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類不可接近之極”之稱的南極內陸冰蓋將出現一個中國的南極天文臺,這也將是我國建設的首座境外天文臺。
望遠鏡獨一無二
昨天(8月23日),在中國科協舉辦的“探秘宇宙”科學家和媒體面對面活動上,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中國南極天文研究中心主任王力帆透露,天文臺的主要設備包括了5米口徑太赫茲射電望遠鏡和2.5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將讓中國成為世界地基天文觀測領域的“領頭羊”。目前天文臺的建設正處于立項階段,項目批準后的建設周期是5年,有望在2020年投入運行使用。
據了解,將在南極天文臺建設的5米口徑射電望遠鏡是南極地區其他國家沒有的,而2.5米口徑的光學紅外望遠鏡將是南極地區口徑最大的。
南極天文臺的核心科學目標可概括為“二暗、一黑、三起源”,即“暗能量”、“暗物質”,“黑洞”,“宇宙起源”、“天體起源”和“生命起源”。而以暗物質、暗能量為代表的重大科學問題,很可能從根本上改變人類對宇宙的認識。
科學家可遠程遙控
王力帆介紹說,中國南極天文臺的天文選址和小型設備安裝已基本完成。建設地點是在南極的冰穹點A(Dome A)。據了解,這是南極內陸最高點,海拔4000多米。雖然冰穹點A年平均氣溫達-58.7℃,是世界年均氣溫最低的地區,且含氧量僅為內陸的60%,但卻擁有地球大氣擾動小、大氣透明度高以及可連續觀測等獨特優勢,稱得上是目前全球地面上最好的天文臺址之一。
王力帆說,我國已經在冰穹A建設的小型設備中,包括有我國首架小型光學望遠鏡陣和南極巡天望遠鏡,前者已經建設完成,后者包括3臺望遠鏡,首臺在今年1月已成功安裝并投入科學觀測,另外兩臺將在明年和后年依次安裝。在南極天文臺建成后,這些都將成為其中的一部分。
王力帆說,參與建設南極天文臺的中國科學家將達50名左右,從南極天文臺選址伊始,中國就與美國、澳洲等世界天文大國展開合作,中國處于領導地位。
據王力帆介紹,在南極天文臺未來建成后,將是自動遙控運行,也就是說并不需要科學家赴南極日夜堅守。
4月1日~2日,中國藥科大學“共話中國生物醫藥未來”校友論壇在該校舉行。近千名中國藥科大學各行業杰出校友、百余位專家教授以及藥大友人齊聚一堂,直面生物醫藥領域核心基礎科學難題和卡脖子技術瓶頸,共同探討......
澳大利亞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如果全球碳排放維持在當前水平,南極冰蓋融化將導致南極深海環流在30年內放慢40%,并使深海溫度上升,對海洋生態系統和全球氣候產生深遠影響。南極區域的表層海水由于密度較大而下沉......
4月1日,2023中國種子大會暨南繁硅谷論壇開幕,超3000位國內外嘉賓和種業專家參加大會。多位院士專家、企業家作專題報告,發布最新成果,分享最新理念,助力種業高質量發展。主論壇期間,還發布“第三批人......
近日,中國計量大學人武部收到了一封來自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的軍隊功勛榮譽表彰通知書,授予該校生命科學學院學生李一凡個人三等功一次。此時,李一凡的“英雄往事”才浮出水面。李一凡中國計量大學供圖2022年......
2023年3月28日,2022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年度榜單”發布。2022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上榜共計5216人,來自504所高校、企業及科研機構,覆蓋了10個教育部學科領域中的84門一級學......
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28日在北京對記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十年間,中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
援引觀察者網消息,據俄媒發布的報道稱,美國國會眾議院以415票贊成、0票反對的表決結果,通過了一份名為《中國不是發展中國家》法案。據悉,該法案要求美國國務卿需要“爭取”讓中美同在的國際組織,不再承認中......
3月22日,恰逢第31屆“世界水日”。由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中國農業大學水利與土木工程學院主辦的水資源高效利用與智慧水利高峰論壇在京舉行。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10位院士齊聚中國農......
3月17日,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發布2022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牽頭完成的“實現超冷三原子分子的量子相干合成”成果入選。利用高度可控的超冷分子來模擬復雜的難于......
2023年3月18日至21日,由廣西大學牽頭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暨第二屆世界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大會在南寧舉行。大會以“大跨拱橋建造技術:創新與實踐”為主題,設置主旨報告、特邀報告和分會場報告,以線上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