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1-14 15:06 原文鏈接: 全球塑料循環體系演化與我國的應對策略

      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我國自2018年12月31日起全面禁止廢塑料等洋垃圾進口。此項禁令對現有的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產生了巨大沖擊,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傾瀉垃圾的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對長期依賴進口廢塑料的我國再生塑料產業發展模式也產生了深刻影響。

    image.png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此背景下,我們有必要全面認識和預判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演化趨勢,明確我國在這一循環體系中的角色定位,探明我國再生塑料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和關鍵策略。

      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呈現四大特征

      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由塑料的生產、消費、回收和貿易等部分組成。其中,廢塑料的回收利用是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形成的關鍵。1980年以來,隨著廢塑料產生量的快速增長,各國紛紛出臺塑料回收和再生政策,構建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實現塑料的閉路循環也成為全球共識。總體而言,當前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呈現四大特征:

      首先,全球塑料生產和循環規模快速擴張。塑料的全球大規模生產與使用大約始于1950年。截至2015年底,全球塑料年產量達到3.22億噸,累積產量達到83億噸。如果沒有全球性的禁止塑料公約或規則,預計2050年全球塑料累積生產量將增長到260億噸。同時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參與全球塑料循環的國家數量日益增多,各類塑料制品的全球貿易網絡也越發復雜。參與廢塑料貿易的國家已由1976年的20多個增加到2016年的120多個。

      其次,全球廢塑料的循環利用率不到10%。目前,大多數廢塑料沒有得到有效循環利用。根據美國學者的研究:截至2015年,全球累計已產生63億噸廢塑料,其中12%被焚燒,79%被填埋或廢棄到自然環境,只有9%被循環利用。如果不能提高塑料的回收利用率,預計到2050年累計將會有120億噸的廢塑料被填埋、焚燒或丟棄到自然環境,可能引發嚴重的海洋、大氣和土壤污染。

      第三,塑料的循環利用具有積極和消極的雙重影響。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可以帶來資源和環境的雙重效益,一方面,廢塑料的循環使用可以減少石油或生物基原材料的消耗,帶來資源節約效益;另一方面,與利用石油生產原生塑料相比,利用廢塑料生產再生塑料具有降低能耗和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環境效益。然而,由于管理水平和技術工藝落后,在塑料回收利用的過程中也可能產生多種區域性的環境影響和健康風險,給部分國家和地區的自然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辯證和綜合地分析再生塑料產業的成本和效益:既不能只強調其資源節約和碳減排的效應,也不能只看到其在某些區域造成的負面影響。

      最后,全球廢塑料的貿易格局快速轉變。自1977年以來,全球廢塑料貿易的數量不斷增長。1992年-2016年期間,全球所有國家廢塑料總出口量從91萬噸增加到1559萬噸。在這一貿易體系中,各國的角色不盡相同,總體呈現以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廢塑料的重要特征。就單一國家而言,其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角色與其經濟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比如,日本在2000年以前曾是廢塑料的進口大國,但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現已成為廢塑料的出口大國。中國曾經是毫無爭議的全球廢塑料消納基地,但也可能經歷類似的轉折。在我國禁令頒布后,發達國家的廢塑料可能會向印度、東南亞、非洲等發展中國家進一步轉移,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將面臨重大調整。

      我國應對全球塑料循環體系變革的策略

      中國是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和建設者。由于擁有龐大、成熟和完整的塑料再生產業體系,我國在全球塑料循環體系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出口量基本為零的情況下,1987年-2017年期間,我國累計進口廢塑料1.7億噸,占世界總出口量的72%。伴隨著廢塑料進出口貿易帶來的污染物流動,我國很大程度上承接了來自發達國家的環境污染轉移,特別是廣東清遠等區域為處理發達國家的廢塑料付出了巨大的生態環境和人群健康代價。

      同時,我們要看到,中國本土廢塑料產生量的增長可能成為全球塑料循環體系的一個新挑戰。近年來,隨著外賣和快遞產業的飛速發展,中國本土產生了越來越多的塑料垃圾。但由于我國垃圾分類和回收體系尚不夠健全,大量塑料被廢棄。值得期待的是,我國國內廢塑料的回收率逐年上升,2018年廢塑料的回收價值高達1190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國廢塑料來源本土化的步伐。同時,我國企業也在積極融入世界塑料循環大體系,加快產業和技術向塑料來源國和貿易承接國的轉移,以新的方式為全球塑料循環做出積極的貢獻。

      廢塑料是重要的可再生資源,具有極高的循環利用價值,但在回收和利用過程中也會帶來一定的環境問題。目前對塑料進行循環利用已成為全球共識,如何平衡其資源和環境雙重屬性成為建設全球塑料循環新體系的重要挑戰。在此大變局下,建議我國在以下5方面作出應對:

      一要積極參與全球塑料循環體系建設。要建立健全廢塑料制品的品位和價值清單,堅定不移地禁止低值劣質廢塑料的進口。2018年禁令實施后,全球廢塑料貿易格局發生變化,長期嚴重依賴進口的再生塑料企業可以考慮通過與海外地區合作,在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的同時進行部分產業和技術的轉移,建設與廢塑料來源地以及我國塑料消費市場聯動的海外再生塑料生產基地,形成全球性的塑料循環經濟系統。

      二要完善和提升國內廢塑料回收體系。為了建設國內廢塑料正規回收體系,填補我國塑料行業的資源短缺,應該開發前端發展智能管理體系,實現“生產者處理,購買者交回,消費者收集”的管理模式;大力宣傳垃圾分類知識,實現塑料的正確投放;結合“互聯網+回收”方式,構建中國特色環境押金制回收體系;制定相應的制度完善回收體系,實現集約、系統型的回收方式。

      三要建立再生塑料流向和污染監管系統。廢塑料的回收利用需要前端收集和后端加工再生企業共同配合,但目前大部分廢塑料均流入非正規回收再生企業,易造成嚴重的環境影響。為了推動再生塑料產業朝著集約、清潔型發展,需要完善企業生產鏈,建立信息監管和流向系統,從資源獲得環節優先支持正規資源回收企業的發展;依托流向監管系統,實現廢塑料的回收利用和污染物的集中控制和削減。

      四要提高塑料行業科技和環保水平。在塑料全產業鏈上提高科技水平,建議在塑料生產加工環節,對不具有回收利用價值的產品進行延長使用壽命的加工,以減少廢棄量;在應用環節提倡循環使用,為相關再生材料和制品尋找合適的終端應用途徑;在消費環節進行科學設計,提倡使用可生物降解的材料;在廢物處理環節發展化學回收技術,盡可能在高分子態回收利用,促進塑料循環再生和高值利用。

      五要構建塑料大數據平臺。廢塑料回收本地化逐漸成為維持我國企業正常運行的重要途徑。但由于不同品類塑料的流向數據不便于統計和管理。有關部門應通過整合各方數據,建立塑料大數據平臺:借助物質流分析方法,定量和動態追蹤塑料在社會中的來源和去向,明確塑料生產和消費的數量、結構及其空間分布;借助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研究塑料全生命周期階段的環境影響,找出優化再生塑料的生態環境風險及效益的方案;構建我國廢塑料排放清單,闡明廢塑料循環再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和貢獻,推動我國塑料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升我國塑料產業的國際話語權。


    image.png


    相關文章

    1.67億年前化石骨架揭示爬行動物演化

    中新網北京10月27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古生物學論文,研究人員描述了來自中侏羅世(約1.67億年前)蘇格蘭的一個早期爬行動物的近完整骨架化石,這件化石或能增進人們對決......

    新研究揭秘“從魚到人”的關鍵環節

    這些新發現揭示了早期有頜類崛起的過程——最遲到4.4億年前,有頜類各大類群已經欣欣向榮;到了志留紀晚期,更多樣、更大型的有頜類屬種出現并開始擴散到全球,開啟了魚類登陸并最終演化成為人類的進程。朱敏中國......

    “接棒”老科學家他破譯植物演化歷史“密碼”

    黨的十八大以來,云南各族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共同奮斗,彩云之南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保持較快增長,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十年,云南省經濟總量在全國排位從第24位躍升到第18位。今年上半年,全省地區......

    石菖蒲及單子葉植物祖先基因組演化研究獲進展

    2022年7月14日,NaturePlants在線發表了來自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王青鋒、陳進明團隊與法國合作者的重要成果,公布了單子葉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藥用植物石菖蒲(Acorustat......

    胸孔亞派蟹類系統演化研究獲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沙忠利課題組在胸孔亞派蟹類系統演化方面獲得新進展。該研究首次基于線粒體基因組揭示了胸孔亞派四總科的系統進化關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FrontiersinMarineScien......

    南海西北陸緣峽谷形成演化及斷層運動學新進展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OMG)研究員李偉帶領的海底地貌與沉積動力學研究團隊,在南海西北部海底峽谷形成演化和大陸架正斷層演化過程方面分別取得創新性進展。相關研究成果近期分別......

    追上半人馬天體“讀取”太陽系形成演化歷史信息

    在木星軌道和海王星軌道之間,潛伏著數以萬計由冰塊和巖石組成的小天體。這些小天體偶爾會受到木星引力擾動的影響,被拋入太陽系內部,飛向太陽和地球。這類小天體被認為是許多木星族彗星和近地彗星的來源,由于其同......

    距今約2.44億年最古老肋鱗裂齒魚類化石現身云南

    10月中旬,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在云南三疊紀海相地層發現世界上最古老的,距今約2.44億年的肋鱗裂齒魚類化石,這是在亞洲首次發現該魚類化......

    新研究觀測到活躍黑洞的熱氣體演化細節

    Nest200047系統中心活動超大質量黑洞的熱氣體。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觀察到來自活躍黑洞的熱氣體的演化細節。這些結構讓人強烈地聯想到火山噴發產生的煙霧流。此類黑洞的活動對星系演化和黑洞所在的星系際環境......

    研究揭示竹子莖稈快速生長的遺傳機制

    演化創新(evolutionaryinnovation)貫穿于整個生命之樹(TreeofLife),如被子植物的花和鳥類的羽毛分別為植物和鳥類開拓和適應新的生態位提供了重要前提,其如何產生是演化與發育......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