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1-20 09:45 原文鏈接: 種豬育種

    種豬是繁殖的基礎,種豬的質量直接影響整個豬群的生產水平,所以,種豬的選擇必須符合生產目標,只有將種豬選好才能生產出優良的后代,因此種豬的選擇又是繁殖技術中關鍵的第一步。它包括外形選擇、繁殖性能、生長發育和胴體瘦肉率的選擇。


    (1)毛色、皮色

    毛色、皮色雖然沒有直接經濟價值,但它是—個獨立品種的重要特征之一。每個品種都有規定的毛色、皮色,通過毛色、皮色可以判斷是什么品種,或是用什么品種雜交的后代,間接判斷其生產性能。比如長白豬為純白色,只要出現黑色、棕色,哪怕是幾根,也足以判明這頭豬不是純種;如果在皮上有黑斑,哪怕微小到不易被人發現的程度,也可判明這頭豬不是長白。

    (2)頭型、耳型

    如同毛色皮色一樣,頭型和耳型也是獨立品種的顯著標志之一,每個品種都有特有的頭型耳型。比如,大約克夏和長白豬都是白色品種,有些人不懂品種特點,認為“又長又白就是長白”,結果把大約克夏也誤認為是長白豬。而大約克夏與長白豬的主要差別在頭上,即頭型和耳型。大約克夏豬的耳大直立,嘴筒較長白豬短;而長白豬則是耳大向前伸,嘴筒長直。耳型在品種標志中顯得更為突出,而頭的大小要適中。

    (3)乳房乳頭

    乳房和乳頭不僅關系到母豬哺育仔豬的能力,同時也是品種的主要特征之一。對于乳房和乳頭的選擇,公母豬都很重要,因為乳頭數和產仔數有很大關系,乳頭越多產仔越多。選擇時,還要注意乳頭的位置和形狀,乳頭排列應整齊均勻,前后兩乳頭之間要有一定距離。

    (4)體軀結構

    對于體軀結構,要選擇肩頸結合良好、四肢粗長、背腰平直、腹不下垂、臀部豐滿、尾根高位的豬。

    (5)體質

    要求選擇眼睛明亮、靈活、肌肉突出、皮緊而不疏松、沒有臥系、身體結實強健的豬。

    (6)性征特點

    要求選擇性征明顯的豬。公豬的辜丸大而明顯突出,兩側對稱,陰囊緊附于體壁,不過于下垂;前胸寬廣;陰莖較長,包皮無積液,比較理想。母豬的陰戶大小適中(與年齡、體重相適應),過小時可能不生育,過大可能正發情或發炎(不在發情時選擇)。陰戶還應向上翹,有利于配種受孕。

    國外養豬業發達國家都有過豬種由低效到高效的轉化過程。法國在二戰前有豬品種20多個,而在生產中廣泛利用的豬品種只有一個,即大約克夏豬(大白豬)。目前世界各國規模較大的養豬企業選用的豬品種僅占現有豬品種3%左右。主要豬種有大白豬、長白豬、杜洛克豬、漢普夏豬、皮特蘭豬等。大白豬和長白豬繁殖力最高,杜洛克豬肥育力最優,漢普夏豬肉質好、產肉力高。因此,為了肉豬產品能占據市場和獲得最好經濟效益多采用大白豬、長白豬為母系,杜洛克豬和漢普夏豬為父系進行三元或四元雜交生產優質瘦肉型豬。

    1、選擇效果分析

    過去的30年,選擇主要集中在中等遺傳力的生長和胴體性狀,80年代中期以后BLUP育種值的應用,更加速了這些性狀的遺傳改進。加拿大從1985年開始,用BLUP動物模型估計背膘厚和達100kg體重日齡的育種值,到目前為止,這兩個性狀的年遺傳進展為-0.35mm/年和-1.5天/年,使每頭商品豬的利潤提高了1.30加元,意味著加拿大養豬業逐年增加利潤2000萬美元,直到兩個性狀達到最佳值(Kennedy,1996)。

    采食量下降是現在影響瘦肉組織生長的主要因素,如何找出吃得多并能將飼料轉化為較多瘦肉而非脂肪的豬個體非常重要。電子化飼喂系統(如ACEMA-48),可以通過改變采食量的曲線來達到改善飼料轉化率的目的。如增加20-40kg體重期間的采食量,因為此時豬的飼料轉化率非常高。目前急需測出豬的采食行為、瘦肉生長曲線以及對飼料類型的變化規律等(Labroue等,1994;Webb,1996)。

    氟烷基因(halothance gene)具有提高瘦肉產量的遺傳優勢,但會增加PSE肉和豬突然死亡率。理想的辦法是把父、母系中的氟烷基因全部清除。現在多倫多大學的HAL-1843DNA檢測法已能達到此目的,Cotswold公司中有一個瘦肉率非常高的品系,它含有皮特蘭的血統,經過為期10年的選育,該品系中的氟烷基因頻率已由90%下降到零。清除氟烷基因帶來的瘦肉率下降已通過選擇其它增肉量的基因得到恢復,同時肉色改善了40%。借助儀器測定活體成分有了新發展,Fat-O-Meater測定儀只能測定瘦肉率,且準確率在不同品系中差異較大;超聲波測定背膘厚度和肌肉厚度的準確度(R)分別只有0.58和0.25;

    在父本品系的核心群中,兩維掃描儀已常規應用,背最長肌橫斷面的超聲波圖像,經過軟件處理可被計算機自動分析,能自動分析夾層中的肥瘦肉比率和肌肉間的脂肪含量。更先進的儀器如CT掃描,能詳細測定出肌肉的性質,如系水力等,但價格昂貴,尚難推廣。漢普夏豬含有RN基因,此基因會減少肌肉腌制加工的產量,但能改善口味;杜洛克雜種豬能改善肌肉嫩度,肌肉內脂肪含量較高使嫩度改善,但何種程度最好尚不清楚。如果保持背膘不變,選擇提高瘦肉的生長速度,可能會改善肉質。

     2、繁殖性狀的選擇方法與效果

    法國的Legault等(1976)提出的超產系選擇法是在大群體中,參照母豬前四胎的產仔記錄,選出2%的超產母豬組成基礎群,然后用其兒子回交,使超產基因聚合。這種方法使大白豬的窩產仔數提高1.5頭,并在以后的許多試驗中得到驗證,認為此方法能有效改良豬的繁殖性能。這種方法也有不足,這些高產母豬的瘦肉生長力低于原核心群的水平,并且要使這些高產基因分布到整個養豬生產所需的時間(選育周期)為7年。

    現在,利用人工授精技術,使幾個群體建立遺傳關系,然后通過混合模型BLUP法,借助計算機篩選出遺傳素質好的高產豬,再進行人工授精,加速高產基因的擴散。Webb等(1996)認為,這種方法尤其適于群體規模大的母系選擇,并能取得比傳統方法更好的改良效果。

    1、瘦肉型豬的品種

    (1).長白豬: 長白豬原名蘭特瑞斯,產于丹麥。目前世界上養豬較發達的國家都培育了自己的長白豬。我國進口了瑞典長白豬、丹麥長白豬、荷蘭長白豬以及挪威、比利時、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長白豬,各國長白豬大致相同,但各具特點,丹系長白豬骨較細,挪威長白豬體型大、骨較粗。這種豬被毛全白,皮膚薄,骨結實,乳頭6~7對,少數有8對,外貌有清秀之感。

    據杭州大觀山種豬試驗場統計,每窩平均產仔數12.46頭,產活仔豬數11.22頭,初生重1.35千克,雙月斷奶重19.25千克。長白豬成年公豬體重246千克,母豬219千克,從斷奶23.6千克到180日齡96.02千克,平均日增重607克,飼料轉化率為2.95,平均瘦肉率61.5%。

    (2).大白豬: 大白豬原名大約克夏,產于英國北部英格蘭的約克郡地區,原有大、中、小三型。小型已絕跡,中型也剩下不多,大型大白豬主要是用做母本雜交繁殖用。長白豬也是丹麥從英國引進大白豬與當地土種白豬進行改良,選育成當代最優秀的瘦肉型豬種。

    大白豬體格大,體形勻稱,背腰微弓,被毛全白。成年公豬體重263千克,母豬234千克。6月齡公豬體重105千克,母豬97千克。據天津市武清種豬場測定,第一胎平均產仔11頭,育成9頭,經產母豬為13頭,育成10.2頭。159日齡體重達90千克,日增重755克,膘厚1.9厘米,瘦肉率64.5%。

    (3).杜洛克豬: 杜洛克豬原產于美國東部的紐約州和新澤西州,是美國目前分布最廣的品種。

    我國建國后第一次引入杜洛克豬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時贈送給我國1對純種杜洛克豬,廣東1978年從美國引進部分純種杜洛克豬,以后相繼從日本、匈牙利、美國等地引入杜洛克種豬,分散在全國各地飼養。杜洛克豬適應性很強,對飼料要求較低,喜食青綠飼料,能耐低溫和高溫氣候。杜洛克豬被毛為棕紅色,從金黃色到暗紅色,深淺不一。體質結實,肌肉豐滿,四肢粗壯。成年公豬體重約400千克,母豬350千克。杜洛克繁殖力一般,平均窩產仔9.93頭,育成8頭,初生重1.4千克,70日齡個體重23.5千克。生后174日齡生長肉豬達90千克,平均日增重651克,瘦肉率62.2%,肌內脂肪3.89%。

    上述三個品種豬是國內外均采用的三元雜種組合品種豬,即"杜?長?大"。我國最新培育的蘇太豬就是用杜洛克豬與江蘇二花臉豬雜交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將杜洛克豬作為三元雜交中的終端父本效果最好。

    (4).漢普夏豬: 原產于美國肯塔基州的布奧尼地區,是北美分布較廣的一個品種。建國后,從美國和匈牙利引入我國。引入的漢普夏豬繁殖力不強,適應性較差,但仍不失為世界著名的瘦肉型父系品種。

    漢普夏豬體型大,背腰微弓,后軀肌肉豐滿。毛色特征突出,即在肩頸結合部有一白帶(包括肩和前肢),其余均為黑色,故有"銀帶豬"之稱。乳頭12個以上,排列整齊,乳腺無過多脂肪。

    1994年河北畜牧所報道6月齡的公豬體重93.26千克,母豬92.6千克。成年種公豬體重315~410千克,母豬250~340千克,1胎產仔7.63頭,育成6.98頭;2胎產仔9.74頭,育成9頭。生長豬160日齡活重達90千克,20~90千克平均日增重819克,每千克增重耗料2.88千克,胴體瘦肉率65.34%,肉質較好,肌肉含脂肪2.95%。

    (5).皮特蘭豬: 皮特蘭豬原產于比利時的布拉特地區的皮特蘭村。20世紀50年代用本地豬與法國貝衣豬雜交,再與英國的泰姆沃斯豬雜交選育而成。
    該品種豬體呈方形,體軀寬深而短,肌肉特別發達,是典型雙脊臀豬,耳中等大小且微向前傾。被毛呈大塊黑白花、灰白花斑且夾有紅毛。

    皮特蘭豬平均產仔數9.7頭,生長發育和飼料利用率一般。背膘薄,胴體瘦肉率很高,為其他品種豬所不及,并能在雜交中顯著提高雜交后代的胴體瘦肉率。體重達到90千克以后生長顯著減慢,肌肉纖維較粗,直徑為52.5微米,而大白豬為41.9微米。該品種豬最大的缺點是含氟烷陽性基因(應激因子)頻率高達88%。目前國內外均用皮特蘭×杜洛克或皮特蘭×漢普夏雜交一代公豬為雜交終端父本,對提高商品肉豬生產性能效果很好,胴體瘦肉率可達到64%~65%。

    (6).多品種雜優豬: 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證明,經濟雜交并不一定總是表現出雜種優勢,因而保證了商品豬群達到穩產高產的經濟指標。為此,國內外選擇遺傳性穩定的品種或品系,經過多次重復配合力測定選出雜種優勢最優者,進行數代選育,建立具有某一優良經濟性狀的專門化選育系的父系和母系,達到產仔率高、護仔性強、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效率高和胴體品質好的商品瘦肉豬。例如:荷蘭的亥波豬(商品豬名)、美國的Pie豬、冀合白豬、比利時的斯格豬、法國的萊納豬和匈牙利的卡希布豬等。這些雜優豬的商品肉豬出欄體重都在105~115千克,飼養日齡均不超過175天。

    1、測定性狀

    2、測定規程

    2.1 后備豬及肥育性能測定技術規程

    2.1.1后備豬生長發育測定

    (一)供測豬的選擇與分群

    1、后備母豬:每窩選留小母豬1-2頭,使留種比例在30%以下。

    2、后備公豬:每窩選留小公豬1頭,留種比例為10%。

    3、公豬和母豬分圈飼養。

    4、供測豬應在同一分娩季節中選擇,時間力求接近。并要求發育正常,健康無病。

    (二)測定時間

    1、每個世代的后備豬,均需進行生長發育測定。

    2、測定從出生開始,至100千克體重結束。

    2.1.2 肥育性能測定

    (一)供測豬的選擇與分群

    1、肥育性能測定以未去勢母豬為供測豬。

    2、每個公豬后裔中,選擇4頭供肥育性能測定。

    3、每個公豬的4頭后裔合圈飼養。

    4、供測豬應在同一分娩季節中選擇,日齡和體重接近,供測豬應發育正常健康。

    (二)測定次數

    1、選育過程中,肥育性能測定不少于2次

    第一次:在組建基礎群或一世代時進行,測定數不少于16頭,屠宰數不少于8頭。

    第二次:在選育結束年度進行,測定數每個公豬后裔不少于4頭,屠宰數每個公豬后裔不少于2頭。

    2、測定的起止時間:從70日齡開始,體重達100公斤時結束。為了準確掌握體重,在接近結束時,進行試稱重。

    2.2   測定期的技術管理

    (一)預防注射與驅蟲:供試豬在60—70日齡內進行

    (二)飼養管理條件:

    要求盡量減少環境誤差。同類供測豬的圈舍、圈養頭數、飼料調配、飼喂方法等條件,要保持一致。每一豬舍由固定的飼養人員飼喂,如兩名以上飼養員,應以一人為主,其它為輔,力求供測豬只待遇一致。

    (三)測重

    1、后備豬在80-105千克稱重,結束場內測定。

    2、同胞肥育測定豬,在起始時和結束時,應分別稱重一次。

    3、稱重必需在早飼前空腹進行,每次稱前均應檢查和校正衡器的準確度。

    (四)活體測膘

    1、測定時間:后備豬和肥育豬活體測膘在80-105千克結束稱重時同時進行

    2、測膘部位:在距背中線5厘米處測量

    A超: (1)胸腰椎結合處左右各一點

    (2)腰薦椎結合處左右各一點

    計算四點平均值,表示活體膘厚。

    B超:左邊倒數第3與第4肋間。

    (五)淘汰及病、死豬的處理

    1、在測定期中,發生病豬應立即治療,并作好記載。如需隔離治療,應將病豬稱重,同時調整該圈飼料給量,病豬耗料單獨記載,病愈后是否回原圈,視情況而定。如回原圈飼養,亦應稱量豬只回圈當日的體重,并作好記載。

    2、供測豬如有淘汰或發生死亡時,必需立即全圈逐頭稱重,并以此作為一個階段結算增重和飼料消耗,以后的增重和飼料消耗按剩余豬只計算。

    3  營養水平與飼喂技術

    1、性能測定豬的營養水平與飼喂技術,按照《四川省外種豬選育實施方案》中第六項飼養管理規范所定營養水平和飼喂技術執行。

    2、各育種承擔單位應根據所定營養水平,選用本地區常用飼料配制飼糧,飼糧配方要保持相對穩定,以便能夠對不同年度測定的資料進行比較。

    3、飼料配合要做到比例準確,攪拌均勻。

    4、充分作好飼料供應準備,防止測定過程中被迫中斷和變更飼糧配合。

    5、嚴禁飼喂發霉變質的飼料。

    6、供測豬飼料消耗的測定,采用“清箱底”或每次稱量的辦法,按圈記載消耗量。無論采用哪種方法,以記錄準確為原則。

    4 胴體和肉質性狀測定

    (一)屠宰測定

    1、肥育測定豬,體重達100千克時屠宰,測定其胴體性狀。

    2、每頭公豬后裔的屠宰數不少于2頭。

    3、屠宰測定內容和方法,按《肥育豬屠宰測定技術規范》執行。

    (二)肉質性狀測定

    凡屠宰豬只,均進行肌肉常規肉質測定,測定的項目和方法如下:

    1、肌肉顏色(肉色):

    (1)采樣部位:最后胸椎處背最長肌

    (2)評定條件:用屠宰后1小時內的新鮮肉樣,在室內正常光照下進行目測評定。

    (3)評定標準:按肉色評分標準圖,采用5分制評定肉色:1分為灰白色;2分為微紅色、3分為鮮紅色;4分為深紅色;5分為暗紅色。

    評分時如出現介于兩個等級之間的情況,可評0.5分。正常肉色為3-4分,1-2分為PSE肉的表征,5分為DFD肉的表征。

    2、肌肉大理石紋:是評定肌肉中脂肪含量和分布情況的指標

    (1)取樣部位:最后胸椎至第一腰椎間背最長肌

    (2)評定條件:將肉樣在4℃條件下冷藏24小時后切出斷面進行目測評定。

    (3)評分標準:按大理石紋評分標準圖采用5分制評定。1分為痕量分布;2分為微量分布;3分為少量分布;4分為適量分布;5分為過量分布。評分時如出現介于兩個等級之間的情況,可評0.5分。

    3、肌肉PH值

    (1)取樣部位:最后胸椎處背最長肌

    (2)測定時間:宰殺停止呼吸后45分鐘內測定的PH值,記作PH1;在0-4℃條件下冷卻保存24小時后測定的PH值,記作PH2。

    (3)測定方法:

    A、酸度計直接測定:將電極直接插入背最長肌中心部位測定。在測定前酸度計應嚴格按儀器使用說明正確調試,測定中注意保持電極清潔。測定后用PH值為7的蒸餾水沖洗電極。

    B、間接測定:取中心部位肉樣10克搗碎,加入PH值為7的蒸餾水100毫升,浸泡30分鐘,用PH為5—7范圍的試紙(分度值為0.2)測試浸泡液的PH值。

    4、肌肉保水力(系水力):是指肌肉受到外力作用時,保持其原有水分的能力。現場可通過測定貯存損失(與保水力呈強烈負相關)來間接反映保水力。

    (1)取樣部位:2—3腰椎處最背長肌

    (2)測定時間:在宰后2小時內測定

    (3)貯存損失測定方法:取2—3腰椎處背最長肌,修整呈長5厘米,寬3厘米,厚2厘米的長方形肉條,在感應量為0.01克的天秤上稱貯存前重(W1),然后用鐵絲鉤住肉樣一端,使肌纖維垂直向下,裝入充氣的塑料袋中(肉樣不與袋壁接觸),扎緊袋口,掛于冰箱中,在2—4℃條件下貯存24小時后取出稱貯存后重(W2)。    

    5、肌內脂肪含量

    (1)采樣部位:3—5腰椎處背最長肌中心部采樣100-200克

    (2)采樣時間:宰后2小時以內。如不能立即分析,應將樣品裝入塑料袋內,置于冰箱中冰凍備用。

    (3)測定方法:索氏抽提法。

    5 測定條件與要求

    測定站主要針對優秀的青年公豬,豬場測定主要針對青年母豬和公豬。這兩種測定的目的是了解豬的生長、胴體和肉質性能。隨著人工授精和計算機技術發展,動物模型BLUP法可以跨場比較育種值。測定站育種計劃的真正意義已經被懷疑,在多數情況下,因為存在基因型與環境因素的互作,測定站數據不能提供任何清晰的結論。Wei(1992)和Merks等(1994)提出擴大豬場性能測定的范圍,利用純種和雜種的資料,借助于現代遺傳評估程序,可以剔除非加性遺傳效應,他們認為這個擴大選育計劃可以替代測定站的作用。

    每窩選3頭公豬測定,體重25kg開始,同欄飼養,90kg結束。測定日增重、背膘厚、飼料轉化率、瘦肉率和肉質等,測定資料輸入電腦,由中央畜牧所處理計算,定期公布成績。前5%-10%的優秀公豬送人工授精站擴大種用,其它優秀的公豬賣給各豬場或養豬戶。半數以上的養豬戶能操作人工授精。人工授精按2次稀釋(一次在公豬站,一次在配種前)、2次輸精的程序進行,精液采用常溫保存(20℃)。人工授精站種公豬的平均使用年限15個月。

    5.1 飼養管理條件

    5.1.1受測豬的營養水平和飼料應相對穩定,并注意飼料衛生條件。

    5.1.2受測豬的圈舍、運動場、光照、飲水和衛生等管理條件應基本一致。測定單位應具有相應的測定設備和用具,并規定專人使用。

    5.1.3受測豬必須由技術熟練的工人進行飼養,有一定育種知識和飼養經驗的技術人員進行指導。

    5.1.4在測定中,應按有關規程的要求,建立嚴格的測定制度和完整的記錄檔案。

    5.2、受測豬的選擇

    5.2.1受測豬個體編號清楚,品種特征明顯,并附三代以上系變譜記錄。

    5.2.2受測豬必須健康、生長發育正常、無外形損征和遺傳疾患。受測前應由獸醫進行檢驗、免疫注射、驅蟲和部分公豬的去勢。

    2.3受測豬應來源于主要家系(品系),從每頭公豬與配的母豬中隨機抽取三窩,每窩選1公、1閹公和2母進行生長肥育測定,其中1閹公和1母于體重90KG時進行屠宰測定。

    5.2.4受測豬應選擇60-70日齡和體重20KG的中等個體。測定前應接受負責測定工作的專職人員檢查。

    5.3 測定方法

    5.3.1生長肥育性能測定

    5.3.1.1受測豬進站(場、舍)后進行觀察、檢疫和預飼。體重25KG時開始測定,于90KG時結束。

    5.3.1.2受測豬應采用單欄個體飼養,亦可采用群養個體飼喂,準確記載飼料消耗量。

    5.3.1.3受測豬患病時應及時治療,如生長發育受阻,及時淘汰,并稱重和結料。若出現死亡,應有尸體剖解記錄。

    5.3.1.4受測豬于體重25、60和90KG時進行空腹稱重,分別計算平均日增重和飼料利用效率。

    5.3.1.5受測豬體重90KG時,在最后肋骨距背中線4CM處測定活體膘厚。

    5.4 評定方法

    5.4.1單項評定

    5.4.1.1生長肥育性能評定

    根據平均日增重、飼料利用效率和活體膘厚進行評分。各項評分比值為60、20和20。

    畜禽養殖所引起的污染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污染空氣。畜禽糞便在厭氧的環境條件下,可分解釋放出氨氣、硫化氫、甲基硫醇、三甲基胺等帶有酸味、魚腥味的刺激性氣味,會對養殖場周邊的大氣環境造成嚴重污染。揮發到大氣中的氨氣還可引起酸雨,影響農作物的生長。二是造成水體污染。畜禽糞便的任意排放極易造成水體的富營養化,使水質惡化。糞便、污水滲入地下還可造成地下水中的硝酸鹽含量過高。三是傳播人畜共患病,這些人畜共患病的載體主要是畜禽糞便及排泄物。四是影響畜禽的自身生長。畜禽生產的環境衛生狀況與畜禽的正常生長發育有很大關系,比如由糞便產生的氨、硫化氫等氣體可使豬的生產性能下降,嚴重時會造成仔豬中毒死亡,氨還影響豬的繁殖性能。

    為控制畜禽養殖業產生的廢水、廢渣和惡臭對環境的污染,促進養殖業的生產工藝和技術進步,維護生態平衡,保障人體健康,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先后發布了《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詳細規定了畜禽養殖場的選址要求、場區布局與清糞工藝、畜禽糞便貯存、污水處理、固體糞肥的處理利用、飼料和飼養管理、病死畜禽尸體處理與處置、污染物監測等污染防治的基本技術要求。 本測定中心對已出臺的法律法規必須堅決執行,對違反有關規定的養殖場要加大查處力度,凡是影響畜禽生產環境及畜禽生產對周邊環境造成污染的行為,都要通過法律手段加以制止,真正做到依法治污。對糞便進行干燥除臭處理,處理后用做有機肥料。采用高溫快速干燥或堆積發酵的方法,把畜禽糞便制成糧食作物、果樹、花卉、蔬菜、牧草的專用肥。

    科學合理地規劃設計測定中心養殖場地,保證不對飲用水源產生污染。水源要充足,場內設施安排合理,應建造與養殖規模相配套的糞便處理設施。

    做好測定中心周圍的綠化工作。場地綠化可凈化25%~40%的有害氣體和吸附50%左右的粉塵,還可改善圈舍小氣候,起到遮陰、降溫的作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