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對“史上最小恐龍”提出質疑的6位學者的評議文章在預印本網站bioRxiv發布。同時,他們也經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同意,將其提交給了《自然》雜志。(注:根據《自然》雜志投稿規則,評論文章須征得原文作者特別是通訊作者的同意)。
此前,Nature封面刊登了中美科學家發現“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成果。
然而,僅24小時后,上述國內6位古生物學者便發表聯名文章,對該研究結論提出十大質疑,并且認為“史上最小恐龍”很可能屬于某種蜥蜴。
當時,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的幾位古生物專家表示,“恐龍”的極端“小型化”現象前所未有,可這樣顛覆常規的結論,研究者的思路卻是先入為主,證據不過硬,論證邏輯也不夠嚴謹。
《中國科學報》獲悉,近日上述6位古生物學者取得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黎剛(原始論文作者之一)提供的高分辨率CT掃描數據。
重新分析掃描數據后發現,種種形態學證據表明,“眼齒鳥”與恐龍/鳥類的系統發育位置高度矛盾,而與蜥蜴類更為接近。
在該評議文章中,研究人員最新確定了原始論文中命名的“眼齒鳥”的頭頂有頂孔,這在恐龍/鳥中不存在,但在蜥蜴中卻存在;再者,“眼齒鳥”在腭骨和翼骨腹面存在齒列,這也是蜥蜴常有,但恐龍/鳥沒有的。
評議文章作者之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后王維等人一開始在原始論文中就發現,“眼齒鳥”最奇怪的特征之一是消失的眶前孔。非鳥類恐龍和鳥類在內的主龍類有個穩定而具有鑒別性的特征——眶前孔,但標本的頭骨上并沒有眶前孔,也沒有眶前孔留下的任何痕跡。
原論文作者對此的解釋是,眶前孔與眼眶融合了。
但原論文作者同時報告了淚骨的存在,而淚骨與眶前孔的消失本是相互矛盾的。
英文評議文章則進一步指出,在鳥類中只要存在淚骨,眶前孔就不可能與眼眶融合而消失。他們根據CT掃描數據確定,淚骨確實存在,且緊貼上頜骨,這意味著“眼齒鳥”的淚骨并不是鳥類中的狀態,且眶前孔不存在,這符合蜥蜴的特征。
“眼齒鳥”另一個非常可疑的特征是上頜骨后段可延伸至眼眶中段,構成了一半的眼眶下緣,這種異常延伸在現代鳥類和中生代古鳥類中都極為罕見。
而且,“眼齒鳥”上頜骨的牙齒,延伸也非常靠后,直至眼眶下方,這在獸腳類恐龍/鳥類中也是不存在,而蜥蜴中存在的。
除此之外,在中文質疑文章里,王維等指出,方軛骨的存在與否對標本的分類歸屬至關重要,“眼齒鳥”在眼眶的下后方沒有方軛骨,而已知所有恐龍和所有基干類群的中生代鳥類都有方軛骨。
在論文頭骨線圖的側視圖上,原論文作者在該位置隱約畫了一塊骨頭,卻沒有任何標注。王維等認為,這種誤導性的說明會讓人以為這就是方軛骨。不過,CT掃描數據證明,“眼齒鳥”的確不存在方軛骨,這恰恰就是蜥蜴的特征。
蜥蜴、“眼齒鳥”、白堊紀鳥類(從上到下)頭骨線圖側視圖
針對同行質疑,原始論文第一作者邢立達曾在微博回應中稱:“由于保存的因素,大部分化石標本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質疑學者表示,結合最新投稿評議文章,以及原論文的公開信息可見,這件標本在琥珀中保存非常完好,骨骼結構非常清晰,沒有太多變形。合作團隊的CT掃描技術過硬,掃描結果也非常清楚。因此,形態特征分析本不易出現偏差。
截至發稿時,《中國科學報》未收到論文通訊作者的采訪回復。
不過,“返樸”微博消息稱,6位質疑者已第一時間與原始論文通訊作者取得了聯系,而后者曾經考慮過與Nature雜志協商撤稿。同時,目前已有多個國際研究組也在向各大刊物和預印本平臺投稿對“眼齒鳥”論文的質疑。
有學者表示,不同觀點是學術討論的正常現象,但通過這篇論文和原作者的回應,古生物領域的研究范式,以及什么才是合理的國際團隊合作模式等問題,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