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2-11 11:55 原文鏈接: FCM對外周白細胞的免疫熒光分析

    外周血是臨床檢驗中的重要標本。FCM分析外周白細胞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各種白細胞的數目與分群情況。這些數字的變化與臨床的某些疾病有一定的關系。近年來,由于多種識別白細胞膜表面抗原的單克隆抗體的發現,以及對這些單克隆抗體的直接或間接熒光標記物的出現,使得利用FCM的熒光組織化學分析獲得被測細胞的多指標的更多、更準確的信息,這無疑對警覺臨床和科研有很大幫助。本節 主要討論有關外周血的白細胞的免疫熒光標記技術、數據分析及臨床應用等方面的問題。

    一、白細胞的免疫熒光標記技術

    1.白細胞抗原下面給出世界衛生組織對白細胞抗原的統一命名,以及它們的分子量、對應的單克隆抗體及反應陽性的細胞(見表10-2)。

    表10-2 WHO對白細胞分化抗原的命名

    抗原 分子量 單克隆抗體 反應陽性細胞
    CD 1 P45/12 Leu 6 ,T 6 ,OKT 6 胸腺細胞、朗格罕細胞
    CD 2 P50 Leu 5 B,T 11 ,OKT 11 E玫瑰花受體、T和NK細胞
    CD 3 P19-29 Leu 4 ,T 3 ,OKT 8 T細胞
    CD 4 P55 Leu 3 ,T 4 ,OKT 4 協助—誘導T細胞,單核細胞
    CD 5 P67 Leu 1 ,T 1 , T 101 T細胞、B細胞亞群,慢粒(淋巴性)
    CD 6 P120 T 12 T細胞
    CD 7 P41 Leu 9.3 A T,T—ALL a 和NK細胞
    CD 8 P32-33 Leu 2 ,T 6 ,OKT 8 抑制-細胞毒T細胞、NK細胞
    CD 9 P24 BA-2 淋巴細胞白血病相關抗原
    CD 10 P100 CALLA, J 5 粒細胞、前B白血病細胞
    CD 11 P170/95 CR 3 /Leu 15 ,OKM 1 單核細胞、粒細胞、NK細胞


    MO 1 T細胞亞群(C 3 bi受體)
    CD 15 LNFP-I LeuM 1 單核細胞、粒細胞、激活的T細胞
    CD 16 P50~70 Leu 11 NK細胞、粒細胞(IgGFc受體)
    CD 19 P95 Leu 12 ,B 4 B、CLL b 前B-ALL細胞
    CD 20 P35 Leu 16 ,B 1 B細胞
    CD 21 P140 CR 2 ,B 7 B細胞、C 3 a受體細胞
    CD 22 P135 Leu 41 B、CLL、和毛細胞白血病細胞
    CD 23 P45 Blast 2
    CD 24 P45,P55 BA-1 B、CLL和前B-ALL細胞
    CD 25 P65 IL-2受體 數分裂因子激活的T細胞HTLV-I、II、感染細胞

    a: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b: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2.樣品的制備供FCM分析的樣品是單細胞懸液,而且大部分樣品都需經熒光染色。樣品的制備方法大致有三種:①用熒光單克隆抗體染全血,隨后溶解紅細胞;②紅細胞溶解后染色;③通過梯度離心法分離出單個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再將之制成細胞懸液染色。

    (1)全血染色后溶解紅細胞:由于不少血液標本具有生物危害性,用此方法可以將染色、溶解、固定、分析幾個步驟都在一個試管內進行,這樣減少轉換過程中的污染。而且此法比用梯度離心分離出單個核細胞更節 省時間。由于此法未將粒細胞去除,故在用FCM分析時,要注意排除粒細胞的干擾。

    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①全血100~150μl,放入5ml試管,并用50~100μl PBS稀釋,總體積為200μl。]

    ②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染色30min,4 ℃ (或放于冰上)。單克隆抗體的濃度因不同來源差異很大,但為了使用方便,可按其說明書配成每次實驗使用10μl。注意蔽光。

    ③用3~4μl冷BPS清洗。離心250×g(約每分鐘1500轉),5min,洗3次。注意每次用吸管將上清吸出,決不能傾倒去液!

    ④用2ml氯化銨液(配法見下)在室溫下溶解紅血球,約10min。若紅細胞完全被溶解,溶液由混濁變到透明。注意溶解程度的掌握十分重要:若溶解過分,則導致白細胞上抗原被破壞,或者某些敏感的細胞死亡而導致比例的改變。若溶解不徹底,大量紅細胞會影響對淋巴細胞的分析。這是因為淋巴細胞在分析圖像上與紅細胞群接近,在框出淋巴細胞群時,會把部分紅細胞框定于淋巴細胞內。而紅細胞溶解不足或過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分析結果。

    【氯化銨液的配制】

      Tris—氯化銨1×氯化銨

      0.16mol/L  NH 4 Cl   0.38g/100ml   90ml   0.16mol/L  NH 4 Cl

      0.17mol/L  Tris   2.06g/100ml   10ml  0.17mol/l   Tris

      pH值7.56                 pH值7.2

    ⑤紅細胞被徹底溶解,加入1ml PBS稀釋的0.5%甲醛,立即離心,洗3次,條件同步驟③。加入甲醛的目的是盡早固定細胞和細胞上的抗原,避免有生物危害的標本到處污染。

    ⑥將染色完成的細胞懸浮于0.5~1ml的0.1%甲醛溶液內。置4 ℃ ,蔽光,等待分析。經固定后的細胞在冰箱內可保存一周,這樣對工作的安排會帶來方便。

    (2)紅細胞被溶解后再對白細胞染色:此方法的優點是可以了解被染白細胞的數量以及存活率。但由于有時有些標本比較敏感,溶解紅細胞后,還要經過多個染色步驟,這樣容易造成抗原的喪失。此法具體步驟如下:

    ①室溫下放入14ml氯化銨在15ml的試管里。

    ②加入0.5~1ml全血,混合3~5min。

    ③立即離心100~150×g,并用PBS洗2次。

    ④白細胞計數,注意存活率應在90%以上。做成每毫升含5×10 6 白細胞懸浮液。將細胞分配到5ml的試管,每試管0.2ml,即1×10 6 個細胞。

    ⑤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染色30min,4 ℃ ,避光。抗體濃度配制如前所述。

    ⑥PBS洗3次后,用0.5%甲醛固定。方法如前。

    (3)用Ficoll—Hypaque 梯度離心法分離出單個核細胞:用此法可以分離骨髓細胞、淋巴結、扁桃體搗碎后的單細胞懸液等。血液標本應有抗凝劑。取血到分離不能超過6h。

    ①抗凝全血4~20ml,用等量PBS或Hanks液稀釋。

    ②稀釋血8或40ml置于15或50ml離心管內,4或10ml Ficoll—Hypaque(或者等量的其它分離液,比重為1.007)從離心管底部輕輕加入到血的下面。這種方法對血的擾動較小,比將全血加到Ficoll上面為好。加完后,可以清楚看到Ficoll與全血之間有一明顯的分界線。注意在Ficoll快加完時應特別小心,否則有可能加入氣泡攪混血樣,使血與分離液混合,達不到分離的目的。

    ③離心350~400g,30min。紅細胞、粒細胞以及死細胞將位于離心管底部,中間層的單個核細胞為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一些血小板。

    ④取出中間層中所有細胞,若在Ficoll中還有細胞也要取出,這也是單個核細胞(PBMC)。

    ⑤用PBS洗3次,第1次清洗時,可用較快速400×g離心10min。因為有可能中間層中混有一些ficoll,比重增加而細胞不易沉降。

    ⑥PBMC計數,注意存活率應高于90%。配成5×10 6 個/ml的細胞懸浮液。

    ⑦取出0.2ml的懸浮液加入到5ml試管(內含1×10 6 細胞),用熒光標記的單克隆抗體染色,方法如前。洗3次后固定。注意必須先染色后固定,固定后的細胞膜通透性改變,會導致熒光標記的抗體進入細胞中去,而在顯微鏡下觀察的染色效果則和死細胞一樣。當用FCM分析時,則均為陽性而達不到檢驗目的。這也是用FCM分析的細胞存活率應高于90%的原因。

    (4)熒光標記抗體的細胞染色:如前所述,FCM分析被熒光標記的抗體染色的細胞,在選擇熒光染料時必須注意這些熒光染料所需要的激發光波長是否與所使用的FCM的激發光譜相匹配。一般各個公司所采用的綠色熒光染料為FITC,而選用的紅色熒光染料卻不盡相同,有的用TRITC,有的用藻紅蛋白(PE),所需要的激發光譜就不一樣,因而若因匹配不當則會招致熒光抗體所染的細胞分析不出來,這是應該注意的。

      這里的標本染色方法和免疫熒光法相同。下面僅說明一些具體的注意事項:

    ①在用間接法染色時,染色步驟依次為第一抗體→清洗→第二抗體→清洗→紅細胞溶解。為了實驗的方便,將第二抗體也配成每次實驗用10μl。

    ②雙色法:雙色法多用于直接染色法。將分別用FITC和PE標記的抗體各10μl置入同一個含有約1×10 6 /0.2ml的試管內,30min,4℃避光。然后清洗、固定。

      目前不少制備單克隆抗體的公司已將比值有意義的兩種抗體,分別用紅、綠熒光染料標記后,制成一種試劑。如CD 2 —FITC/CD 20 —PE;CD 4 -FITC/CD 8 -PE等。可按說明使用,具體用量為每次實驗10μl。

    ③對照組:眾所周知,免疫組化的染色過程中,陰性和陽性對照是必不可少的。在準備用FCM分析的細胞時,對照標本的制備顯得格外重要。因為一次用FCM分析的樣品可能會很多,甚至多達上百個試管。對同一病人也可能會用到20~30個不同的單克隆抗體。每一個病人都要有相應的陰性對照。陰性對照主要用于儀器分析細胞之前,設立陰性和陽性的分界線。陽性對照主要用于檢查染色方法。陽性對照細胞選自那些已知的細胞和已知的單克隆抗體中的陽性反應最明顯者。陰性對照細胞有以下幾種:

    1)非染色細胞:直接染色法時,用10μl PBS代替與熒光結合的單克隆抗體,其它步驟相同。間接染色法時,分別用10μl的PBS代替第一抗體和熒光第二抗體,其它步驟相同。

    2)使用非特異性的抗小鼠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sIg),代替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這是由于所使用的單克隆抗體來自小鼠,可能造成非特異性的假性反應,因此使用MsIg作為對照。同時還需要注意選擇與實驗用單克隆抗體亞類一致的MsIg。如大部分單克隆抗體為IgG1,也有部分抗體為IgM,所以用MsIg作對照組時,往往使用MsIgG和MsIgM兩種。直接染色法時,用10μl與熒光結合的MsIg,代替熒光單克隆抗體。間接染色時,用10μl無熒光的MsIg代替第一抗體。其它步驟與實驗組相同。

    3)雙染色對照:將各10μl 的分別與紅熒光染料和綠熒光染料結合的MsIgg 或MsIgM,加入到同一個試管,代替熒光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其它步驟相同。

    4)間接法對照:用10μl的PBS代替第一抗體。熒光第二抗體的濃度和使用量均與其它實驗相同,其它實驗步驟也和實驗組相同。

    二、白細胞免疫熒光分析的數據分析

      在儀器調試和校準及標本制備完畢之后,就要做測試和數據分析工作。這里先討論一下有關數據測量和分析的技術問題,而一些醫學應用的具體參數的測量和分析后面做介紹。

      1.0 。 散射和90 。 散射的雙指標的二維圖像分析  可以把0 。 和90 。 散射分別選作二維圖像的X軸和Y軸指標。通過圖中數據點分布把全血分為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粒細胞幾個亞群(圖10-9)。

    圖中, A 、 B 圖的淋巴細胞數大約有 6000 ~ 9000 個; C 、 D 圖約有 2000 ~ 4000 個。分群編號依次表示: ① 紅細胞、死細胞和渣滓; ② 淋巴細胞群; ③ 大顆粒淋巴細胞; ④ 單核細胞; ⑤ 粒細胞。數據是對 1000 個細胞分析得到的。

      若用單指標直方圖,對 PBMC 而言,可以把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分開。見圖 10-10 中的 A 、 B 圖。但對紅細胞溶解后的全血,單指標圖分辨率則不夠了(圖 10-10 的 C 、 D 圖),圖 A 、 B 給出的是經 ficoll 后的 PBMC ;圖 C 、 D 給出的是人外周血白細胞。圖中數字編號所代表的組分和圖 10-9 相同。

      由上可見,在分析紅細胞溶解后的全血時,必須先采用雙指標二維點圖。從圖上也可清楚地看出,粒細胞、未被溶解的紅細胞和一些渣滓,由于不同的體積和致密度,明顯地區別于淋巴細胞和單核細胞從而能把它們分開。看到清楚的細胞分群以后,可以在計算機的顯示屏上將所要分析的細胞畫線框出,并通過指令送入存貯器,以后就可只對框出部分做各種數據分析和深入考查。圖 10-11 就是對雙指標點圖上的淋巴細胞群框定的示意圖。數字所表示的意思和圖 10-9 相同。

    圖 10-10  外周血白細胞及 PBMC 的單指標直方圖

    圖 10-11  雙指標點圖上細胞的框定

    2 .單維直方圖上陰性分界游標設置前面已經強調,在用 FCM 分析時,陰性對照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用非染色細胞,根據前面介紹的雙指標二維點圖的辦法,將某一細胞群框定;然后分別選用綠色熒光( GFL )和紅色熒光( RFL )單指標直方圖。在直方圖上所出現的細胞均為陽性。可用改變 GFL 和 RFL 增益的辦法,將細胞恰好調節 到左側并設立游標(圖 10-12 )。

      然后再測試 MsIg 染色的陰性對照。某些細胞,由于膜上的 Fc 受體可以與對照抗體鼠 Ig 非特異性結合,因而有一定的背景染色,不過這種陽性百分率不應超過 5% 。所以 MsIg 與非染色細胞的分界游標確立后,以后所測試的標本以此為標準,游標位置基本不變。

    圖 10-12  陰陽性細胞分界游標的設置

      MsIg 的紅、綠熒光陰陽性分界游標確立以后,可以測試實驗標本。首先檢查細胞分群情況,然后檢查淋巴細胞群是否落在已輸入計算機的淋巴細胞框定的范圍里。若染色及 FCM 的工作性能都正常,則框定的位置不會改變。然后轉換成熒光直方圖。若為 FITC 標記的細胞,則 GFL 為 X 軸;若為 PE 標記的細胞,則用 RFL 為 X 軸。由于陰陽性分界游標記已確立,細胞陽性率及圖像均顯示于計算機熒光屏上;同時也可選用其它指標和圖像、打印所需的資料等。

    3 .雙染色分析游標設立和熒光校正

    ( 1 )游標的設立:游標設立的原理和單染并無不同,但具體要用二維點圖和二維等高圖來完成。分別選用 GFL 和 RFL 為 X 和 Y 軸。先用不染色細胞測試,將陰性細胞集中在左下角(圖 10-13 )。分別為 X 、 Y 軸設立游標,再用 MsIg 的陰性對照測試。可將 X 、 Y 軸游標略為移動,使位于窗 “3” 內的細胞(陰性)在 95% 以上。

    ( 2 )紅、綠熒光的校正:由于紅色熒光探測器在最佳測試狀態時,會讓部分綠色熒光進入紅色熒光探測器。這是因為一部分細胞發出的綠色熒光波長較長。若用阻斷或濾色的辦法消除進入紅熒光探測器的這部分 GRL ,就會大大地降低 RFL 探測器的靈敏度。因而只好在操作時,通過電子計算機預先進入熒光校正,在 RFL 中適當扣除 GRL 的影響。

      

      通常紅色熒光進入綠色熒光探測器的情況比較光見,圖 10-14 給出 CD 11 -PE ( T 細胞、 RFL )及 CD 8 -FITC ( T 抑制細胞, GFL )雙染細胞在二維等高圖上進行熒光校正的示意圖。 X 軸為 GFL , Y 軸為 RFL ,由 X 軸 Y 軸游標劃分的四個窗的陰陽性和圖 10-13 相同。各窗給出的百分數為該細胞群所占百分比。圖 A 表示未經校正時的情形。窗 “2” 內 31.46% 表示雙陽性細胞,即在 T 細胞中 31.46% 為抑制細胞毒細胞。經過適當校正,可見有兩群陽性雙標記細胞出現( B 圖)。高強度部分為真正的 CD 8 、 CD 11 雙標記陽性細胞;低強度部分屬于 CD 8 綠色陽性細胞( NK 細胞)。此時 “2” 窗中細胞份額減為 7.59% 。需要指出的是校正過度則會使各區的陽性細胞都減少(圖 C )。

      

      

    圖 10-13  雙染色二維點圖上游標的設置

      

    1 區:紅色熒光陽性; 2 區 :紅、綠熒光均為陽性; 3 區:陰性細胞: 4 區:綠色熒光陽性細胞

    圖 10-14 雙染色在二維等高圖上熒光校正

      雙染色的熒光校正是用電子補償電路來完成的。補償時先測定一種染料的熒光,此時除了應該接收該熒光的光電倍增管 PMT 1 有信號輸出外,另一光電倍增管 PMT 2 也常會有微弱輸出。調節 補償器使 PMT 2 的輸出為 0 ;然后再測另一種波長的熒光染料,調 PMT 1 的補償器使之輸出也為 0 ;然后再測另一種波長的熒光的染料,調 PMT 1 的補償器使之輸出也為 0 :如此反復調節 ,使兩種熒光的探測器都獲得補償。實際調節 時用的是一種標準熒光微球,微球上標有已知數量的熒光分子。利用不同的微球可調整、補償不同熒光的測量通道。需要指出的是:當 PMT 高壓有所改變、激光和濾片系統有所變動時,都要對熒光校正做重新補償調節 。

    三、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及其在臨床醫學中的實用意義

      淋巴細胞由于表面特異性抗原的差異可分為四大類(表 10-3 ),這些不同抗原表現型的亞群執行不同的機能。而且某些疾病會選擇性地損傷某些亞群而造成亞群之間的比例失調。根據 FCM 雙熒光分析的結果,現將不同的抗原和不同的機能的淋巴細胞亞群列于表 10-4 。

    表 10-13 主要淋巴細胞亞群的表面抗原

    細胞表面抗原的類型

     

    抗原表現的細胞




    T 協助、誘導細胞

    T 抑制、 T 細胞毒細胞

    NK 細胞

    B 細胞


    獨特的





    CD 3 ( Leu 4 )

    CD 4 ( Leu 3 )

    CD 8 ( Leu 2 )

    -/+

    CD 16 ( Leu 11 )

    CD 19 ( Leu 12 )

    限制性的





    Leu 7

    -/+

    -/+

    +/-

    Leu 8

    +/-

    +/-

    -/+

    +/-

    CD 7 ( Leu 9 )

    +/-

    +/-

    CD 11 ( Leu 15 CR 3 )

    -/+

    -/+

    +:表現的抗原;-:未表現的抗原;+/-:主要亞群有表現的抗原;-/+:抗原僅表現于少數亞群。

    表 10 - 14  淋巴細胞機能性亞群

    細胞群

    細胞機能

    測試的單克隆抗體

    T 細胞

    協助細胞

    Leu 3+ 8 -


    抑制細胞 — 誘導細胞

    Leu 3+ 8 +


    細胞毒細胞

    Leu 2+ 15 -


    抑制細胞

    Leu2 + 15 -


    抑制作用



    抑制 — 誘導細胞

    Leu3 + 8 +


    抑制 -- 增強細胞

    Leu2 + 8 -


    抑制 — 增強細胞(激活)

    Leu2 + 8 - DR +


    抑制 — 效應細胞

    Leu2 + 8 + 15 +


    組織相容限制的細胞毒性細胞



    第一類限制性

    Leu2 + 15 - DR - (7 + ?)


    第二類限制性

    Leu3 +


    第二類反應性

    Leu2 +


    非組織相容性限制的細胞毒細胞



    NK 亞群

    Leu7 + 11 + 15 +



    Leu7 - 11 + 15 +



    Leu7 - 11 + DR +

    B 細胞


    Leu12 + 14 + 16 + DR +



    CR2 + k + 或 λ +


    亞群

    Leu12 + 1 +



    Leu12 + 1 -

      外周血白細胞的機能,特別是淋巴細胞的機能狀態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機體的免疫機能。近幾年來,用 FCM 來測定某些疾病的淋巴細胞及其亞群已成為重要的診斷和預后判斷的指標,如對骨髓、器官移植,白血病、淋巴瘤的診斷和對免疫缺陷病的估價等。測定淋巴細胞亞群的主要依據是在于淋巴細胞表面不同的抗原表現型,而這些表現型又依賴于相應的單克隆抗體而被識別。所以,特異性很高的單克隆抗體結合先進的 FCM ,已為臨床提供了不少非常有用而重要的資料,但被 FCM 所分析的淋巴細胞的整個臨床意義尚未完全認識清楚。隨著更多確定淋巴細胞表現型的試劑的應用, FCM 對診斷和治療計劃的擬定以及預后的估計將會表現出更重要的實用意義。

    1 . T 淋巴細胞亞群的測定如前所述,在使用 FCM 分析時,先用 0 。 散射和 90 。 光散射雙指標將白細胞分為三群: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和粒細胞。在二維點圖上劃出淋巴細胞群范圍后,設立 GFL 的 RFL 單指標的直方圖。命電子計算機僅計數所輸入的淋巴細胞,即劃線框出的那部分細胞。一般計數輸入的細胞可設 1000 ~ 5000 個。直方圖的分析可顯示陽性細胞的百分率。應用輸入細胞數、陽性細胞百分數以及白細胞分類計數,就能得到陽性細胞的絕對值,即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的絕對值。有時 T 淋巴細胞某亞群的絕對值比百分率更為重要,因為它可以表明 T 細胞某亞群的增高和減少。當然,淋巴細胞占白細胞的百分數也是一個重要數據,應當準確測出。

      CD 4 /CD 8 細胞的比值,有時也用于反映病人淋巴系統的機能狀態。不少臨床免疫實驗室已把 CD 4 /CD 8 的值作為常規血檢查的項目。在國際上,淋巴細胞亞群以及 CD 4 /CD 8 并未建立統一數值,各實驗室均需建立自己的標準。平均值一般為 1.73 ~ 2.00 。

      一般而言,影響淋巴細胞亞群的因素較多,如年齡、性別、種族、以及外周圍環境如季節 、藥品等的影響。 T 細胞的絕對值在兒童略高于成人。嬰兒 CD 4 細胞的百分率較成年人高;老年人的 CD 8 略低。正常人在一晝夜內也有周期性的波動:上午 CD 4 略低,下午 4 時之后開始增加,直至次晨,平均波動為 15% ~ 20% 。盡管正常情況下淋巴細胞亞群有所變動,但仍屬正常范圍。某些疾病,如器官移植、免疫疾病、免疫抑制和一些淋巴細胞腫瘤,其淋巴細胞亞群及其比值測量結果均可能偏離正常范圍。

      有工作報道,傳統的 T 輔助誘導細胞( CD 4 + )具有抑制機能,而在 T 抑制細胞毒細胞( CD 4 + )中,有些又具有協助的功能。因此,對原來設想的 CD 4 、 CD 8 的機能分群有所混淆。預計會有新的單克隆抗體再從 CD 4 和 CD 8 的細胞中分出。不過就目前看來,不少臨床免疫實驗室已用 CD 4 /CD 8 比值結合淋巴細胞絕對值對多種疾病的診斷、治療和預后的估計提供了不少有價值的資料。

    2 .艾滋病以及 HLTV—III 感染艾滋病是一種由人類 T 淋巴細胞病毒( HLTV--III )感染而造成的疾病。這種病毒主要侵襲 CD 4 + T 細胞,而導致 CD 4 淋巴細胞減少, CD 4 /CD 8 淋巴細胞比值下降,甚至可低到 0.5 以下。艾滋病多發生在同性戀性行為活躍的男性,這可能與多次重復感染 HLTV-III 有關。對異性性行為活躍的人來講,對 HLTV—IIi 感染的機會也不容忽視。另一種感染的途徑是 HLTV 血清陽性的獻血者對受血者的感染。有部分人血液中 T 淋巴細胞減少, CD 4 /CD 8 比值下降,但 HTLV 血清反應不一定就是陽性。有些人 CD 4 減少不明顯,但 CD 8 有所增加,也會導致 CD 4 /CD 8 的的比值下降。

      對可疑為艾滋病及血清檢驗為陽性的人, T 細胞亞群是分析了解免疫系統被病毒破壞程度的標志。初診時, CD 4 細胞越少, CD 4 /CD 8 值越低者,預后越差。所以經治療后恢復的指標則是 CD 4 細胞數增加, CD 4 /CD 8 比值升高。用熒光標記雙染色的 FCM 分析的結果表明,艾滋病人除 CD 4 和 CD 8 的改變外,同時還可以表現出 OKT 10 陽性細胞增多(圖 10-15 )。病人表現為 CD 8 和 OKT 10 同時增加時,預后比 OKT 10 陽性細胞低的病情嚴重。

    圖 10-15  健康人艾滋病人淋巴細胞表面抗原的比較

    艾滋病人 Leu 3 + 、 Leu 8 - 和 Leu 3 + 、 Leu 8 + 細胞均減少,而 Leu 2 + 、 Leu 8 - 細胞相應增加,

    Leu 2 + 、 Leu 7 + 與 Leu2 3 + 、 Leu 10 + 細胞明顯增加

    3 .白血病和淋巴瘤的表現型 近年來,為了弄清這些腫瘤的病理組織形態、影響治療效果的原因與免疫狀態的相互關系,對于不同類型的白血病和淋巴瘤作為廣泛的細胞表面表現型的研究。

      在診斷方面, FCM 與單克隆抗體結合,可以弄清這些腫瘤的免疫起源,特別是分清 B 細胞性、 T 細胞性或骨髓性腫瘤。同時,還可以證實一些與細胞起源相關的抗原,如普通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抗原( CALLA 、 CD 10 )。另外,可以用適當的試劑從反應免疫過程中來證實單克隆的腫瘤細胞的增殖。

      大部分淋巴系統腫瘤均起源于 B 細胞。而 B 細胞腫瘤常用抗免疫球蛋白的抗體來證實。由于前 B 細胞與漿細胞表面均無免疫蛋白,所以用檢測免疫球蛋白的辦法就只能證實 B 細胞發育中間時期的腫瘤。目前,已有一系列的 B 細胞表面抗原被發現,而可以證實 B 細胞個體發育的各個時期的腫瘤。

      對 B 細胞腫瘤最有價值的抗原是 CALLA 。這種抗原僅存在于 B 細胞正常以育期的前 B 細胞、早期 B 細胞以及 80% ~ 90% 的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因此,抗 CALLA 抗體可以區別淋巴細胞性和髓性白血病。用抗 CALLA 結合其它一些成熟 B 細胞的單克隆抗體,如 CD 19 , CD 20 , CD 24 ( B 4 , B 1 , BA -1 )將能證實大部分 B 細胞來源的腫瘤。圖 10-16 給出了 B 細胞分化的各個時期細胞膜的表現型。來源于 B 細胞的腫瘤和正常 B 細胞的表現型相似,也就是說, B 細胞前身、成熟 B 細胞及最后分化為分泌 B 細胞 — 漿細胞。  

    圖 10-16 B 細胞分化各時期的細胞膜表現型

      由于 T 淋巴細胞來源的腫瘤浸潤性較強,預后較差,并需要多種治療。 T 細胞腫瘤的表現型千變萬化,但大部分均表現 T 細胞抗原 CD 7 ( Leu 9 , 3A )或其它 T 細胞抗原 CD 2 、 CD 5 ( OKT 11 , OKT 1 )。這些抗原與腫瘤的細胞成熟時間有關,因而有助于擬定治療方案。從 FCM 分析的結果表明,非成熟的 T 細胞腫瘤常表現非成熟的 T 細胞抗原,如 CD 1 和 t 10 。而成熟的 T 細胞腫瘤則僅表現成熟 T 細胞抗原: CD 2 、 CD 3 、 CD 5 和 CD 7 。有時也可表現 CD 2 、 CD 8 ,但不會出現在同一個細胞上面。

      由于腫瘤細胞的多種來源,很難避免在腫瘤標本中混雜正常細胞,這給 FCM 的分析帶來技術上的困難。如殘留的紅細胞在 FCM 分析時,落入淋巴細胞框定的范圍內而造成淋巴細胞各種亞群百分率下降。所以在制備標本時,應盡量想法去除紅細胞。另一種污染是正常細胞存在于腫瘤細胞之間,這是一個很頭痛的問題。例如骨髓常被外周血污染,反應性的正常淋巴細胞滲入到腫瘤組織中等,因此估計污染程度對解釋 FCM 分析的資料有一定的意義。因為在 FCM 分析時,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可能由于不同的體積和密度而被分開,根據對污染的估計,仔細分析圖像就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結果。

    4 . FCM 對正常 B 細胞和 B 細胞腫瘤分析   FCM 對正常 B 細胞和 B 細胞腫瘤的分析在免疫學研究和臨床診斷上有著重要的實用價值, B 細胞的某些特征必須使用 FCM 來分析,但是這在 FCM 技術方法中仍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 1 ) B 細胞的標記: B 細胞膜表現免疫球蛋白( SIg )存在于所有成熟 B 細胞。最早的 B 細胞前身,細胞質內含有免疫球蛋白 M ( IgM ),但不存在于細胞膜表面。細胞質內 IgM 的證實以及同時測定細胞表面的 SIg ,對 FCM 是很困難的,當然今后可能會用雙染法來解決這樣的難題。大部分成熟 B 細胞具有 SIgM 和 SIgD ,少量具有 SIgG 和 SIgA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不同的亞群的緣故。但僅以 Ig 的重鏈來分類 B 細胞是不可靠的,因為 B 細胞可以從膜表面的 IgM 逐漸轉變成 IgG ,因而從重鏈著手無法把 B 細胞分類。大部分 B 細胞腫瘤也表現出帶有 SIgM 和 SigD 。隨著 B 細胞逐漸轉變成漿細胞,膜表面 Ig 逐漸喪失,在細胞質內又出現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與重鏈相反, B 細胞的整個發生期只有一種 k 或者 λ 輕鏈, B 細胞腫瘤克隆僅表現一種輕鏈,因此通過在 FCM 上顯示的不平衡的輕鏈表現可以確定 B 細胞腫瘤。測定方法見( 3 )。

      用 SIg 的最大缺點是它的 “ 嗜細胞性 ” ,因為正常 B 細胞、自然殺傷細胞( NK )、激活 T 細胞以及所有巨噬細胞均有 Fc 段受體,因而可以不同程度地與抗 SIg 單克隆抗體的 Fc 段結合而產生非特異性的結果,因此選擇抗體時,應使用已被胃蛋白酶消化過的、 Fc 段也被去除的、僅留下來的 F ( ab' ) 2 。

    ( 2 ) FCM 測定 B 細胞的臨床指證:

    ①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可以是先天性或獲得性的。低丙種球蛋白白血癥和無丙種球蛋白白血癥常伴有免疫球蛋白分泌的紊亂,因此有必要分析 B 細胞。

    ② 淋巴瘤:非何杰金氏病的淋巴病, 80% 來源于 B 細胞。因而一旦懷疑為淋巴瘤,就應仔細用 FCM 對 B 細胞的表現型進行分析,可以分析血、骨髓、以及活檢淋巴結等。首先確定腫瘤細胞的來源: B 細胞性( CD 20 + , SIg + )或 T 細胞性( CD 3 + )。也有可能某些淋巴病來源于單核細胞( CD 11 + )成裸細胞而表現出非 T 非 B 。一旦確立為 B 細胞來源后,就應更進一步分析克隆增殖的性質:單克隆、少克隆、或是多克降珠。單克隆性的增殖往往是腫瘤的標志。可以用 SIg 的輕鏈和重鏈分別加以測試,往往輕鏈比重鏈更有價值。在不久的將來,或許可以直接用免疫球蛋白的基本加以鑒別。

      對 B 細胞亞群的確定,目前并未定論,但某些 B 細胞被 CD 5 ( T 1 , OKT 1 )染色。正常 B 細胞中這些細胞較少,而多見于慢性淋巴性白血病和骨髓移植后的免疫缺陷時期。在 B 細胞的腫瘤病人中, 10% 的也可以出現 CD 20 ( B 1 )陰性反應,這是 B 細胞成熟而將分化為漿細胞的標志。在異常 B 細胞上,往往有一些 B 細胞的標記缺失或其它表現型出現,因而對異常 B 細胞的 FCM 的分析尤為重要。圖 10-17 顯示 CD 19 —FITc ( B 細胞)和 CD 5 -PE ( T 細胞)雙染色的假三維圖像分析。 X 軸為綠色熒光的 Leu 12 (B 細胞 ) , Y 軸為紅色熒光的 PE—Leu 1 (T 細胞 ) 。從圖中可見,有較多的細胞表現出 Leu 12 + t Leu 1 + , 陰性區內為 NK 細胞和紅細胞等。   

    圖 10-17  異常 B 細胞雙染色的假三維圖

      

    ( 3 ) k-λ 測定 B 細胞克隆: k 、 λ 測定法是一種從正常 B 細胞中測定少量 B 細胞克隆生長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若有 B 細胞克隆存在,將改變某一種輕鏈( k 或 λ )的熒光強度的分布。若輕鏈為 k 的 B 細胞生長,則抗 k 的抗體能測試出這種變化,而抗 λ 的抗體的測試沒有任何改變。正常情況下, B 細胞的 k 和 λ 的熒光強度分布是一致的(見圖 10-18 )

      

    圖 10-18 k-λ 克隆的測定

      正常情況, B 細胞輕鏈分布圖像,一致 κ 和 λ 的波形沒有區別。但在異常時,若有單克隆生長, κ 鏈有分布則與 λ 不一致,在總和的曲線形態上也會產生差異。

      在實際應用中,血液、體液、組織細胞的懸浮液效果均較好,而對于骨髓,大量細胞的非特異性標記會影響測定的結果。這里面必須強調,正常 B 細胞中的克隆細胞生長并不意味著它們必然是腫瘤細胞,還必須結合其它指標再做結論。不過這種方法對確定腫瘤細胞的存在、細胞發育階段、以及經治療后病情控制的狀況等,都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資料。

      以上僅限于從外周血的白細胞分析這一側面介紹了 FCM 的某些疾病中的臨床應用。其實,它也僅只是問題的一個部分。例如,有研究工作表明: CD 34 抗原在由紅系、巨核系、粒系和巨噬細胞三個細胞成株單元組成的成株細胞中有所表現。 CD 34 + 細胞在人的骨髓細胞中約占 1 ~ 4% ,而在外周血中卻探測不到。又如, NK 細胞近來被認為可能和人類的某些疾病的發病機理有關,對 NK 細胞的測量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的免疫監測的重要參數和有效的預后征狀的指示。以前是用放射性的 51 Cr 的釋放來檢測 NK 敏感的靶細胞的毒理學活性從而評估 NK 的功能的,而采用熒光探針 CFDA ( car - 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標記則可用 FCM 技術更為安全可靠地進行測定。有報告指出,健康男人的數值為( 67.1±22.7% ) % ,健康女人為( 63.9±20.0% );患有婦科癌腫病人則為( 38.5±23.1 ) %, 明顯偏低。這些工作表明, FCM 的技術從免疫組織化學角度還會有所發展。在第二節 我們曾簡單介紹了流式細胞分析技術在生物醫學工程中應用的一些技術途徑,這也可以啟發我們借助于 FCM 來提高免疫組織化學的分析能力。可以預見, FCM 一定會成為免疫組織化學的一項重要的技術工具,并將在醫學科研和臨床應用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附【美國 Becton –Dickinson 公司可提供的 FCM 標準】熒光微球( Fluorescent beads );雞紅細胞核( Chicken erythrocyte nu - clei )和小牛胸腺細胞核( Calf thymocyte nuclei ),用于 DNA 測量的質量控制;單克隆抗體試劑;以及用于免疫表型( immunopheno - typing )和其它臨床應用的藥盒。

      參考文獻

    1 . Holm DM, et al . An improved flow microfluoremeter for rapid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