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免疫球蛋白 IgA
增高:慢性肝病,亞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結核、真菌感染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類風濕性關節炎),囊性纖維化,家族性嗜中性粒細胞減少癥,乳腺癌,IgA腎病,IgA骨髓瘤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癥,免疫缺陷病,選擇性IgA缺乏癥,無γ-球蛋白血癥,蛋白丟失性腸病,燒傷等。抗IgA抗體現象,免疫抑制劑治療,妊娠后期等。
2、免疫球蛋白 IgD
增高:慢性感染,結締組織病,某些肝病,葡萄球菌感染,IgD骨髓瘤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IgD缺乏綜合癥。
3、免疫球蛋白 IgE
增高:某些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血清病,應變性亞敗血癥,變態反應性腸病等),某些藥物(如金劑,汞劑等),哮喘,高IgE血癥,IgE骨髓瘤等。
降低:惡性腫瘤晚期,無γ-球蛋白血癥等。
4、免疫球蛋白 IgG
增高:慢性肝病,亞急性或慢性感染,結締組織疾病,IgG骨髓瘤,無癥狀性單克隆IgG病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癥,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癥,選擇性IgG缺乏癥,蛋白丟失性腸病,腎病綜合癥,強直性肌營養不良,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5、免疫球蛋白 IgM
增高:胎兒宮內感染,新生兒TORCH癥群,慢性或亞急性感染,瘧疾,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支原體肺炎,肝病,結締組織疾病,巨球蛋白血癥,無癥狀性單克隆IgM病等。
降低:遺傳性或獲得性抗體缺乏癥,混合性免疫缺陷綜合癥,選擇性IgM缺乏癥,蛋白丟失性腸病,燒傷,抗Ig抗體綜合癥(混合性冷球蛋白血癥),免疫抑制劑治療等。
6、補體
血液補體含量與活度在許多病理情況下都會發生變化。所以,臨床上應動態觀察補體水平的變化。補體含量下降并不一定代表免疫功能障礙或免疫缺陷,因為在缺血、凝固性壞死和中毒性壞死時,組織能釋放較多的蛋白分解酶,導致補體溶血活度和補體組分的下降。
血補體濃度升高:見于各種炎癥性疾病及阻塞性黃疸,急性心肌梗塞,潰瘍性結腸炎,糖尿病,急性痛風,急性和急性甲狀腺炎,急性風濕熱,皮肌炎,多發性肌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結節性動脈周圍炎等。
血補體水平下降:主要見于先天性C1酯酶抑制物缺乏,先天性C2缺乏,C3缺乏,C1q缺乏,外源性支氣管哮喘(C4減少所致),血清病樣反應,SLE(補體總活度和C3下降),鏈球菌感染后腎炎,慢性膜增殖性腎炎,冷凝集素溶血性貧血,惡性瘧疾和急性病毒性肝炎等。
7、γ-干擾素(γ-IFN)
干擾素具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調節等作用。 降低:免疫缺陷性疾病,惡性腫瘤及應用糖皮質激素,細胞毒藥物等時。 升高:再生障礙性貧血。
8、冷球蛋白試驗
陽性:見于各種原因所致的冷球蛋白血癥,如多發性骨髓瘤,網狀細胞增多癥,SLE,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淋巴瘤,結節性多動脈炎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等。
9、免疫復合物
腎臟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慢活肝、肝硬化等),感染性疾病,腫瘤,免疫異常疾病(SLE、類風濕關節炎等),內分泌疾病等均可檢出。
10、C-反應蛋白(CRP)
CRP是一種急性疾病的反應性蛋白,在炎癥或組織破壞時,血中濃度升高。見于細菌性炎癥(顯著升高),風濕熱,急性心肌梗塞,燒傷,腎移植排斥反應等。
由我國國家生物醫學分析中心南湖實驗室李慧艷、張宇程和周濤領銜的研究團隊,在頂級期刊《細胞》上發表一項重磅研究成果。他們首次發現,起源于左側胸椎第8–13背根神經節的痛覺神經元,會沿著血管在脾臟中蔓延,......
體液免疫依賴于記憶B細胞以及長存活期的效應B細胞(漿細胞)的發育,盡管一些記憶B細胞在生發中心形成以前,經過T-B細胞的初次互作就能夠產生,但大部分記憶B細胞依賴于淋巴結的生發中心。生發中心細胞的動態......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旁觀者B細胞和誘導共刺激分子ICOS驅動了輔助性T細胞運動,使其遷移到了濾泡區。研究人員以“FollicularT-helperce......
來自清華大學、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的研究人員在新研究中證實,旁觀者B細胞和誘導共刺激分子ICOS驅動了輔助性T細胞運動,使其遷移到了濾泡區。研究人員以“FollicularT-helpe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