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的科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最新研究發現,一些新型溴代阻燃劑、全氟烷基化合物等有毒有害物質首次在北極高緯度海區出現。
參與本次科考、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的蔡明剛博士說,這些新型持久性有害污染物對生物和人類多具有致畸、致癌以及內分泌干擾等特征,它們對北極地區環境和生態系統的影響應當引起更多關注。
據介紹,自中國開展北極科考以來,尤其是2008年和2010年開展第三、第四次北極科考后,科學家在海洋大氣化學等多個學科領域獲得大量重要樣品,通過后續樣品處理和數據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北極地區污染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
蔡明剛說:“從已有研究結果看,以有機氯農藥為例,自上世紀80年代這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被禁止生產及使用以來,這類物質在北極海水中的濃度呈現不斷下降趨勢。”
一直以來,北極地區就是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最敏感的區域,也是北半球人類活動產生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主要“埋葬地”。專家認為,隨著北極環境快速變化、海冰融化加劇以及人類活動增加,北極海域可能逐漸從一些傳統污染物的“匯集地”變為“源頭”。
蔡明剛進一步解釋說,中國科學家對大氣和海水中傳統持久性污染物進行了實際觀測和模型預測,最新結果顯示原有平衡可能已被打破,包括多種有機氯農藥在內的污染物通過海氣交換重新釋放進入大氣,進入食物鏈從而傳遞進入北極高等生物甚至人體中。
“北極地區海洋環境問題研究不是區域問題,世界各國在北極海洋環境研究與保護方面的合作應進一步加強,”蔡明剛說。
8月2日,中國第五次北極科考隊穿越北極東北航道首次到達北冰洋大西洋扇區進行海洋調查。這次調查歷時10天,共完成17個站位的多學科綜合科考任務,在中國極地科考史上具里程碑意義。蔡明剛說,這些定點站位和走航觀測將為中國首次開展大西洋、太平洋洋流和大氣輸送對污染物傳輸機制影響的研究提供重要技術支撐。
9月13日,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學術期刊《自然-通訊》最新發表一篇氣候變化研究論文稱,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加拿大高緯度北極地區(高北極)野外調查數據發現,全球變暖加速或推動了該地區的永久凍土融化和巨大的環境......
——新型實驗室場景的安全與可持續建設論壇成功召開2023年9月6日-8日,第二十屆北京分析測試學術報告會暨展覽會(BCEIA2023)在北京·中國國際展覽中心(順義館)舉行。會議同期,由中國分析測試協......
土壤作為陸地環境的基礎,并與其他生態系統廣泛聯通。土壤作為污染物的“源”和“匯”而備受關注。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微塑料和重金屬通過工業生產、農業生產和交通運輸等環節進入土壤,其復合污......
摘要:現如今,人們對飲水水質安全越來越關心,而飲用水水質受到原水水質、處理過程等因素的影響。同時,隨著工業活動的日益頻繁,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威脅著人們的飲水安全,需要采用有效的手段對水質進行檢測。......
記者29日從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獲悉,該所徐波研究員團隊聯合科研同行最新研究提出一種基于神經調制依賴可塑性的新型類腦學習方法(NACA),實現更高分類精度和更低學習能耗,可極大緩解災難性遺忘問題,有......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正在努力尋找當前電子計算技術的替代方案,而磁學領域正在出現一種新的信息傳輸方式:磁介質中產生的波可代替電子交換用于傳輸,但迄今為止,計算速度仍太慢。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科學家發現了一種新方......
基于對北極苔原32個被子植物類群的深入研究,我國科研人員成功揭示北極苔原植被的進化歷史。他們發現,北極苔原的植被成分最早可追溯到900萬年前,其中外來遷......
7月1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國生態狀況變化(2015—2020年)調查評估報告》(以下簡稱《調查評估報告》)、《自然保護地生態環境調查與觀測技術規范》(以下簡......
近日,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研究室研究員郝曉華團隊發現,積雪中不同類型、不同含量的吸光物質對積雪的光譜特征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對積雪的反照率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地氣能量平衡,......
2022年12月3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八次會議審議批準了《〈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列入多氯萘等三種類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修正案》和《〈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