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12-30 16:09 原文鏈接: Science:宿主細胞利用芳烴受體偵查細菌群體感應信號

      細菌感染不會自動導致疾病;許多細菌只有在大量出現時才變得危險。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的研究人員發現宿主細胞具有一種受體,它不能識別細菌本身,但可以偵察細菌之間的通訊。當有大量細菌存在時,宿主就會使用這種受體來記錄它們分泌的稱為毒力因子的致病性物質。相關研究結果近期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Host monitoring of quorum sensing dur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fection”。

    圖片來自Science, 2019, doi:10.1126/science.aaw1629。

      就環境中的機會性病原體而言,這種感染的臨界閾值特別高:只有當它們大量出現和/或產生致病性物質時,它們才能使人不知所措。

      銅綠假單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就是這樣的一種細菌。每個人都經常接觸到它,這是因為它主要存在于水管、洗手盆和其他類似的地方。但是,大量的銅綠假單胞菌會導致嚴重的疾病。它們通過形成致病性物質來做到這一點,這就使它們能夠在宿主中站穩腳跟并造成損害。這種細菌很容易引起肺炎、傷口感染或菌血癥和血液中毒,尤其是在醫院患者中。鑒于這種細菌對抗生素具有高度抵抗力,這些疾病極難治療。

      銅綠假單胞菌是如何決定何時適合發起攻擊的呢?它們通過稱為“群體感應分子”的小分子進行相互交流。僅當這種細菌達到足夠的密度時,它們才會產生致病性物質和粘液分子,從而保護它們免受抗生素和宿主自身免疫系統的攻擊。

      這對于細菌來說是有意義的,這是因為只要不需要粘液和毒力因子,它們的產生僅意味著不必要的能量消耗。另一方面,在真正的攻擊中,能量消耗是值得的,這是因為只有這樣,它們才能成功感染宿主并將其用作“滋生地”。

      觀察細菌之間的交流

      論文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感染生物學研究所的Stefan Kaufmann及其研究團隊發現宿主細胞能夠借助于一種稱為芳烴受體(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的受體觀察到銅綠假單胞菌之間的交流。這種受體檢測群體感應分子,使得宿主細胞能夠檢測到這種細菌何時準備發起攻擊。論文第一作者Pedro Moura-Alves解釋道,“通過這種刺探行為,宿主細胞能夠在需要抵御這種細菌攻擊的時候激活免疫系統。”

      實際上,在銅綠假單胞菌達到它們的群體感應水平之前,這種受體竊聽這種細菌之間的交談;對群體感應的早期階段進行檢測,抑制芳烴受體,從而阻斷宿主免疫防御的過早啟動。Kaufmann說,“這對宿主是有效的,這是因為它節省了能量,讓少量的細菌單獨存在,前提是它們不會造成任何損害。只有當它們達到臨界數量時,才有足夠的能量進行防御。”這也有助于阻止由免疫系統反應引起的附帶損害。

      因此,宿主不僅可以識別是否存在細菌,而且這些結果還表明,它也記錄了它們的數量增加的方式,以便對感染的不同階段做出反應。

    相關文章

    新型“雙功能”抗菌肽可對抗細胞內細菌

    近日,東北農業大學單安山教授團隊成功構建了兼具抗菌活性和細胞穿透活性的“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用于對抗細胞內細菌,相關成果發表在《先進科學》上。“雙功能”自組裝納米抗菌肽的性能。東北農業大學供圖隨著......

    細菌的“鐵博弈”,為多領域應用打開思路

    在人類肉眼難以察覺的微觀世界中,微生物無處不在,它們之間的博弈與互動構成了復雜的生態系統網絡。鐵是微生物維持生存的必需元素,也是微生物之間的博弈互動所爭奪的核心稀缺資源。然而,微生物在鐵元素博弈中遵循......

    國際專家團隊呼吁警惕鏡像細菌潛在風險

    近日,包括天津大學生物安全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北洋講席教授張衛文在內的一個由國際頂尖合成生物學家組成的國際專家團隊在《科學》發文,呼吁謹慎并采取集體行動來解決鏡像細菌發展帶來的潛在風險。據介紹,“鏡像細......

    皮膚表面細菌“化身”活體疫苗

    想象一下,有一款新型疫苗,接種時不需要用針扎進肌肉注射,只需在皮膚上涂抹一種乳膏,使用起來毫無痛感,不會引起發熱、腫脹、發紅或手臂疼痛。人們無需排隊等待接種,而且其價格低廉。據最新一期《自然》雜志報道......

    “鏡像細菌”研究引發隱憂

    科學家擔心,人造細菌會從培養皿中“逃脫”,從而引發一場全球瘟疫,屆時地球上的生命將無法抵御。近日,38位科學家在《科學》發文呼吁,世界各國政府應該停止資助并禁止有關“鏡像細菌”的研究,因為這種細菌的化......

    我國科研人員發現細菌免疫新機制

    無論是人類還是細菌,生命過程中都會面臨病毒的威脅。你知道嗎?細菌雖然比人類簡單,卻也有自己的“免疫系統”用來保護自己免受感染。北京時間12月13日,中國藥科大學藥學院藥理系、重慶中國藥科大學創新研究院......

    細菌耐藥性控制研究再獲新進展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先進科學》在線發表了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趙興洪/萬紅平團隊的研究論文,該研究成果成功利用仿噬菌體策略增強了肽類抗生素的治療效能,為細菌耐藥性控制提供了新策略。這是該團隊繼今年6月......

    細菌納米復合材料如何對抗腫瘤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腫瘤中心教授陳念永團隊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發表論文,揭示了細菌可以通過多種策略與納米材料偶聯,在抗腫瘤治療中發揮多種作用。腫瘤生物學復雜性和異質性阻礙了有效癌癥治療方法的開發......

    牙刷上有600多種噬菌體,殺死耐藥細菌或有新方法

    圖片來源: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科技日報訊(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在人們常用的牙刷和淋浴噴頭上,發現了600多種能夠感染細菌的病毒,其中不乏許多未被人類發現的“新面孔”。研究團隊表示,這些病毒對人類并......

    腸道菌群里的核心成員被找到有望為精準醫學帶來顛覆性變革

    上海交通大學與美國羅格斯大學微生物組與人體健康聯合實驗室牽頭的研究團隊,首次找到了腸道菌群里面的核心成員。該研究成果10月7日晚在線發表于《細胞》雜志。構建“蹺蹺板”模型該研究負責人、微生物組與人體健......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