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03-02 11:43 原文鏈接: 冠狀病毒是怎樣敲開人體大門的?

       新冠肺炎病毒因其強大的感染和傳播能力,在全球掀起了一場緊急防控大戰。在這一過程中,一系列疑問在醫生、科學家,甚至普通人的心中浮現:是什么決定了冠狀病毒是否、何時、如何傳染給人類,以及達到怎樣的傳染程度?為什么不同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會有如此大的區別:有的只是讓人流鼻涕,而有的則會引發重癥肺炎?過去十幾年,科學家一直在對冠狀病毒進行分子生物學研究,并試圖回答這些問題。

    1.jpg

      擁有RNA病毒中最長基因組

      冠狀病毒基因組由三萬個堿基組成,是RNA病毒中最長的。病原體復制的材料越多,出錯的幾率就越高,這些突變可能賦予病毒感染新物種的能力

      大多數人第一次聽說“冠狀病毒”是在2003年。不過,人們可能已經遭遇過它們中較溫和的一些種類——有四種冠狀病毒毒株導致了約五分之一的普通感冒,其他類型毒株則引發了某些動物種群特有的流行性疾病。一直到約20年前,所有已知的冠狀病毒感染人類變種所引起的疾病都非常輕微,以至于醫學界、科研界對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

      2003年SARS暴發。當其病原體被確認為冠狀病毒時,“與該領域相關的每個人都為之震驚,人們開始真正關心這類病毒。”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微生物學家蘇珊·維斯說。

      目前普遍認為,SARS是由于一種冠狀病毒從動物(很可能是經由果子貍)傳染給了人類。2012年,另一種冠狀病毒則可能經由駱駝傳染給人類,引發了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這些新發傳染病的流行,使得冠狀病毒日益受到人們重視。

      據已有研究推測,SARS病毒、MERS病毒和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都起源于蝙蝠。對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最新分析發現,它與一種以前從蝙蝠中鑒定出的某種冠狀病毒的RNA有96%的相似度。美國愛荷華大學的微生物學家斯坦利·佩爾曼說:“這些病毒在蝙蝠體內漂浮了很長時間”,但并沒有使蝙蝠生病,這表明病毒從蝙蝠感染到人,可能還涉及一個或幾個中間宿主物種。這種情況似乎是冠狀病毒引發疫情的一個常見特征——通過某些中間宿主,可能觸發了病毒更多的突變,從而增加了病毒的遺傳多樣性。

      這些突變是如何發生的?冠狀病毒是有包膜的單鏈RNA病毒,這意味著它們的基因組由一條RNA鏈組成,每個病毒顆粒都包裹在一個蛋白質“包膜”中。

      基本上,病毒做的事情都很雷同:侵入一個細胞,利用其中一些成分復制出大量病毒自身的拷貝。在細胞崩解后,這些復制出來的病毒再去感染其他細胞。但RNA復制通常缺乏細胞復制DNA時使用的糾錯機制,因此RNA病毒在復制過程中出錯概率更高。

      冠狀病毒是所有RNA病毒中基因組最長的,由三萬個堿基組成。病原體復制的材料越多,出錯的幾率就越高。這所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冠狀病毒突變得非常快。在這些突變中,有的可能就賦予了病毒感染新細胞類型、甚至新物種的能力。

      冠狀病毒顆粒由四種結構蛋白質組成:核衣殼、包膜、膜和刺突。核衣殼形成遺傳核心,包裹在一個由包膜和膜蛋白形成的球體中。刺突蛋白質形成棒狀突起,突出分布在整個球形外表上,類似于王冠或太陽的日冕——這也是冠狀病毒名稱的由來。這些突起與宿主細胞上的受體結合,決定了病毒可以感染的細胞類型,從而也決定了病毒感染物種的范圍。

      感染哪些細胞還要看“助攻”

      冠狀病毒成功入侵細胞,所依靠的不只是一種受體,其他輔助受體也可能參與其中。同時,它還有個十分重要的“幫兇”,那就是它們的“輔助”蛋白質

      有的冠狀病毒只引起普通感冒,而有的則會引起嚴重疾病。據研究,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是,前者主要感染上呼吸道(鼻子和喉嚨),而后者則在下呼吸道(肺)大量繁殖,并可導致肺炎。例如,SARS病毒會與一種名為ACE2的受體結合,而MERS病毒則與一種名為DPP4的受體結合,這兩種受體都存在于肺細胞中。

      這些受體在組織和器官中的分布差異,可能是不同類型冠狀病毒所導致的疾病癥狀各不相同的原因。例如,人們已經發現MERS比SARS更致命,而且有更明顯的胃腸道癥狀,但MERS病毒的感染性并不強,這也可能是一種與受體相關的特性。

      英國愛丁堡大學的病毒學家克里斯汀·泰特·伯卡爾德認為,DPP4在下支氣管(通向肺部的氣道)中高度表達,所以必然需要有大量病毒進入其中才能引發疾病。由于我們的氣道非常善于過濾病原體,因此人類需要長時間、高強度地暴露于病毒環境中,MERS病毒才能到達肺部,這就是為什么與其中間宿主(很可能是駱駝)密切接觸的人才會生病的原因。

      相反,由于病原體更容易進出上呼吸道,所以在那里繁殖的病毒感染性更強。此外,“病毒在不同溫度下復制的能力有很大不同,因為上呼吸道更冷一些。”泰特·伯卡爾德說,“如果病毒在這些溫度下更穩定,它就不會進入下呼吸道。”她補充說,下呼吸道也是一個生化和免疫上更惡劣的環境。

      對新冠病毒的分析非常清晰地表明,與SARS一樣,這種新病毒利用ACE2受體獲得進入細胞的入口。這種觀察與這樣的事實相吻合,即到目前為止,該病毒的致死率似乎低于MERS。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因為使用相同受體的病毒也可能導致截然不同的疾病。一種名為NL63的人類冠狀病毒與SARS病毒結合在同一受體上,但只會導致上呼吸道感染,而SARS病毒則主要感染下呼吸道。為什么會這樣?目前科學家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

      此外,另一個令人好奇的現象是,ACE2受體普遍存在于心臟,但SARS不會感染心臟細胞。南非西開普大學的分子生物學家伯特蘭姆·菲爾丁認為,就病毒進入細胞的效率而言,不僅只有一種主要的受體,可能還有其他輔助受體參與其中。

      研究還發現,冠狀病毒有一位十分重要的 “幫兇”,那就是它們的“輔助”蛋白質。病毒與受體結合只是進入細胞的第一步,當病毒與宿主細胞結合時,它們開始一起變形,而且其他病毒蛋白可能與其他受體結合,最終完成侵入細胞的過程。

      可關閉免疫應答的各個環節

      冠狀病毒所導致的很多疾病屬于一種破壞性的免疫反應,又稱炎癥反應。這也將決定一種病毒的毒性有多大,即它會誘導多大程度的破壞性免疫應答

      研究發現,冠狀病毒的“輔助”蛋白似乎參與了逃避宿主的先天免疫應答,那可是身體防御機制的前線。先天免疫應答會在細胞檢測到入侵者、釋放干擾病原體復制的干擾素時啟動。干擾素會觸發免疫系統抗病毒的級聯反應,從停止宿主蛋白合成,一直到誘導細胞死亡。

      不幸的是,這些進程中的大多數步驟對宿主也不太有利。“實際上,冠狀病毒所導致的很多疾病屬于一種破壞性的免疫反應,又稱炎癥反應。”蘇珊·維斯說,這也將決定一種病毒的毒性有多大,即它會誘導多大程度的破壞性免疫應答,而不僅僅只是保護性應答。

      這也可以用來部分解釋,為什么新冠病毒會使一些輕癥患者突然轉向重癥、危重癥。迄今為止,有相當部分死于新冠病毒的病例都患有合并癥,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繼發性感染。“一旦我們的先天免疫系統忙于與病毒作戰,這種合并癥就會變得更加普遍。”泰特·伯卡爾德說,這就是為什么臨床上更重視治療患者的合并癥,并給他們服用抗生素來阻止細菌感染。

      當然,免疫應答的目的在于消滅入侵者,而病毒對此也有應對手段,而且各種冠狀病毒的應對手段各不相同。“這些病毒關系密切,但它們有不同的輔助蛋白,”蘇珊·維斯說,它們已經進化到能夠關閉先天免疫應答的各個環節。

      一些研究人員則認為,蝙蝠之所以攜帶冠狀病毒,是因為它們不會積累像人類那樣強烈的免疫應答。泰特·伯卡爾德說:“蝙蝠體內有大量信號轉導分子,這些分子在人體內會提醒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它們在蝙蝠體內卻受到了抑制,從而減弱了免疫反應。”蝙蝠體內對病毒保持一種持續的低水平免疫應答,這既讓蝙蝠不易生病,又可能有助于病毒的進化,“蝙蝠是很好的選擇壓力容器,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些擅長逃避免疫應答、善于隱藏的病毒更容易得到選擇與進化”。

      然而,這些“幫兇”蛋白還遠沒有被完全了解。“它們可以從一些病毒中去除,而不會影響病毒的生長能力。”斯坦利·佩爾曼說,一般認為,如果有一種蛋白質是病毒對抗免疫應答的關鍵所在,那么如果把這種蛋白從病毒中去除,人體免疫應答就能有效工作了——但事實未必如此。

      一些研究人員認為,輔助蛋白會影響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有研究表明,去除SARS病毒的一種輔助蛋白并沒有改變病毒的復制效率,但其致病性卻降低了。

      為何冠狀病毒會具有如此多樣的輔助蛋白?泰特·伯卡爾德說,與其他病毒相比,冠狀病毒確實具有糾正基因錯誤的能力,但它忽略了其基因組的某些區域,因此有兩個區域特別容易發生突變:編碼刺突蛋白和輔助蛋白區域。

      “在這兩個區域,冠狀病毒允許在復制中大量出錯,而這恰恰推動了它們的進化,因為這使得病毒可能與新的受體結合、逃避新生物系統的免疫應答。”他說,這同樣也解釋了為什么冠狀病毒很擅長從一個物種跳到另一個物種。


    相關文章

    DHVI:針對新冠及變異毒株的新抗體面世,或催生通用疫苗

    美國科學家在2日出版的《科學·轉化醫學》雜志上發表論文稱,他們確定并測試了一種新抗體,能降低包括新冠病毒在內各種冠狀病毒感染患者的重癥程度。研究人員表示,這一成果有望催生出冠狀病毒通用疫苗,對抗已知的......

    研究顯示接種新冠疫苗也能預防其他冠狀病毒

    圖為新冠病毒顆粒的透射電子顯微照片。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西北大學醫學院的研究首次表明,接種某種冠狀病毒疫苗和先前感染某種冠狀病毒可以提供針對其他類似冠狀病毒的廣泛免疫力,這一最新發現為研制出......

    國自然醫學部發布原創探索計劃(指南引導類)

    新型冠狀病毒的防治已成為當今全球衛生健康領域的重大科學挑戰,有效的新冠病毒防治藥物研發成為重大戰略和社會需求。為此,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以下簡稱自然科學基金委)擬資助“基于冠狀病毒感染與致病共性機......

    揭示細胞凋亡通路促進高致病性冠狀病毒的毒力

    高致病性的冠狀病毒感染會引致嚴重的細胞凋亡,但細胞凋亡對于冠狀病毒的致病性所產生的生理病理意義至今仍未得到清楚闡釋。展開對冠狀病毒致病性以及相關宿主通路的研究,對于解釋致病機制以及闡釋病毒性感染的進程......

    研究新發現兩種可能傳人的冠狀病毒

      據《科學》5月20日報道,科學家從過往的病例中又發現了兩種可能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目前,人類只知道有7種冠狀病毒可傳染人,第七種便是引發全球疫情的新冠病毒。當地時間5月20日來......

    納米陷阱能清除冠狀病毒

    納米陷阱藝術圖,納米陷阱的核心為黃色、磷脂殼為綠色和功能化粒子為紅色,病毒蛋白外殼為灰色。圖片來源:HuangLab美國芝加哥大學普利茲克分子工程學院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全新的、有潛力的新冠肺炎療法:納......

    警惕這個致死率超過新冠10倍的冠狀病毒!

    在肯尼亞北部,研究人員正在努力防止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MERS-Cov)再次從駱駝傳染給人類。然而,氣候變化正在使他們的工作更加困難。許多研究者認為,新型冠狀病毒在傳播給人類之前起源于動物。有專家......

    短鏈脂肪酸可能在控制與COVID19相關的炎癥中起作用

    人感染冠狀病毒后常見體征有呼吸道癥狀、發熱、咳嗽、氣促和呼吸困難等。在較嚴重病例中,感染可導致肺炎、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腎衰竭,甚至死亡。最近有研究顯示,高達50%的COVID-19患者會出現腹瀉、嘔......

    北京26日新增5例本地確診病例31省份新增確診病例22例

    今天,在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93場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最新疫情情況。12月26日0時至24時,北京市新增5例本地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和1例無癥狀感染者;新......

    Science:抗體混合物REGNCOV2有望預防和治療新冠肺炎

    今年6月,兩篇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論文報道了一種針對冠狀病毒SARS-CoV-2的抗體雞尾酒(也稱為抗體混合物),這種抗體雞尾酒是通過探究人源化小鼠和康復患者開發出來的(Science,202......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