外生命的最佳場所。在最新研究中,科學家首次將氣候建模與大氣化學和光化學相結合。
研究表明,這些恒星的輻射量對于繞其運行的行星是否宜居至關重要。例如,他們發現,圍繞釋放出大量紫外線輻射的恒星運行的行星,其上的水可能會因為蒸發而大量喪失。
此外,許多位于恒星宜居帶內的行星實際上可能無法維持生命的存在和繁衍,因為它們的臭氧層很薄。這意味著,某些以前被認為宜居的行星可能正遭受太多紫外線輻射,因此,其表面難以維持復雜生命繁衍生息。
研究第一作者、西北大學的霍華德·陳說:“3D光化學起重要作用,因為它提供加熱或冷卻,這會影響行星系統的熱力學,甚至可能影響行星系統的大氣組成。其他研究更大行星(如木星)的光化學模型已經表明,在調查行星氣候時,人們不能忽視化學反應。”
研究人員說,這些發現可能對尋找地外生命產生重大影響,有助于科學家縮小目標范圍,計劃于2021年發射的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等可以進一步探索這些目標,揭示有關系外行星特性的復雜細節。
美國航天局16日發表公報稱,科研人員通過分析詹姆斯·韋布空間望遠鏡的觀測結果發現,有證據顯示一顆太陽系外行星的大氣中存在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極微小的石英晶體。這是首次在系外行星大氣中發現二氧化硅“蹤影......
據最新一期《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刊發的論文,英國和比利時科學家發現距地100光年外兩顆“超級地球”圍繞一顆恒星運行,其中一顆可能擁有生命的必要條件。LP890-9的恒星承載著兩顆系外行星,LP890-......
超高溫系外行星可能在下鐵雨。近日,研究人員在超高溫系外行星WASP-76b晝夜交替時發現了一條鐵譜線,但在夜晝交替時卻沒有檢測到這條譜線。這一發現表明,這顆系外行星的背陽面可能會下鐵雨。相關論文刊登于......
美國科學家在《天體物理學雜志》撰文稱,他們首次將系外行星的大氣化學納入模型內,研究M矮星周圍行星的宜居性,重新定義了系外行星潛在宜居的條件,減少了搜尋地外生命目標天體的數量。就目前所知,生命要想在某顆......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借助開普勒探測器K2任務,發現了一顆海王星大小的新系外行星K2-263b,其質量約為地球質量的14.8倍。新發現有助天文學家進一步了解地球的歷史,以及地球與其他系外......
一個系外行星系統的“面紗”將被揭開——該系統擁有7個類似地球大小的行星。圖片來源:ESO/M.Kornmesser近日,科學家宣布了對環繞距離地球39光年的一顆恒星——TRAPPIST-1運行的行星的......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官方網站12月9日報道,NASA的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結合早先所做的地基觀察,發現了一顆系外行星中碳元素含量極為豐富,竟然在氧元素之上,而目前流行的行星理論認為,行星大氣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