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Martin)和欣革(Synge)最早提出塔板理論,將色譜柱比作蒸餾塔,把一根連續的色譜柱設想成由許多小段組成。
在每一小段內,一部分空間為固定相占據,另一部分空間充滿流動相。組分隨流動相進入色譜柱后,就在兩相間進行分配。并假定在每一小段內組分可以很快地在兩相中達到分配平衡,這樣一個小段稱作一個理論塔板(theoretical plate),一個理論塔板的長度稱為理論塔板高度(theoretical plate height)H。經過多次分配平衡,分配系數小的組分,先離開蒸餾塔,分配系數大的組分后離開蒸餾塔。
由于色譜柱內的塔板數相當多,因此即使組分分配系數只有微小差異,仍然可以獲得好的分離效果。