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剛回國不久的丁云杰輾轉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為0805研究組的組長。
之后的20年里,丁云杰的組長職務一直沒變,變化的是,這支研究組越來越“富足”。
丁云杰
不急不躁 做原創技術
11月底,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0805研究組組長丁云杰帶著研究組成員,參加了中科院“變革性潔凈能源關鍵技術與示范”A類戰略先導專項重大科技任務“合成氣制高碳醇”科技成果鑒定會的答辯。面對鑒定委員會專家們的提問,丁云杰對答如流。
鑒定委員會給出評價:“合成氣制高碳醇鈷-碳化鈷基催化劑……屬于原創性技術,指標先進,應用性強,居國際領先水平。同意通過鑒定。”
專家組認為,這個項目將為以高碳醇為原料的精細化工行業,提供廉價而充足的原料來源,扭轉我國高碳醇生產原料、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而核心關鍵技術,就是丁云杰和團隊成員在2004年研制出的鈷-碳化鈷催化劑。從理論到實驗室小試,再到工業試驗,催化劑技術的產業化道路,他們走了15年。
在事事求“快”的時代,用十年甚至二十年研發、轉化一項新技術,是丁云杰和他的團隊成員們早已習慣的事。盡管看上去很“慢”,但卻正是在這種不急不躁的心態-,丁云杰帶著0805組,成功研制轉化出三項原創性技術。
0805,是大連化物所按常規給“碳一化學與精細化工催化研究組”設置的編號。年輕時的丁云杰,在這個誕生于80年代的研究組里,完成了最初的學術訓練,并在1991年拿到博士學位。此后,丁云杰去了浙江大學,并在1995年前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做博士后。
1999年,丁云杰從美國回國,回到了最初的地方。“與在大學里帶學生、發論文不一樣,研究所是做‘大事’的地方。”丁云杰說。
20年來,丁云杰在0805組主持完成了一件件“大事”——1萬噸/年乙醇胺臨氫胺化制乙撐胺工業化項目投產,成為我國在此領域第一套自主設計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化裝置;合成氣制合成油15萬噸/年成套技術示范試驗、15萬噸/年合成氣制混合伯醇聯產液體燃料工業性中試項目,進入低負荷運行;2萬噸/年對苯二甲酸二甲酯加氫制1,4-環己烷二甲醇工業化項目,在江蘇張家港成功投產并穩定運行……
痛定思痛 向課題“動刀”
其實,在丁云杰剛回到0805組時,那個年輕的團隊并不像如今這般順風順水。
就在丁云杰剛接手的0805組后不到一年,0805組接到了大連化物所的“黃牌警告”——年度考核評價位列全所研究組倒數第一。伴隨“黃牌警告”一起的,是研究組所有職工停發三個月工資。
身為研究組組長,丁云杰壓力倍增。痛定思痛,他開始反思研究組問題。
過去,多數研究跟著國際風向走,國外什么熱就做什么。如此一來,創新能力的提升不顯著,成果轉化工作也如無米之炊。
于是,丁云杰決定,不再給國外做“打工仔”,向課題方向“動刀”。
在課題的重新規劃布局方面,丁云杰帶領團隊把目標鎖定在趕超世界一流、解決國內急需的關鍵技術上。他定下了兩條標準,一是做國家急需的技術,二是做國外已有但對我國封鎖的技術。按照這兩條標準,0805組對課題進行了重新洗牌。
丁云杰心里清楚,這類課題做起來難度很大,但他也堅信,“下狠心做下去,一定能成”。
一個項目從實驗室小試,經中試,再到工業化,要克服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難。而丁云杰按照兩條標準定下的課題方向又都是沒有經驗可借鑒的。
面對困難,唯一的辦法就是兵來將擋。工業化裝置試運行期間,丁云杰經常在工廠一待就是十幾天甚至二十幾天,每天和工人們一起出現在生產第一線。遇到問題就和相關人員討論至深夜,想方設法以最快的速度解決問題,以降低工廠的運行成本。
在生產一線,丁云杰和課題組成員們幾乎沒有任何節假日。工人們三班倒,還有休息的時候,而這些科學家們卻拿不出一點時間休息。飛機場、生產一線、賓館都變成了丁云杰的辦公室。為了節約時間,丁云杰還特意將午夜和凌晨的飛機作為出差首選,因為這樣就不會耽誤第二天開會或者上班。
日復一日 練就“真本事”
有些人好奇:“為什么0805組的項目一投產,就常常有幾億甚至幾十億的產值?”
比方說,2011年8月,丁云杰主持研制的國內首套乙醇胺(MEA)臨氫氨化生產乙撐胺(EDA)裝置開車成功,平穩運行近7年后,實現產值超16億元。在此基礎上,他們又新建了1套年產3萬噸的乙撐胺裝置,總產值超過24億元。
在日復一日的摸爬滾打中,丁云杰早已總結出了一套經驗。
“開展應用研究,一是要尋找適用于我們技術特點的企業作為合作伙伴,同時企業還要具有豐厚的經濟基礎;二是要以開放的心態與外單位進行強強聯合,讓有經驗的專業單位為我們需要解決的技術鏈中專業難題,以縮短研發時間,減少技術鏈上的瓶頸;三是要解決從‘科學語言’向‘工程語言’轉換的問題,只有精通了這兩種‘語言’,才擁有了推動科學技術向工程應用的‘真本事’。”丁云杰說。
不僅如此,丁云杰還反復跟研究組成員們強調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基礎研究的主要意義在于從大量研究信息中鑒別真偽,獲取和理解研究的概念和精華,從原子、分子水平上理解化學反應,為可能出現的原始創新提供基礎與積累。”丁云杰說。
在這樣的思路下,20年來,丁云杰帶領科研團隊開發出多項工藝技術,已有8項技術實現了工業示范或工業化,年總產值超過20億元,還有6項技術正在進行工業示范或工業化。此外,研究組還發表了近200篇論文,申請了250余件ZL,授權ZL超70多件,授權ZL中還包括5件國際ZL。
如今,雖然依舊顛簸忙碌,但丁云杰內心富足。“我們做的事情是有意義的,未來,我們要將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應用在祖國的經濟建設上。”丁云杰說。
1999年,剛回國不久的丁云杰輾轉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為0805研究組的組長。之后的20年里,丁云杰的組長職務一直沒變,變化的是,這支研究組越來越“富足”。......
1999年,剛回國不久的丁云杰輾轉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為0805研究組的組長。之后的20年里,丁云杰的組長職務一直沒變,變化的是,這支研究組越來越“富足”。......
1999年,剛回國不久的丁云杰輾轉來到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成為0805研究組的組長。之后的20年里,丁云杰的組長職務一直沒變,變化的是,這支研究組越來越“富足”。......
丁云杰1985年畢業于杭州大學化學系;1991年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91~1995年在浙江大學化學系工作;1995~1998年在美國TexasA&M大學化工系從事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