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武漢火神山醫院首例采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危重型患者杜阿姨已于當天下午康復出院。此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就增加了“可采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建議針對重癥病人使用。
那么,血漿療法起源于何時、在近些年的重大疫情中有著怎樣的應用、對血漿捐獻者的健康有無影響?針對公眾關心的問題,中國科協邀請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免疫學系教授黃波和北京地壇醫院感染中心主任醫師蔣榮猛,詳解血漿治療的“前世今生”。
問:最早的康復期血漿療法起源于什么時候?
答:最早的康復期血漿治療嘗試可以追溯到100多年前。1890年,德國科學家埃米爾·馮·貝林(Emil Von Behring)和日本科學家北里柴三郎(Kitasato Shibasaburo)將脫毒的白喉毒素(白喉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或破傷風毒素(破傷風桿菌釋放的一種蛋白質)免疫動物后,在動物血清中發現一種可中和毒素的物質,將其稱為抗毒素(即我們現在所稱謂的抗體),可以阻止白喉或者破傷風毒素的致病性。同年12月16日,法國的細菌學和病理學家查理·里歇特從注射了結核桿菌的狗的血液中,制備出血清,在巴黎第一次嘗試采用狗血清注射,用于治療肺結核,并取得成功,標志著人類可以采用血清或者血漿來治療傳染性疾病。在此基礎上,次年即1891年,在柏林大學附屬診療所的兒科病房,貝林給一位白喉病患兒注射了含有白喉抗毒素(即抗白喉毒素的抗體)的血清,第二天,患兒的病情出現明顯好轉,而采用此方法,使得1892年柏林兒童醫院白喉患兒死亡率從48%降至13%。
當病毒感染人體時,人體免疫系統針對入侵的病毒產生免疫應答反應,激活的B細胞產生抗體,并釋放進入血液中。當病人康復時,其血清或者血漿中即含有針對病毒的抗體。血漿治療本質上就是抗體治療。貝林等人開辟了血清/血漿療法,主要還是針對細菌感染。血漿療法也逐漸被運用于病毒感染性疾病的嘗試性治療,例如西班牙流感、麻疹、阿根廷出血熱、水痘、巨細胞病毒和細小病毒等病毒感染。
問:近些年來,康復期血漿療法在緊急重大疫情暴發時,是否有應用?
答:近20年來,在不少緊急重大疫情中,SARS,H5N1、H7N9禽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MERS)、埃博拉等病毒暴發,都有康復期血漿治療的身影。在SARS期間,香港威爾士王子醫院采用康復患者的血清對重癥SARS患者給予治療,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進行了小規模的探究。2015年H7N9禽流感,浙江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采用康復者血漿對8例重癥H7N9患者給予過治療。歷史上血清和血漿治療給人類疾病防治做出重大貢獻,但是自其誕生起,這種前現代醫學的方法在實踐中遠非一帆風順。在實踐中,科學家們意識到存在血漿中抗體濃度過低導致療效不佳等系列問題。
問:在3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周琪院士表示“血漿療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也是有局限性的”。你認為康復期血漿療法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治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是什么?
答:因為沒有特效藥,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中加入了血漿療法,針對重癥病人使用。新冠病毒感染后治愈者的恢復期血漿中含有新冠病毒抗體,可幫助重癥患者達到臨床救治效果。現在只是小規模使用,大規模使用的話,需要看臨床應用的效果和不良反應。
對于新冠肺炎,太多希望寄托于抗體。隨著免疫學的進展,人們認識到,抗體并非我們簡單理解的那樣,即機體只要有了抗體就能夠將病毒清除,這其實是一種片面理解。對于抗體的復雜性,甚至對其可能加重疾病的一面,我們都需要有足夠的認識。新型冠狀病毒快速增殖復制的病原體,與機體發生非常復雜而動態的互動,血漿治療不再是簡單的抗體中和毒素的問題;而且在感染不同階段進行干預,難度也大大不同。現階段,康復病人血漿療法已經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部分患者臨床指標和癥狀都有改善,但也存在治療性血漿來源有限、不同人血漿中的抗體濃度及活性不盡相同、血漿中的非中和性抗體可能助長細胞因子風暴和其他安全性風險等局限性。在缺乏疫苗和特效治療藥物的前提下,“血漿治療”只是一種探索性治療方法,目前建議試用于重癥患者,并對可能的風險進行密切監測。
當前,新冠肺炎逐漸在世界范圍內蔓延,且不排除有轉成慢性冬季傳染病、從此與人類長期共存的危險。新冠肺炎感染性強、傳播迅速、病程復雜,給疾病治療帶來難題,我們需要解決治療性血漿的來源問題,更重要的是在現有療法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有效的潛在治療手段,這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方向。
問:康復期血漿療法對血漿捐獻者有什么影響?
答:血液含有大量的血細胞以及產生凝血的蛋白成分。血液在體外會很快凝固,加入抗凝劑則可阻止血液凝固。采血后抽出的血液靜置(未加抗凝劑),血液發生凝固,其表面會產生少許淡黃色液體,此為血清;將抽出的血液加入抗凝劑,通過離心的方法將血細胞沉淀,可以獲得不含細胞成分的上清液,此即為血漿。
正常一次獻血200-400毫升,僅僅占人體總血量的5%-10%。一般獻血后人體所失的血漿和無機鹽可以在1-2小時內,由組織液滲入血管內得到補充;血漿蛋白也可以一天內恢復;紅細胞和血紅蛋白需要3-4周恢復;血漿療法一般采取單采漿的方式,血細胞回輸到獻血者體內,全程有嚴格的過程控制,所以不會影響健康。對于重癥新冠肺炎患者使用康復期血漿療法,血漿來源于新冠肺炎康復的患者,康復后的患者獻血對其自身沒有特別的影響,獻血時無需有過多擔心。
Worldometer網站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8月24日6時30分左右,全球累計確診新冠肺炎病例23567670例,累計死亡病例812048例,87個國家確診病例超過萬例。全球疫情持續蔓延,......
周六,休斯頓衛理公會醫院獲得美國FDA批準,成為美國第一個將康復的COVID-19患者捐獻的血漿注入危重病人體內的學術醫療中心。這種治療方法在周末迅速得到了臨床應用,當時美國各地的死亡人數已飆升至20......
3月20日,據中國新聞網報道,武漢火神山醫院首例采取恢復期血漿治療的危重型患者杜阿姨已于當天下午康復出院。此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就增加了“可采用恢復期血漿治療”,建議針對重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