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因其快速、準確、可靠等優良的性能特點被廣大的實驗室人員所接受,在臨床實驗室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只有進行全面正確的質量控制,才能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血液分析儀的質量控制包括三個方面:分析前質量控制、分析中質量控制和分析后質量控制,這三者緊密相連缺一不可。
1 分析前質量控制
1.1 首先做好操作人員上崗前的培訓,熟練掌握儀器的校準、使用、維護和保養,提高專業技術的員的素質,這是獲得準確結果的關鍵。
1.2 全自動血液分析儀系精密電子儀器,必須安裝在一個遠離電磁干擾源、熱源的位置,放置儀器的實驗臺要穩固,工作環境要清潔(最好操作間單獨隔開),要在防潮、防止日光直射、通風良好的條件中,室內溫度在15℃ 一25℃ ,相對濕度在30% 一80% ,為了安全和抗干擾,儀器應用電子穩壓器并妥善接地。
1.3 標本的采集和貯存要求使用真空采血管,選用EDTAK2作為靜脈血抗凝劑,其含量為1.5~2.2 mg/ml,可抗凝1mI血,采血量不少于1.5 ml,抗凝血在室溫下可穩定4 h,應在采集后4 h內制備血涂片,在制片前標本應充分混勻,但不能冷藏,采血部位要正確,不能在輸液側采血,最好一針見血,盡量縮短采血時間,止血帶壓力過大或時間過長可以使纖維活性增加或使血小板激活及血小板因子IV分泌增加,若多次穿刺可使組織損傷,釋放組織因子,產生肉眼看不到的小凝塊而影響檢測結果,采血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對血細胞參數有影響,遇有標本中出現溶血、凝塊、量不足等標本必須拒收。
1.4 注意受檢者生理狀態對實驗結果的影響,避免由于生理狀態不同引起的偏差,如寒冷、饑餓、體位改變等。
1.5 核對標本的唯一標識,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科室、檢測項目等。
2 分析中的質量控制
2.1 了解試劑與血細胞分析儀計數和白細胞分類的關系,盡可能使用原裝配套試劑。
2.2 測試時應注意環境溫度應在18℃ 一25℃ ,低于15℃ 或高于3O℃時均會對結果產生影響。
2.3 檢測前抗凝血標本必須充分混勻,觀察儀器運行過程中是否有半堵孔現象,及時進行有效的排堵和保養。
2。4 校準儀器最好選擇儀器配套的原裝校準品對血液分析儀進行校準,但因原裝校準品價格昂貴,開封后保存時問短,所以各單位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采用新鮮血液標本,選擇業務精湛的實驗人員用顯微鏡嚴格計數紅細胞、自細胞和血小板,新鮮血定值后上血液分析儀在校準程序中進行校準即可,各單位可根據標本量的大小,確定三個月校準一次或半年校準一次。
2.5 做好質控物的室內質控 自第1個月開始累積到第3個月,質控物檢測均值由臨時靶值到變動靶值再到固定靶值,每月繪制質控圖并做好原始記錄,凡遇失控現象時必須找出原因,及時排除,并寫好失控報告及糾正措施,總結當月的xSD和CV值的變化,如果當月CV值的偏倚超過美國CLIA,88能力驗證方案的允許范圍時,要注意儀器的校準,檢查儀器的運行狀況。注意冷球蛋白紅細胞凝集和高脂血癥等病理因素對儀器檢測結果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