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最近在《nature》雜志上發表的研究,腸道中常見的一種細菌可能導致腸癌。
這項由來自荷蘭,英國和美國的科學家做出的研究結果表明,大腸桿菌釋放的毒素會導致腸道內膜細胞發生“獨特”的DNA損傷模式。這一結果首次顯示出細菌毒素與驅動癌癥發展的遺傳變化之間的直接聯系。
研究小組認為,將來可以通過腸道內膜細胞中檢測到這種特定的DNA損傷,可以使醫生識別出高風險的患病群體。
每年英國大約有42,000個新的腸癌病例,它仍然是第二大最常見的致死癌癥。了解可能導致腸癌的早期誘因可能有助于醫生預防其發展,并在最有可能成功治療的早期階段對其進行檢測。
(圖片來源:Hubrecht Institute.)
荷蘭Hubrecht研究所的Hans Clevers教授及其團隊著重研究了一種產生大腸桿菌毒素(colibactin)的大腸桿菌菌株,與健康人群相比,腸癌患者群體的糞便樣本中這種毒素更為常見。由于大腸菌素可能會對實驗室中生長的細胞造成DNA損傷,因此他們認為這種毒素可能會對腸道內膜細胞產生同樣的作用。
該團隊使用了人類腸道類器官(organoid),即在實驗室中生長的腸道的微型復制品,并將其暴露于產大腸桿菌素的大腸桿菌中。足總和分析了共培養5個月后類器官中腸道細胞的DNA序列,發現其中的DNA損傷水平相比暴露于不產生colibactin的“常規”大腸桿菌的類器官高達兩倍。
研究人員還發現,colibactin引起的DNA損傷具有特殊的模式。
為了確定由細菌引起的DNA損傷是否在腸癌中起作用,研究人員隨后分析了來自英國和荷蘭的5500多個腫瘤樣本的DNA序列。首先,他們檢查了3600多種不同癌癥類型的荷蘭樣本中的兩個大腸菌素DNA損傷指紋。指紋存在于多種腫瘤中,與其他類型的癌癥相比,在腸癌中存在的頻率更高。
然后,研究人員改進了對腸道癌腫瘤的研究,并分析了來自英國的2000多種腸癌樣本。在這些樣品中,colibactin引起的獨特DNA損傷出現在4-5%的患者中。然而,尚需進一步研究來闡明毒素在這些情況下可發揮多少作用,以及微生物組的其他成分是否與腸癌的早期階段有關。
Hubrecht研究所的Grand Challenge共同研究員Hans Clevers教授說:“眾所周知,諸如煙草或紫外線之類的東西會引起DNA損傷的特定模式,這些DNA損傷指紋可以告訴我們很多有關過去可能導致癌癥的風險的信息。”
研究人員說,進一步尋找腸道損傷細胞中與細菌桿菌素相關的DNA損傷指紋可以用來識別那些具有更高患病風險的群體。
微生物:分離純化含有一種以上的微生物培養物稱為混和培養物(mixedculture)。如果在一個菌落中所有細胞均來自于一個親代細胞,那么這個菌落稱為純培養(pureculture)。在進行菌種鑒定時,......
微生物:培養1、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兩大類。好氧培養:也稱“好氣培養”。就是說這種微生物在培養時,需要有氧氣加入,否則就不能生長良好。在實驗室中,斜面培養是通過棉花塞從外界......
基于元基因組測序的微生物組功能分析和比較,在疾病診斷、生態監控、生物安全等領域具有應用價值,而高昂的成本限制了其更廣泛應用。近日,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單細胞研究中心開發出微生物組功能校正......
人們普遍認為,微生物殘體碳是穩定土壤碳的主要組成部分,但其對碳穩定過程的控制因子尚不清楚。在穩定過程之前,微生物殘體可能被微生物群落循環再利用。我們認為,這種再利用的效率是土壤碳穩定率的關鍵決定因素。......
生態學研究普遍側重于環境的時空變化對生物的影響。對于生物改變環境,尤其是生物擾動這種不存在直接營養關系的生態學研究關注較少。河口濕地底棲無脊椎動物分布廣泛,數量大,其活動對濕地沉積物具有高頻率和高強度......
植物葉際是人類居住星球上最重要的微生物儲存庫之一。在全球尺度下,葉際上棲息的細菌總數多達1026個,其中微生物密度在106至107個每平方厘米。植物葉際微生物是植物微生物組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促進植物......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汝南縣人民醫院綜合救治能力提升及P2實驗室建設項目一批醫療設備采購,其中標結果出爐,總中標金額超1200萬元。本次采購的醫療設備涉及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全自動尿液沉渣分析儀......
分析測試百科網訊近日,汝南縣人民醫院綜合救治能力提升及P2實驗室建設項目一批醫療設備采購,其中標結果出爐,總中標金額超1200萬元。本次采購的醫療設備涉及全自動微生物質譜檢測系統、全自動尿液沉渣分析儀......
近年來,抗生素的使用,使其在水體環境中泛濫,并引起大量耐藥性微生物的繁衍,導致水體環境中抗生素和微生物污染加劇。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智能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吳正巖課題組與東華大學教授蔡冬清合作,在......
研究發現趨磁細菌可能是一類重要的微生物功能群,它們利用地磁場的定向作用,在有氧-無氧界面(OAI)中上下穿梭,將OAI上部有氧或微氧與其下部的厭氧環境聯動起來,進而驅動碳、氮、硫和鐵等在地球水生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