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
當下,隨著疫情逐漸緩和,國內復工復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在中國以外,病毒已蔓延至1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全球疫情日趨緊張。此次疫情是否有可能造成全球經濟衰退?我國應如何應對挑戰?3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接受了《中國科學報》采訪。
《中國科學報》:因為疫情,除了武漢封城,近乎所有的中國人都在家進行了較長時間隔離。您如何看待此次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今年GDP還有望“保6”嗎?
李義平:對中國造成的經濟損失肯定是比較大的,生產消費幾乎都停止了。但這種影響是暫時的,我們應當明白經濟發展的目的是什么,就是為了人民群眾生活的健康和幸福。所以,短暫的GDP的損失,應當不是那么嚴重或者重要的問題。當然,“保6”的難度肯定加大了。
我總的觀點是,短期肯定有影響,因為所有的生產消費都幾乎停止了。長遠看也有影響,但不會太大。我們經濟結構已經比較好了,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產業鏈比較完整,全民的工業素質提高了,處在一個穩健發展的階段,這個基本特征沒有發生變化,度過這一段可能就好了。
《中國科學報》:這次疫情中,中國各地的居家隔離措施都非常嚴格。有些歐美國家在疫情防控上似乎并沒有采取大動作。有觀點認為,我國采取的措施“殺傷力過度”。您如何看?
李義平:我不認為國家這個措施過度,不認為是所謂的過度殺傷。
疫情明顯在發展和蔓延,如果控制不住,那就是人命關天的事。在這種情況下,首先控制疫情,是任何一個明智的、有作為的政府應當選擇的。人都死完了,還搞什么經濟發展呢?
所以,我們不能因為經濟發展的問題,輕看這次采取的正確措施,我認為中央的措施是十分正確的,不能借經濟發展而攻擊我們這次采取的措施。
中國的經驗是成功的,中國抗疫的成績是顯著的。中國抗疫的顯著成績,為進一步的經濟發展鋪平了道路。我們相信,疫情完結以后,中國經濟會大踏步發展,走上比較好的發展軌道。
《中國科學報》:這次中小企業受到的沖擊尤其大。您如何看待政府在疫情期間給企業的政策支持?對于這些遭遇疫情“寒冬”的中小企業下一步的發展,您有何建議?
李義平:疫情本身是一個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是不可抗拒的。它對所有的人、所有的企業都有影響,對中小企業影響更大。國家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支持(中小企業)的政策。
其實光有國家支持的政策也不行,中小企業還應當自己進一步調整結構。如果自己沒有創新,沒有頑強的生存能力,給你一堆錢又能干什么呢?沒有技術、產品,光給錢解決不了問題。
在這個過程中通過歷練,總有能夠活下來,而且活得不錯的(企業);也有面臨風險被淘汰的。這取決于主客觀因素,客觀因素是社會的、政府的、政策的支持。主觀因素是的企業自己的生命力到底強不強。
《中國科學報》:因為疫情,1至2月平均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比去年同期上漲5.3%。您怎么看消費價格上漲趨勢?
李義平:消費與國家經濟增長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在特殊時期,由于生產的問題和供給的問題,包括貨物的流通運輸問題,物價有一點走高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市場的正常反應。它不涉及到我們的生產能力和運輸能力的問題,所以疫情過去,生產能力會充分暴發出來,運輸能力也充分暴發出來。
我估計價格不會一直上漲,會在正常化以后,慢慢回到一個理性的階段。消費得有錢,現在就是理性的消費。理性的消費,不是沒有錢亂高消費。
《中國科學報》:連日來,美股不斷下跌。您認為此次疫情是否會造成全球經濟衰退?經濟復蘇的壓力有多大?
李義平:沒有不斷的下降。疫情造成全球經濟的暫時停止是肯定的,這也不是什么不正常的事件,經濟發展不可能一帆風順。世界上有多少這樣的偶發事件?最后總的趨勢還是前進,總是一浪越過一浪地發展。
世界經濟復蘇的壓力有多大,取決于疫情什么時候過去,而疫情什么時候過去取決于各國的防范措施。現在,世界上好多國家在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措施上有差距,如果疫情防范不住,那經濟復蘇就談不上。如果疫情防范住了,經濟復蘇很快的。
這就好像戰爭,戰爭結束了,人力資本還在,技術還在,就會恢復得很快。
《中國科學報》:此次全球戰疫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小插曲,比如德國兩次攔截運往瑞士的醫療防護物資受到國際輿論關注。這也折射了疫情對全球供應鏈的影響。
李義平:全球供應鏈是長期形成的一種趨勢,中國還是制造,美國還是尖端,歐洲相對還是處于上游。中國可以借這個趨勢,彎道超車。
暫時的影響不會影響到這些大的、長期形成的鏈條。
《中國科學報》:為了促進經濟盡快復蘇,您對國家的經濟政策有什么建議?
李義平:中國可以借這個機會把自己的事情辦好,但是要注意一點,我國不宜實行強刺激的政策。
強刺激政策不僅不利于結構調整,而且會妨礙市場機制正常發揮作用。正確的做法是保持穩增長和調結構之間的平衡,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營造良好的宏觀經濟運行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